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太嚴肅,我先開一家酒吧,放鬆了才能思考人生。生活中碰了壁,來這裡也許可以得到啟發」
2018年國內一檔綜藝《奇遇人生》裡,主持人阿雅與脫口秀演員李誕一同去日本探訪,和羽田高秀的第一次見面,阿雅單刀直入:
「一般情況很少聽到像羽田先生這樣,可以結婚開酒吧的。」
羽田似乎習慣了這些場面,反問:「修行的過程中,比如有妻子,對於吃肉的罪惡感,喝酒大醉一場,沒幹這些的和尚就能開悟了?」
羽田的這番話讓阿雅很難不認同。吃齋念佛,每日誦經,我們日常印象中,和尚的形象大抵如此,但在日本,大部分僧侶除了寺廟以外都有其他的工作,和尚們和普通人一樣,酒肉穿腸過,順便再來一杯威士忌解解乏。
光看外表,羽田高秀和其他和尚並無不同,但在他將近60年的人生履歷中卻有著多重身份:已婚的父親,IT公司的社長,光恩寺第26代接班人,但羽田更認同坊主酒吧老闆的身份。
01
開間「佛系酒吧」,也是一種修行
白天羽田高秀在寺廟裡結束了修行,便會騎著自己的小摩託車來到他的坊主吧(日本的酒吧)。酒吧位於日本京都,不似尋常酒吧的新潮時尚,坊主吧有些厚重的年代感。
羽田說這棟京都老房子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歷史上一個特別有名的場所。
昏黃的燈光下,四周一片靜謐,酒吧客人不算太多,一對情侶或是疲憊的上班族,靜靜的坐在木質的椅子上,點一杯威士忌,看著羽田把酒液從冰球的頂部散開滑落的過程,客人憂愁的思緒仿佛都被這杯酒吸引了過來。
許多時候,客人都喜歡坐在吧檯上,吐露自己的心事和煩惱,羽田便會利用佛教的文化幫大家答疑解惑。
「生活中很多人都沒有可以傾訴的人,對於那種人來說,如果可以真正理解佛學,就有可能進行自我排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想像一些具有超能力的東西在那裡,會幫助自己解決。」
羽田覺得這正是佛教重點所在,理解人自身問題的根源,並且消除掉這些問題,能夠利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到別人,是自身價值的實現,也是酒吧存在的意義。
有時見的客人多了,羽田又會發現大部分人問題就像是複製粘貼,而且人們對於自我的認知不明確,「通常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問題不是出自自己,他求的就是我活下去的心理需要。」
客人:我為什麼找不到男/女朋友?
羽田:如果你總是等著別人主動,那你永遠找不到另一半。
客人:為什麼我總是掙不到更多的錢?
羽田:首先,你真的需要那麼多錢嗎,第二,你是否真的值那麼多錢?
酒吧的寂靜讓客人們很是享受,結束了一天的疲憊之旅,在慢節奏的佛系酒吧小酌一杯,似乎身心都得到虔誠的洗禮。
02
「老闆,來一杯極樂淨土」
羽田店內有日本國產葡萄酒,從北海道到九州,多達二百種,同時還有各式本地酒(啤酒)。
既然要做一家佛系酒吧,羽田想乾脆雞尾酒的名字以佛教中的經典概念來命名。於是便誕生了「色即是空」、「極樂淨土」、「無間地獄」、「煩惱熾盛」等具有佛教意義的酒款。
「煩惱熾盛」的靈感來自淨土真宗創始人親鸞的語錄:煩惱起初很小,後來如火焰般不可收拾。這款酒以龍舌蘭為基酒,紅色代表火焰。
還有「諸行無常」,佛教的意思是:世間所有無時不在發生變化。
有時客人會好奇,明明同一杯「諸行無常」雞尾酒,不同人喝卻有不同口味?
「這款基酒是固定的,至於往裡面加什麼,就要看我當天的心情了,你或許可能不喜歡這杯酒的味道,但這就是人生」,羽田向客人解釋道。
正是由於這樣的巧心設計,這幾款佛家雞尾酒成了客人到店之後必點酒款。
不像寺廟那樣莊嚴神聖,酒吧這樣放鬆的環境下,人們更願意敞開心溝通。「老闆,來一杯極樂淨土」,微醺之後,客人們暫且將煩惱擱置。
「平時經常思考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思考很重要」
客人走的時候,羽田還會送一份「TODAY'S MESSAGE」,上面是關於他對於「什麼是自我」的闡述,實際上就是一篇傳達的人生哲理小短文,日語叫做「法話」。
除了喝酒解憂,羽田希望自己的客人不論什麼時候,都能夠多一些思考,認識自我。
羽田開始經營酒吧是在2010年11月,他說他希望能在一個更開放的環境裡推廣佛教,10年過去了,京都坊主吧的客人越來越多,在日本甚至亞洲有了一定的名氣。
如今他的理想依然繼續,為人們答疑解惑,但在實踐的路上,羽田也面臨解不開的難題。
03
與佛教似遠非近的關係,一種矛盾的存在
羽田是京都和尚酒吧的老闆,此外還在經營一家軟體公司,又是寺廟繼承人,還是一名丈夫、父親。
很好奇羽田如何轉換自己的多重身份,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脫身,轉過頭再去討論人生的哲學。
羽田是否從內心已經接受自己作為一個僧人,其實他也在迷惑。
「僧人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其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覺得自己是僧人,其實從真正的僧人看來我不算。我自己穿成這樣站在這裡,這件事本來就是人生中的一個迷」
羽田對修行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始終無法真正投身其中,進行傳統意義上的修行。多重身份下,與佛教似遠非近的關係,就是一種矛盾的存在。
但羽田這種矛盾,又似乎能得到解答。
在日本,坊間都認為和尚即使不用工作也能賺錢,周圍人也總是覺得,寺廟家的兒子,家裡一定特別有錢,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羽田繼承的是一家小寺廟,平時前來求經拜佛的人並不多,羽田也曾舉辦過一些祭祀活動來吸引人,結果都無疾而終。單單只是靠寺廟的香火,根本無法維持當下生活。現在寺廟的開支,都是用軟體公司掙的錢貼補。
他憂慮的還不止這一件事,「這個酒吧的發展方向,是我最大的問題,還有就是要怎麼經營寺廟,我的孩子他也在考慮,他也有僧籍也已經剃髮,也算是一個僧人,不過他繼承時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不管羽田是否是一名真正的僧人,但他對修行的樂趣沒有改變,開酒吧一定意義上也是對佛學的傳播,他把修行帶入了生活,把生活融入了修行,用他自己的方式始終踐行著心中的佛。
和尚開酒吧看似「譁眾取寵」,實際是為了使更多年輕人對佛教文化產生興趣。如今的佛教文化日漸被年輕的網際網路內容取代,如果傳統文明能夠以一種新的多元的方式融合併達到傳播效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和尚與酒,世人眼中水火不容的兩個詞,在日本和尚酒吧中實現了較好的融合。
我想大概是因為酒是世俗的,也是超俗的,當人們把自己沉浸到一杯酒中,聽著法師們的禪宗,短暫的逃離這個瘋狂又喧譁的世界,醒來時,總能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