中科院微生物所鍾瑾研究員團隊自2015年起帶領科研團隊一直走在科技扶貧路上,針對我國不同地區氣候和飼草特點,分離篩選優良青貯用乳酸菌,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針對性強、成本低的高效青貯菌劑產品。僅在庫倫示範加工青貯飼料5.5萬噸,示範推廣惠及農牧戶101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戶,受益群眾利用該項技術每年每戶可直接增加1200元至1500元。
一、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青貯菌劑,實現我國青貯加工技術重大突破,解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我國北方牧區冬季嚴寒漫長,牲畜越冬飼料短缺問題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青貯加工技術是拓寬粗飼料來源重要方式,在歐美等畜牧業發達國家已成為優質粗飼供給核心,佔比超過55%,而我國僅為20%。鍾瑾研發團隊經過持續攻關,建立了高通量篩選方法,分離篩選出具生長快、產酸高、產菌素、耐極溫、抗逆強、有助降解纖維素、有效抑制二次發酵等優良青貯菌株。通過模擬發酵及分析,研發形成具自主智慧財產權、針對性強、成本低的高效青貯菌劑。近年來,鍾瑾帶領團隊主持了多項國家級青貯項目,在重要農牧區15個省/自治區開展菌劑的青貯應用及示範,加工各類青貯原料近百萬噸,均取得良好青貯效果。團隊還根據不同種類原料研發新技術,採用窖貯、裹包、混合青貯等秸稈飼用化加工方法實現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及有效利用,並建立了相應生產技術體系。利用菌劑製備的優質青貯可顯著提升飼草品質,進而提高動物生產性能。2016年8月,時任副總理汪洋在呼倫貝爾聽取了鍾瑾的工作匯報,對團隊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並指示要將青貯菌劑技術予以更好推廣,惠及更多農牧民。
二、以國家需求為牽引,充分踐行精準扶貧科研國家隊的使命,賦能青貯菌劑技術,助力庫倫旗打贏脫貧攻堅戰
國家級貧困旗縣庫倫是中科院在內蒙的定點與對口幫扶旗縣。畜牧業是其傳統經濟支柱之一,但草畜矛盾制約了當地畜牧業發展。鍾瑾同志在扶貧工作中瞄準青貯菌劑關鍵技術,每年多次赴庫倫旗各鄉鎮扶貧點,現場示範講解、講座培訓,指導當地農戶、貧困戶、企業、畜牧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掌握規範的青貯製作流程,創新採用了「示範戶」技術推廣模式,圍繞貧困戶、村幹部、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形成了戶、村、鄉、縣層層帶動的示範網絡;還通過與當地政府、肉牛/奶牛/肉羊養殖場、農戶等合作,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培訓人員千餘人。2018年5月,白春禮院長視察了庫倫旗扶貧工作點,青貯團隊向白院長匯報了近年通過青貯加工技術在庫倫實施技術扶貧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白院長的高度肯定。2020年5月27日白院長在中國新聞CCTV-4報導中再一次肯定了青貯菌劑的應用成效。以庫倫旗精準科技扶貧成果為基礎,鍾瑾團隊進一步向扶貧任務重、脫貧難度大的省份開展技術輸出。團隊在貴州六盤水、廣西西林等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實踐中發現,能有效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的技術,為幫扶地區培育持續增收的內生動力。
三、瞄準產業及市場需求,以優質苜蓿青貯技術撬動苜蓿產業發展,助力我國奶業振興
苜蓿是牧草之王,在我國奶牛養殖中佔據重要地位,然而受加工技術影響,苜蓿缺口巨大,尤其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進口苜蓿乾草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養殖戶成本。傳統製作苜蓿乾草往往趕上雨熱同季很難收穫,且乾燥中葉片脫落也帶來蛋白大量損失;其青貯加工則因多年來技術不過關,造成大量苜蓿腐爛變臭,不僅不能飼喂,還造成環境汙染。
針對此技術瓶頸,鍾瑾團隊研發了苜蓿高效複合青貯菌劑,結合自主加工工藝,徹底解決了苜蓿青貯特別是高水分(65%-70%)裹包苜蓿青貯加工難問題。新工藝簡單,機械化程度高,發酵周期短,能有效保存苜蓿營養,增強其適口性,提高飼料轉化率和利用率。通過苜蓿青貯替代進口乾草,多個牧場實證表明,每頭奶牛平均每天可直接降低飼餵成本3-5元,同時鮮奶理化指標向好,產奶量不同程度增加,奶牛整體健康狀態大幅提升,可實現綜合降本增效10-15元/頭/天。優質裹包苜蓿青貯供應和服務,為我國奶業振興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註: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