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因為《鬼吹燈》等小說及其衍生出來的電視劇、電影形成了一個大IP,儼然風靡一時,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去關注。大家在看書、電視劇或者是電影時都會想到底有沒有摸金校尉這些門派。因為從事盜墓這一行的人,不僅違法,還違背了社會風序良俗,所以他們都是不顯於人們面前的,進而人們會感到他們很神秘。但是,是人都有好奇心,所以人們都會忍不住去探究,那麼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歷史上的盜墓者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有些什麼事。
首先,我們要先明確一件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是不是確有其事。事實上,他們最早見於東漢末年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他在檄文中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就是這兩個名稱的由來,也是最早有記載的地方。這上邊說曹操設置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盜墓掘冢的原因是為了籌集軍費,也是最早的官盜由來。
事實上盜墓者在歷史上分為官盜、散盜。官盜就是由政府軍隊、軍閥進行大規模挖掘,而他們挖掘的也大多數是帝王陵墓。而散盜,也就是民間的盜墓者一般挖掘的都是小墓,最多就是諸侯陵或王陵。
事實也是如此,歷史上大規模盜掘帝王陵的多數都有官方背景。而民間散盜則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長沙土夫子為首,北方則分為洛陽幫、西安幫,這些地方都是有大量的陵墓存在的。南方地區土夫子的絕活是嘗土辨代,而北方盜墓者則是以使用洛陽鏟為主。下面說兩個故事說一說這兩派的佚事。
在1972年發掘長沙馬王堆代侯漢墓時,一個考古工作者聽一個擔土的老農說這是個漢墓,他還不以為然,但是等到墓葬打開後,他大為驚詫,果然被老農說中,一打聽才知道老農以前是土夫子。
在1929年,南京考古研究所所長衛聚賢在野外看到盜墓賊用一種工具很快將墓葬打開,他大為驚訝,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種工具叫做洛陽鏟,是洛陽人李鴨子發明的,它不僅可以打盜洞,還可以辨土層,於是他就將洛陽鏟引入到現代考古當中。
說了這些後,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官盜吧。最早的官盜應該是西漢末年的赤眉軍,他們將西漢帝王陵幾乎盜掘一空;下來就是曹操,設置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發掘墓葬;再下來就是比較著名唐末軍閥溫韜,將唐朝帝王陵幾乎盜掘一空,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因為每次他去盜掘,乾陵附近都會風雨大作,下得他不敢挖了;後來還有元朝的國師楊璉真迦將南宋帝陵盜掘一空,還洩憤似的對帝陵大肆破壞;還有就是民國時的孫殿英在1929年盜掘清東陵,將慈禧普祥裕定東陵和乾隆的裕陵盜掘一空,還有同時期的陝西軍閥黨玉琨發盜掘春秋墓發掘出大量青銅器導致國寶外流,還有李品仙盜掘楚王陵。
這些盜墓者不僅破壞了文物,也將這些墓葬中蘊藏的文化也破壞了,這些行為是極其惡劣的,所以我們國家才大肆打擊盜墓行為。
喜歡的觀眾請點關注,或者是有觀眾想知道那些歷史佚事的請在評論區留言,作者會寫專門的文章答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