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好萊塢報導者》編譯:麥咪)「鳥人」飛得很高。
這是一部情感電流強烈、角色情緒極為飽滿的電影。恣意流暢的鏡頭語言、耳目一新的戲劇元素、一黑到底的喜劇效果,均讓《鳥人》充滿了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鳥人》是一部頗具開創性的電影,每個鏡頭和每句臺詞都在為故事服務。麥可-基頓將男主角的孤寂和絕望,闡釋得精確而富有內涵,這和其作為一個現實中的過氣超級英雄明星(曾主演過1989年版《蝙蝠俠》)有著微妙聯繫。不過,這種潛在的自嘲為他的表演大大加分,顯然,基頓達到了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的苛刻要求。
《鳥人》彰顯出令人興奮的創意,從頭至尾都流淌著黑色喜劇所特有的調性,尖刻、犀利又不乏新鮮感。14年前,伊納裡圖推出了震驚國際影壇的《愛情像狗娘》,《鳥人》再次顯現出了他挑戰自我、劍走偏鋒的勇氣。更重要的,是他和攝影老搭檔艾曼紐-盧貝茲基再度親密合作,賦予了本片更為複雜的視覺體系,讓人很容易想起希區柯克1948年出品的經典之作《奪魂索》——那個「一鏡到底」的曠世奇觀,再此出現在大銀幕上。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在西44號街的聖傑姆斯劇院裡完成,一個悲壯的人生故事在此拉開序幕。麥可-基頓扮演的瑞根-湯姆森,是一個從好萊塢巔峰跌落的過氣明星,20年前,他還是系列電影《鳥人》中最當紅的男演員,而之後的殘酷境遇讓他一蹶不振。不過,瑞根始終堅信,自己是打不敗的「鳥人」——臥室的牆上依舊掛著《鳥人》的海報,他走到哪裡都難以克制地模仿幾句「鳥人」的臺詞,只是現在,面對現實的時候到了。
瑞根傾盡全力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名為《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舞臺劇,企圖東山再起,但排練過程卻坎坷萬分。女演員萊斯莉(納奧米-沃茨)並不是省油的燈,而她的男友邁克(愛德華-諾頓)更是不斷地和瑞根作對——因為就事業行情來講,邁克是一位依舊在好萊塢線上的明星,底氣比瑞根高出幾倍,他要求瑞根不斷改寫劇本,甚至還在舞臺上拿真酒換掉了白開水道具。瑞根的個人狀況也四面楚歌,情人蘿拉懷孕了,剛從戒毒所歸來的女兒山姆(艾瑪-斯通)當上了他的助理……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各種難以擺上檯面的隱秘關係、誇張到難以想像的惡作劇,都在戲裡戲外反覆上演著。
影片的故事大約跨越了幾天,但在視覺上卻絲毫感受不到時間的痕跡,這都歸功於艾曼紐-盧貝茲基無與倫比的攝影技巧。盧貝茲基曾在《地心引力》(去年的威尼斯影展開幕片)的開場13分鐘,貢獻了一個讓人驚訝的長鏡頭,而在《鳥人》中,竟然通篇都是這種嚴絲合縫、完美至極的長鏡頭,場景的轉換順暢自然,演員的表演和適時的特寫切入,都精確得不可思議,觀眾的情緒足以被影像的節奏帶入、牽引,感受到群戲帶來的震撼。
麥可-基頓和片中的男主角一樣,為了一個重要角色等待了太長時間,在即將崩潰的時候,找到了救命稻草。基頓在脫下滑稽的戲服之後,貢獻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勝一籌的表演,他滿臉皺紋的皮膚、日漸稀疏的頭髮,都被不撒謊的鏡頭全盤俘虜,他與角色所共同經歷的掙扎何其相似——在野心和失望之間徘徊,一次次面對批評的打擊,基頓無疑遇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角色。相對而言,愛德華-諾頓扮演的「壞小子」,和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扮演的脫線製作人,雖略顯誇張,但都承載了導演對現實的暗諷。艾瑪-斯通稍顯神經質的演出相當出彩,她與愛德華-諾頓的兩次正面過招,是片中最讓人難忘的亮點。
《鳥人》的拍攝只用了短短30天時間,全部場景都發生在聖傑姆斯劇院,這種近乎偏執的拍攝方法,與大多數好萊塢主流電影大相逕庭,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去感受影片前衛的藝術質感,找到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興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