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道芭蕾舞最初是綜合話劇、舞蹈與唱歌的宮廷表演?又知不知道最初只有男人表演芭蕾?還有,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也跳芭蕾舞呢!一個介紹芭蕾舞歷史的展覽,從芭蕾舞起源於義大利、興起於法國,發展於俄羅斯的經過,配合珍貴的圖片介紹給香港市民,同時亦介紹了芭蕾舞如何移植到中國,在內地及香港的發展歷程。
該「芭蕾簡史」展覽,由香港菁華舞蹈藝術中心、香港芭蕾舞學會及香港創緒藝術團主辦,現於香港文化中心地下大堂展出。
早期融匯歌唱與臺詞
香港創緒藝術團團長、菁華舞蹈藝術中心副主席華永康對大公報記者介紹展覽內容說,芭蕾舞起源於14、15世紀的義大利,是當時貴族的一種宮廷宴會表演,那時的芭蕾有唱歌、有臺詞、有面具,宴會中的人都可一同參加表演,表演的都是男性,戴上面具來扮演女角色。由於法國和義大利的皇室貴族互有通婚,芭蕾舞也傳到法國去。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10多歲已跳芭蕾舞,法國更出現了最早期的兩位芭蕾舞作曲家呂律和編舞家博尚。
其後,貴族不再跳芭蕾舞,找來演員演出芭蕾舞,開始有了職業的芭蕾舞蹈家,第一位女舞蹈家名叫拉芳登。在18世紀,蒲隆地、讓.巴隆、路易.杜普雷等都是早期的芭蕾舞蹈家。而瑪麗亞.塔裡奧尼(Maria Taglioni)更是第一位跳《仙女》和《吉賽爾》的女舞蹈家。
佩蒂巴編出不朽之作
隨著歌劇的出現,芭蕾舞在法國走下坡,很多編舞家都到其它地方去發展,如佩蒂巴(Petipa)獲俄羅斯的邀請,到聖彼得堡去,他是法國人,在俄羅斯34年,對芭蕾舞在俄國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他編舞的作品如《唐·吉訶德》、《舞姬》、《睡美人》、《天鵝湖》等都成了不朽的芭蕾舞劇。
是次展覽中又介紹了幾位俄國芭蕾舞蹈明星,如巴芙洛娃、烏蘭諾娃,以及介紹了一些芭蕾舞教育家如卡洛·布拉西斯、瓦崗諾娃等,他們創立了芭蕾舞教學體系,一直影響至今。
戴愛蓮帶芭蕾到中國
第一位中國芭蕾舞者戴愛蓮,出生於1916年,現已90歲;她曾在英國學習芭蕾舞,回國後培育了中國第一批芭蕾舞蹈員。中國第一間芭蕾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於1954年成立,便是由戴愛蓮擔任校長,華永康也是當時的第一批學生之一。1956年,北京舞蹈學校上演了第一出完整的芭蕾舞劇《無益謹慎》(關不住的女兒),並於1958年演出《天鵝湖》,白淑湘就是中國第一位白天鵝。
1959年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成立,是中國第一個芭蕾舞團,舞團於1963年脫離母校,成為中央芭蕾舞團,即現時的國家芭蕾舞團。現在中國已發展至有5大芭蕾舞團,除了國家芭蕾舞團外,還有上海、遼寧、廣州及天津芭蕾舞團。
香港芭蕾舞的發展要追溯到1922年,俄羅斯的巴芙洛娃來港演出,吸引了當時只有10多歲的何婉宜4姐妹,請來英國老師學跳芭蕾舞。後來,英國芭蕾舞教師卡佩爾在金巴利道開設舞蹈學校,她離開香港後,由何家4姐妹接管執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嘉露貝雯和鍾金寶等外籍老師在港教授芭蕾舞,多位本地著名舞蹈家和名人如王仁曼、郭世毅、廖本農、劉兆銘、陳寶珠、毛妹等,都是她們的學生。本地的舞蹈家也開始創立芭蕾舞學校教授芭蕾舞,而本地首個職業芭蕾舞團——香港芭蕾舞團亦於1983年成立。
這次「芭蕾簡史」展覽,展期至2月12日。(來源:大公報/記者 鍾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