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李文芳 王家鈴
42歲的王女士,耳朵裡時不時會有轟鳴聲,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耳朵裡「嘣咚、嘣咚」的聲音揮之不去。
這樣的生活,她過了8年,跑了無數家醫院,改用的辦法都試過了,可是王女士耳朵裡的聲響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我做夢都想世界清靜。」
直到前段時間,王女士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經過一系列診斷後, 放射科醫生給她做了一次介入治療,王女士的耳鳴瞬間消失。她怎麼也沒想到,困擾自己8年的疾病,就這麼被輕鬆根治了。
耳鳴8年,通過一種她意想不到的方式治好了
8年來,王女士的老公陪著她,不知看過多少位醫生,各種中藥西藥全都試過了,可是耳朵裡的聲響一點都沒有減輕。
正當王女士在絕望中準備放棄治療的時候,她在邵逸夫醫院看到有眩暈耳鳴專病門診,抱著最後試試看的心態,她到這個門診就診。
根據患者的描述,接診的醫生高度懷疑是血管疾病引起的耳鳴,給她安排了頭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可是報告結果卻是正常的,這也在王女士的預料之中,因為她已經在其他醫院該做的檢查基本都做過了。
接診醫生 覺得不對勁,讓她找放射科陳仁彪醫生看看血管問題。
「她的頭顱MRA檢查圖像,動脈系統確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靜脈系統存在問題,顱內靜脈竇局部存在瘤樣擴張,而且擴張的位置就在乳突(耳朵的一個結構)邊上。」
陳醫生高度懷疑這是靜脈系統引起的耳鳴。
「經過後續診斷,我們最終確認,的確是這個問題。」。
問題發現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陳醫生通過微創介入手段,把瘤樣擴張的靜脈堵堵牢,王女士的耳鳴立即消失。
「世界原來是如此清淨」,王女士如是說,「八年了,這揮之不去的聲響終於沒有了。」
提到放射科,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拍X片、做CT、磁共振等檢查。
「其實,放射科是集檢查、診斷、治療於一體的,我們開展幾乎所有的影像學檢查和介入微創診療,其中介入診療涉及神經、腫瘤血管和非血管領域等。」放射科主任胡紅傑表示。
像王女士這樣的神經血管介入治療,放射科一年要做100多例。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微創、損傷小、患者恢復快。
9年肝硬化,她一度意識不清
杭州市79歲的劉奶奶(化名)因為突發膽囊炎被120急救車送至邵逸夫醫院。她炎症指標是正常的30多倍,同時伴有肝功能受損。
劉奶奶既往有膽囊結石病史10餘年,已經發炎的膽囊在腹中有隨時穿孔、敗血症,但高血壓、糖尿病因未規律服用藥物控制不好,手術風險很大。
常規的膽囊切除術對一個79歲的老太太來說是絕對的生死關,那只能保守治療。醫院急診科請放射科醫生會診。
「我們的醫生給了另一個選擇:可以對患者發炎的膽囊穿刺引流,緩解張力減少膽囊穿孔的風險,感染的膽汁引流後有助於感染好轉。」
和家屬商議後,劉奶奶被推入CT機房,30分鐘後醫生就出來說做好了,劉奶奶右上腹多了一根引流管,病人轉至ICU過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疼痛緩解,炎症明顯好轉後轉至普通病房進行擇期手術。
「隨著社會老齡化,高齡老人增多,基礎疾病多,無法耐受常規治療方案,全麻風險更是極高,很多小病如膽囊炎都有可能承擔極高風險,經皮膽囊穿刺術為高齡老人膽囊炎提供了一種更保險的治療方式。」 胡紅傑說。
同樣在放射科接受治療後,逃過一劫的還有49歲的劉女士。她是一位肝硬化患者,9年病史。後來,因為出現反覆言語模糊3個月,住院。
「肝硬化晚期容易發生肝性腦病,通俗講就是意識模糊,昏睡。肝性腦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個性改變、行為失常及撲翼樣震顫甚至昏迷。」胡紅傑表示。
劉女士住院時除了語言模糊,頭痛頭暈,口角流涎,乏力不適。在當地醫院治療時,考慮肝性腦病發作,但情況時好時壞,每月都要發作一次。為了進一步治療,她轉到了邵逸夫醫院。
「我們診斷後,考慮她是門靜脈高壓所致臍靜脈開放,它會導致含有血氨的門靜脈血流直接進入體循環。引發急性神經認知功能障礙,也就是意識不清,言語模糊的臨床症狀。」
胡紅傑說,這種情況,可以介入治療,栓塞後馬上就能改善該患者言語模糊的表現。「手術在微創下進行,從腹壁切開大概3mm切口,尋找到臍靜脈後送入導管鞘行血管內操作。」
手術後第三天,劉女士就出院回家了。如今術後兩年時間過去了,她沒有再發肝性腦病,也沒有消化道出血及胸腹水發生。
消化道出血,6米長的小腸中這樣精準找到「漏點」
「介入治療指的是通過血管將導管導絲放到各種疾病位置進行治療,適合各種血管性與腫瘤性疾病,已經成為微創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紅傑說。
70多歲的劉阿姨,一年前出現大便發黑,在當地醫院被確診消化道出血,出血點被鎖定在小腸。
小腸出血處理起來非常棘手,因為小腸屬於消化道中段,常規的胃鏡、腸鏡夠不著,無法進行腸腔內止血,小腸出血嚴重的話只能進行手術腸段切除。但是小腸有6米長,無法精準定位。
幸運的是經過止血藥物治療,劉阿姨的消化道出血逐漸減少,選擇了暫不手術治療,繼續觀察。
隨後的1年裡,劉阿姨的消化道出血反反覆覆,輾轉多家醫院,還進行了先進的膠囊胃鏡檢查,出血點始終鎖定在小腸,無法精準定位。
有一次,劉阿姨出血突然加重,來到了邵逸夫醫院急診室,這時劉阿姨的「血色素」只有7.4g,相當於正常人的2/3,情況非常危急。
急診室馬上組織了MDT(多學科討論),當天微創介入部門值班醫生討論時大膽提出手術前行「血管造影」幫助普外科定位出血點。
血管造影指的是從病人腿上打一針,通過針眼把一根導管放到患者的小腸動脈裡進行造影檢查,一旦看到有問題的血管,還可以進一步把導管放到病變的位置,精準定位出血腸段。
順利的話普外科醫生術中只需要從導管注入少許染料就能把病變腸道染色,做到精準的小腸切除。
血管造影、病變定位、小腸切除,邵逸夫MDT多學科團隊密切配合,一系列治療進行的異常順利。
最終劉阿姨一段19cm的小腸被順利切除,同時也找到了出血的原因-小腸血管畸形。
從入院到出院一共10天,一度危急劉阿姨生命的疾病被以最小的創傷解決了。
他成為年度總結會上的特殊嘉賓
身體一向健康的中年老王被查出右側腎上腺部位腫瘤在邵逸夫醫院泌尿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確診為腎上腺皮質癌,這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惡性腫瘤,不幸的是術後不久腫瘤復發再次接受手術治療,但好景不長,原來切除的部位又有新的病灶發現並且還轉移到肺部。
面對如此困境,老王和家屬一籌莫展,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時泌尿外科大夫想到了微創介入並介紹給老王,從此老王在放射科微創介入部門胡紅傑主任醫療組進行了數次介入治療,採用冷凍和放射粒子植入兩種微創介入方法把右側腎上腺部位復發灶和左肺的轉移灶都作了徹底的局部治療。
為了防止腫瘤復發,在腫瘤內科醫生的建議下採用口服靶向藥物進行綜合治療,這一輪組合拳下來,老王身上的腫瘤終於打趴下了。
老王和愛人長期從事文藝工作,經常活躍在戲劇舞臺上,由於病魔纏身,上臺的機會明顯減少,隨著腫瘤的控制,身體重新恢復並再次亮相舞臺,2019年底,得知邵醫放射科每年的年終總結表彰大會都會有員工自娛自樂的節目表演,老王夫婦主動要求友情演出,表達謝意,成為了年終總結會上的特殊嘉賓。
類似老王的故事每天都在邵逸夫醫院放射科微創介入部門發生,微創介入作為近年來嶄露頭角的新興學科,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成為繼內科外科以後不斷被醫患認可的新技術和學科,相信這一技術和學科今後將廣泛應用到醫學的各個領域並造福廣大患者。
新聞+:
邵逸夫醫院放射科是國家衛健委醫學影像學住院醫師培訓基地、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浙江大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放射科開展門類齊全的X線攝片檢查、胃腸道造影檢查、磁共振檢查、CT檢查和血管造影檢查。同時開展包括神經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腫瘤介入為主的各種介入性診斷治療技術服務。
放射科人才濟濟,目前擁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22人,醫學博士學位10餘人。除醫療工作外,放射科還承擔科研和教學工作,主持國家自然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傑出團隊項目、浙江省科技廳重點項目/重大專項/錢江人才等諸多科研項目;先後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本科等各個不同層次的人才,承擔住院醫師、進修生、實習生的培訓。
目前放射科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接軌,在浙江省內率先實行亞專科模式,擁有神經骨肌影像、心胸影像、腹部影像和介入診療四個亞專科。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