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博物館是我國首家以東北第四紀古環境、古動物與古人類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特色鮮明、館藏豐富,但知者卻不多。該館建築造型莊重大氣,展廳面積為12000平方米,分為三個基本陳列——「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陳列」「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陳列」,完整展現了大慶地區古自然環境變遷史、古動物生息演化史和古人類發展活動史。
大慶博物館填補了國內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專業性收藏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化石種屬最全、數量最多、品質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其中,兩具真猛獁象化石尤為珍貴,是大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展廳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由十多具猛獁象化石骨架組成的猛獁象群,整體氣勢驚人,而率領象群的兩具猛獁象並肩而立,體量巨大,令人咋舌。根據大慶博物館資料可知,左邊一具骨骼化石2002年出土於黑龍江省賓縣,身高3.5米、體長6.5米,同一個體化石含量達90%以上,頭骨、肢骨、腳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系幼年雌性個體,生活年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
右邊一具骨架化石2009年出土於黑龍江省青岡縣,身高4.5米、體長7.5米,同一個體化石含量達90%以上,整體脊椎骨、肢骨、肋骨、腳趾骨化石保存十分完好,系中年雄性個體,生活年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完整且個體最大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
走進大慶博物館,以猛獁象元素為中心設計布置的大廳讓觀眾眼前一亮。大廳展示由鑄銅雕塑、地下化石埋藏和花崗巖浮雕三部分構成。三組鑄銅雕塑分別為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是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典型代表,體量巨大、氣勢磅礴。環繞鑄銅雕塑的化石復原埋藏現場再現了第四紀地層中動物化石埋藏的原貌。而大環形花崗巖浮雕則展現了東北第四紀古自然環境、古代人類、古動物和諧共存的畫面。
真猛獁象化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想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