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維持較高的水平,昨日華商報記者獲悉,去年平均每人存款約為5.19萬元,10年來增加了3倍有餘。但也要適當關注,少部分人群過度負債所造成的金融安全問題。 去年平均每人存款約為5.19萬元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住戶部門的存款餘額達到72.44萬億元,平均每人存款約為5.19萬元,與2007年人均存款1.29萬元相比,10年來增加了3倍有餘。 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同比增長6.5%;中位數為2.43萬元,同比增長8.6%。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的人均儲蓄額和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比都在上漲,那麼居民儲蓄率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及指標計算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居民儲蓄率總體上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在2010年達到峰值42.1%,隨後開始下滑,並在2016年降至36.14%,整體來看,近20年來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基本維持在30%—40%的區間,變化平穩。 適當關注少部分人群過度負債問題 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維持較高的水平,首先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我國的消費金融體系一直不夠發達,國人的消費觀念普遍是用手裡已有的錢進行消費,量入為出,而非採取信貸方式。 業內人士分析,長期的高儲蓄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壓制用戶消費需求的充分發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內需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90後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較大轉變。與老一輩相比,年輕人開始活在當下,「超前消費」,月光族應運而生,相應的儲蓄率也有所下降。 融360分析師李萬賦分析,當然,「超前消費」不應該等於「過度消費」,後者不僅影響年輕人自身的信用水平乃至未來的資金流健康,更可能產生社會經濟層面的虛假繁榮。 那麼近年來消費觀念的變化是否導致了我國的居民儲蓄率處於不良水平呢?李萬賦認為,雖然在長期趨勢上我國儲蓄率的絕對水平有所下降,但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額之間的對比關係來看,近年我國的居民儲蓄率處於平穩狀態,整體儲蓄仍然維持在合理、適度的水平。 同時,我國居民的負債情況也沒有想像中的悲觀。數據顯示,2018年居民槓桿率水平為53.2%。李萬賦認為,結合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來看,基本與經濟發展水平匹配。 銀行人士田苗表示,近兩年槓桿率的增速穩步減緩,但也需要關注槓桿的結構化變化和少部分人群過度負債所造成的金融安全問題。 華商報記者 李王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