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分金看纏山, 一重纏是一重關, 關門如有八重險, 不出陰陽八卦行」。在《鬼吹燈》小說及改編的影視劇裡,天下的盜墓門派分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發丘將軍、卸嶺力士四個門派。其中,摸金校尉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胡八一、王凱旋、雪莉楊三人就是「摸金校尉」。作為摸金校尉,他們精通堪輿風水術數,根據地形就可以判斷出此地是否有古墓,古墓的年代、結構、以及是否有寶藏等等。他們都身手矯健、從容躲過古墓中的各種機關,可謂是賺足了眼球。
那麼,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摸金校尉」呢?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大亂。許多軍閥為了補充軍閥,常常盜墓獲取錢財,補貼軍餉,史書上也記載「漢墓十室九空」。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東漢末年,軍閥林立,長年混戰。百姓往往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漢朝社會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各代帝王的陵墓修得豪華氣派,裡面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由君王帶頭,漢朝厚葬成風。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許多軍閥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曹操也不例外。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三國初期,以漢朝徵西將軍為志的曹操哪裡會顧得上這些。只要軍隊能吃得飽飯,能打勝仗就行了。為此,曹操也沒少背負罵名。
曹操之時,摸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同行之間並無師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盜墓,均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行事上往往單打獨鬥,不喜歡與人合作。除非遇到極大困難,才會組成五人以下的小團體。
似乎這就是歷史上摸金校尉的出處,但此事存在很大的疑點。《為袁紹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袁紹命陳琳寫此檄文,目的就是抹黑曹操,使自己師出有名。當時,董卓劫持天子,天子逃回洛陽。曹操率先趕到洛陽勤王,從此奉天子以討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政敵提出來的)。袁紹見曹操迎立天子獲利頗豐,也想撈一杯羹。出師討伐曹操,為使出師有名,命陳琳寫下《為袁紹檄豫州》文,指責曹操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專司盜墓。
而在正史之中,只記載過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設立過摸金校尉一職。《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採。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領之,其餘事跡,分見諸列傳。」
盜墓,從來都不是一個光彩的職業,盜墓者也常常受到天下人的唾罵。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過自己派人掘墓充實軍餉一事,但公然為此設置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墳的說法,歷史學家往往是不認同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天下霸唱將曹操的這段故事寫進《鬼吹燈》裡,創造出了身手不凡、無所不能的摸金校尉。有時候小編也幻想過和摸金校尉們走個墓啥的,就怕碰著個粽子啥的可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