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綜合
杭州的「燒烤」模式下,
體感溫度都將近40℃
大家紛紛感嘆,這麼熱的天
命都是空調給的!
事實上「熱死人」還真不是隨便說說
就可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致命↓↓↓
不舍開空調,結果不幸去世
據報導,杭州市一醫院接診了一位80多歲的奶奶,為了節約電費不捨得開空調,只開風扇,中暑後被家人送進醫院,最終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醫生說,當時老人送來的時候處於昏迷狀態,體溫飆升至41℃,全身滾燙,身體多處器官出現衰竭症狀。經過醫生診治,確認老人得了熱射病。在進行物理降溫、補液掛水等相關搶救後,老人還是因為病情過重沒能及時挽救回來。
入夏以來,市一醫院已經接診了很多中暑的病人了。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熱痙攣、熱射病的症狀。來就診的很多老年人都是因為捨不得開空調,結果導致了中暑。
什麼是熱射病?
熱射病又稱為重症中暑,是一種非常兇險的急症,死亡率非常高,可達40%至50%,對於50周歲以上的人,死亡率甚至達到70%左右。
人體有個體溫調節中樞,正常情況下會調節機體產熱與散熱平衡,讓體溫維持在37°C左右。
但在一些情況下,這種產、散熱平衡會被打破,使得體內熱量積聚,從而引起中暑。
一般來說,人體散熱主要依靠輻射、蒸發以及少量的對流和傳導。
當環境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人體就只能依靠蒸發、出汗來帶走熱量,但當溫度過高時散熱能力會下降(這種現象稱為汗衰竭),體內產生熱蓄積,導致器官特別是大腦「失控」,出現中暑。
熱射病就是熱量在體內急劇蓄積導致的。患者常會出現局部肌肉痙攣、高熱、無汗、口乾、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狀,是中暑中最致命的一種。
除了個體因素之外,熱射病發病與3個因素密切相關:高溫、高溼和密閉無風環境。
一般輕症中暑,體溫常會超過38°C,並伴有面部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噁心嘔吐,或四肢冰冷、臉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變快等症狀。
而熱射病與中暑的區別在於,它表現為高熱(體溫快速升高)、常無汗甚至出現昏迷休克。
熱射病通常伴隨體溫高達40℃以上,
這時候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大家都知道,體溫計的刻度最高就到42℃。是超過這個溫度人就會被「燒死」嗎?
人體溫在37°C時,機體產熱和散熱相對平衡,身體機能也最穩定。在體溫有所升高時,也能有一個調節的機制,但當超過一定極限時就會導致機體器官不耐受,產生器官衰竭。
比如,對於心臟來說,當體溫超過37℃,逐漸升高至超過40°C時,心輸出量會成倍增加,耗氧量也增加約40%。
但當體溫到達42℃時,心輸出量和耗氧量反而會突然下降,並出現心肌壞死。
這就是超高溫超過組織耐受極限,使得器官功能衰竭所致。顯然,這會危及生命。
平時發燒到39℃基本都要懷疑人生了,什麼病能燒到42℃呢?
答案是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其中熱射病是最嚴重的。
高溫最易「烤」倒7類人
01、喝水少的人
水分補充不夠,不利於身體排汗散熱。但喝冷飲對胃腸、血管收縮都有影響,建議補充溫水。
02、不出汗的人
先天汗腺不發達,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藥物的人,身體散熱功能失衡,更易中暑。這類藥物包括利尿類的降壓藥,含「麻」的感冒藥,以及胃復安等腸胃藥。
03、腹瀉的人
腹瀉會導致身體水分流失過多,進而引起中暑。
04、睡不好的人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常熬夜或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較差,不利於散熱。
05、肥胖的人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利於散熱,通常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06、運動過激的人
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越大,產熱越多,越容易中暑。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有代謝疾病、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也容易中暑。
07、好勝心強的人
壓力大、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夏季容易發生「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溼度高於80%時,生理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
做好5件事防中暑
少量多次補水
不要一次補充大量水(大於500毫升的水,尤其不能喝冰水)。建議先喝一兩杯水(200~300毫升),隔半個小時再繼續補充。
出汗後,除了要適量喝水,還要注意補充電解質,比如喝兩三口淡鹽水。
給身體做物理降溫
身體過熱時,不少人會立即洗個涼水澡,或直接躲進溫度很低的空調房內,這些做法都不可取。
正確做法:扇扇子,或把衣領解開,用溫水擦拭腋窩、大腿根、臉、額頭等部位。
外出不要長時間戴帽子
戴帽子時間長了會分泌大量汗水,在帽子下形成溼熱的小環境,令頭部溫溼度提高,引發中暑。最好不定時拿下帽子,及時擦乾汗水,給頭部通風散熱。
家中常備中暑藥
夏季家中可準備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片)等,熱天出門儘量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氣水(片)、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不建議兩種藥同時服用。
運動量力而行
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注意補水。室外氣溫超過32℃、空氣溼度超過60%時,鍛鍊最好選在室內。
值得注意的是,遊泳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清涼,但長時間泡在水裡,水分照樣會流失。戲水時別忘了隨身帶瓶水,上岸後馬上擦乾身體。
提醒:降溫和補水要注意節奏
進行物理降溫時,一定要迅速
補充水分時要適量,過快反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