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遇到過很多「嘴」比「腦」快的求職者。
這類求職者在參與面試回答提問之時,反應很迅速很敏捷,就是不喜歡思考問題背後的邏輯與關係性,不思考面試官為何會這樣提問,以至於無形中之中暴露出自己的劣勢與短板,從而被淘汰出局。
打個簡單比方,有一位求職者在回答上「上一份工作因為什麼而離職之時」,他沒有經過任何思考,便脫口而出「因為老闆太較真,太沒人情味而離職。」雖然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作為面試官的你敢用他麼?肯定不敢!不敢的原因很明顯,因為你不能保證你老闆的作風能令他滿意,職場中從來只有員工適應老闆,而沒有老闆適應員工一說。
再打個比方,有位求職者在回答期待的薪資待遇是多少時,他一口便回答到「只要比之前用人單位高就行,之前用人單位月薪4000+」。月薪4000+可能在這位求職者看來有點低,但在這個行業以及他所求職的工作崗位看來,確實還不錯,已經算很高的工資了。作為面試官,你也會直接將其淘汰出局!原因很簡單:薪資待遇在行業內已經算很高的了,誰也不願意去打破行業規則;求職者沒有思考面試官之所以要問他期待的薪資待遇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是典型的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表現。
身在職場,不怕沒有過人的本事之人,就怕說話「嘴」比「腦」快之人。這類人不喜歡思考,直來直去,有啥說啥。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性情中人,實際上這種做事方法很容易在無形之中得罪人而不自知,也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並不是性情中人,而是愚蠢。
職場人士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士,更有甚者經歷過很多人不為人知的事情,換句話說也就是見過世面。同這些人士交往,一定要注重其交往方式,懂得因人而異而不是直來直去。
真正厲害的職場人士,說話「腦」比「嘴」快。他們無論是在回答別人提問之時,還是同他人正常交往之時,都懂得應對怎樣的人說怎樣的話,懂得區別以待,懂得思考自己所說的話會不會給他人帶來影響、傷害,以及給自己的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做的?
一、學會傾聽,做出符合場景的反應
戴爾.卡內基說:「在他人心目中,我是一個談話高手。事實上,我只是善於傾聽,願意聽他們吐露自己的心聲。」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總是容易獲取表達者背後的訴求,從而做出符合場景的反應,以此引起共鳴,獲得對方的好感。
不善於傾聽的人則恰恰相反,這就好比當你在與他人談話之時,你還沒有將話說完對方突然就打斷你一樣,即便對方知道你接下來所想表達的內容,也做出了相應的回應。從你內心深處來講,他能獲得你的好感麼?未必!因為對方中途打斷你的事實,已經給你帶來不懂的尊重人的印象,又如何能夠激發你對他的好感!
即便你知道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這樣能提高彼此的共情力,而後做出符合場景的回應,便可獲得對方的好感,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
二、凡事先思考後作答,避免心直口快
心直口快並不適用於職場人際交往,因為容易得罪人。
與人交往之時,一定不要太過於心急,凡事要經過大腦,先思考後作答,避免心直口快說出不符合場景的話語。
之前在工作中,我見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場景:因為說話不經過思考,想到啥說啥,從而無意之中得罪人而不自知。
與人交談,要學會去思考對方語言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信息增量是什麼,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答覆!學會去思考,謀定而後動。
三、不輕易表達自己意見,力求只要表達就要使自己的意見成為最佳意見
職場中,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之事,建議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若要表達,力求只要表達就要使自己的意見成為最佳意見。
雖然有時候很難讓自己的意見成為最佳意見,但一定要對自己的表達提要求與標準,簡單來說,這也是刻意練習的一種方式。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的整體思維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語言表達方式與能力也會更有水準。
有要求,才會有提升。
以上幾點,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