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摸爬滾打」
——記全國質檢系統先進集體中國檢科院動物檢疫研究所
□ 本報記者 楊 蕾
近5年來,共獲得省部級獎勵12項,制定國家標準10項,獲得發明專利24項,發表SCI文章15篇……走進全國質檢系統先進集體——中國檢科院動物檢疫研究所(以下簡稱動檢所),一項項驕人的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一張張鮮紅的獲獎證書、一塊塊金燦燦的榮譽獎牌,就如同一枚枚戰鬥勳章,記錄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記錄著質檢科技人忠誠和不屈的精神。
響噹噹的團隊
作為中國檢科院的首席專家,動檢所所長林祥梅從2000年動檢研究團隊成立初始,就一直從事著動物檢疫科學研究,她親歷了這個團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每一次成長。
「剛開始時,我們還沒有成立實驗室,大家就著手做一些風險分析,為質檢總局提供決策參考。」林祥梅說,每一份報告的出爐都需要查閱大量的國內外資料,每一份報告都是她和同事們心血的結晶。自中國檢科院成立以來,動檢研究團隊主筆或牽頭完成的進出境動物及其產品相關風險評估和風險分析報告共計20份,其他相關技術支持材料34份。這些寶貴的材料為我國進出境動物及其產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07年,動檢所科研團隊參加了國家「十一五」重大支撐項目「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承擔了第一個國家級大課題《進出境重大動物疫病預警、檢測和處理技術研究》。課題開展了南非三型口蹄疫、非洲豬瘟、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基因晶片等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快速高效檢測技術和方法,並在檢驗檢疫工作中進行了推廣應用,為國內重要動物疫病的防控提供了技術保障。2012年,質檢總局作為項目組織單位,動檢所作為主要實施單位,完成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外來與新發動物疫病預警與阻斷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項目凝鍊、專家論證等工作,有望在未來5年內,攻克一批影響動物病原快速、準確、高通量篩查、鑑定、安全疫苗研製及運輸工具消毒和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理的關鍵技術,實現我國對外來與新發動物疫病的應急反應能力和綜合防控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從一個僅有4人的團隊到現在擁有兩名檢科院首席專家、博士以上學位佔全體員工數一半的優秀集體,10多年科研路上的「摸爬滾打」,讓動檢所成為動物檢疫科研領域一支響噹噹的團隊。
神聖的職責
2005年6月,我國四川等地突然爆發所謂怪病,出現人員感染並有死亡報告。7月25日,衛生部和農業部聯合公布,自6月24日以來發生在四川的不明原因疾病是由豬鏈球菌2型感染引起的。一場艱辛的「防禦戰」隨即打響……
「加強對豬鏈球菌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增加對豬鏈球菌2型的檢疫,儘快制定檢疫標準和操作規範!」質檢總局發出緊急通知。7月26日,接到命令的中國檢科院動檢室的所有人員都被火速召集起來:引物的設計與合成、樣品前處理、PCR產物鑑定、特異性試驗,豬鏈球菌在肉品中的監測……
6天後,鑑定會在北京如期舉行,研究成果順利通過鑑定。新的檢測方法被立即投入使用,將豬鏈球菌2型的檢測時間從之前的4天縮短到了4小時。以這次檢測方法的建立為基礎,中國檢科院又制定了5項國家標準,相關成果還獲得了2007年度質檢總局「科技興檢」二等獎。
一場戰鬥集結號的聲音還未消退,新的戰鬥又打響了:中韓泡菜寄生蟲卵汙染事件、H7N9禽流感事件、進口黃鱔顎口線蟲感染、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動檢所一次次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捍衛了國門和人民的安全。
搶佔科研製高點
動物檢疫診斷試劑在動物檢疫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試劑本身質量不過關,那依據這些試劑進行的動物檢疫工作就失去了可靠的根基。正是因為意識到了對試劑進行質量把控的重要性,動檢研究團隊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動物檢疫試劑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工作,開拓了中國檢科院在診斷試劑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的新領域。在對各地動物檢疫部門和養殖場進行深入調研、實地探訪的基礎上,動檢所完成了數據翔實、論述科學的調查報告,這份聚焦我國進出境動物檢疫試劑盒質量的調查報告贏得了質檢總局的讚賞,並為此成立了質檢總局動物檢疫試劑評價專家委員會,秘書處就設在動檢所。
近年來,為滿足大中活動物進口要求,動檢所創造性地將地理信息系統(GIS)引入進境大中動物隔離檢疫工作中,利用GIS技術對隔離場選址進行分析,了解隔離場周邊環境,降低進境大中動物隔離期間的生物安全風險。至今,他們已為30家進境牛、羊、豬等大中動物指定隔離場驗收工作提供了技術服務;他們還研究開發了基於網際網路的國際動物疫情採編系統,以智能方式通過網際網路對全球動物傳染病疫情自動定向採集,自正式使用以來,共截獲、篩選、發布有效信息1339條;水生動物檢疫技術研究;動物物種資源查驗及轉基因檢測技術研究……一個個新課題被申請立項,一個個新的科研領域正在拓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