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近日新聞媒體對此進行報導後,引起人們對輸液給藥方式的高度關注。本報天天健康編輯部電話也熱得燙手。
□記者 譚萍 文圖
關於輸液問題,記者先後採訪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主任張曉堅、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馬佔敏、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朱眉。
遇到這些情況時才需要輸液
朱眉剛剛對輸液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說,輸液在中國更像一種長期形成的就醫文化,實際上在西方國家,輸液是醫生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的「最後的給藥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才會採用靜脈注射這種開放人體靜脈通道、風險較高的方式。
張曉堅、馬佔敏、朱眉三位專家均稱,只有當遇到以下這些情況時,才需要進行輸液:
當患者病情危重、兇險時,特別是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不能或很難口服藥物,或者胃腸道有反應時,必須要進行輸液治療;部分藥物,如青黴素等,不適宜口服,易被胃酸破壞時,也可以採用輸液的方式;使用毒性大的藥物時也可以採用輸液的方式。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一發燒就必須輸液。一般來說,當病人的體溫在38.5℃以下,可通過服用藥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熱;只有當患者體溫超過38.5℃,高燒不退,或者嚴重脫水導致體液電解質紊亂時,靜脈輸液退熱才是不得已的選擇。朱眉說,在美國預約上呼吸道感染類疾病時一般要10天,他們甚至沒有「退燒針」,而是提倡非藥物療法,如休息,多喝水,加強營養等。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藥不管用,來醫院掛個吊瓶就好了,其實不是這樣。」張曉堅說,任何藥品都有自己的代謝規律,口服藥一定要按照包裝說明按時、按量服用,才能發揮應有的功效。很多人在家常常會忘了吃藥,在醫院輸液就會老老實實地按時按量,結果就產生了誤解,覺得「輸液才好得快」。其實,任何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痊癒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口服藥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
三位專家表示,治病必需堅持的原則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對於兒童而言,不提倡經常打針,是因為幼童臀肌發育較差,臀肌打針次數越多,臀肌纖維壞死越多,攣縮也越重,一旦出現臀肌攣縮,就會影響幼童骨骼發育,所以在考慮治療方案的時候,醫生會比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