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竹土門鎮三溪寺境內,「三箭水」作為泉水源頭就像一顆晶瑩璀璨的綠寶石鑲嵌其中,三股從石穴中汩汩湧出的清泉,咚咚作響,宛如琴聲。
相傳這神泉是蜀王劉秀用箭射出的,而三座聳立的石峰正是當年蜀王射水的三個箭頭。據《綿竹縣誌》載:「相傳蜀王秀提兵至,士馬苦渴,王以三矢祝天,射西北山足,俄而水湧者三。」因此,三箭水流經的這條古老的大河叫射水河。在綿竹清道鎮境內,射水河旁邊,至今沿存射箭臺遺址。
更為神奇的是,射水河從不生青苔,石頭十分光滑。傳說蜀王射水時,射出的前兩箭,探水者都因說無水而被殺,射出第三箭後,探水者怕又說實話而被殺,就把沿途上一個賣油翁的油桶打翻在小溪裡,向蜀王回報:「有水了!」一說有水,果真大水衝了下來。原來,是因為探水者打翻了油桶,所以射水河的石頭非常光滑,從不生青苔。
歷史上的射水河,曾是綿竹重要的水路通道,綿竹豐富的物產如大麯酒、年畫、糧食、葉煙、油菜籽、茶葉等很多都是通過射水河運往全國各地,這也是綿竹年畫和綿竹大麯酒出名的原因之一。如今,隨著陸路交通和水利事業的發展,射水河雖然已失去了「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的風採,但作為綿竹水利樞紐之一,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報記者 吳曉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