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間銀禧科技曝出商譽減值大雷,2018年預虧4億元-7億元,商譽減值金額4.9億。臨近年關,對商譽風險風險不得不防備。
分享申萬宏源《以「微笑曲線」為界,尋找商譽減值風險股——從宏觀、微觀角度透視商譽減值的潛在風險》,如下:
始於2014年的併購潮,使得A股存量商譽迅速積累。在政策變化和轉型訴求的共振下,A股上市公司併購案於2014-2015年井噴:兩年間重組案件數增加了237.4%,涉及總金額增長了355.0%。創業板更是其中的主力,在2014Q2-2015Q4期間,每個季度都有近5%的創業板公司進行併購。回歸發現,併購案件數穩定領先新增商譽2個季度,併購潮的結果就是A股總體商譽從2013年底的2034億,增長612%至2018Q3的14484億;創業板商譽從2013年底的149億增長1755%至2018Q3的2761億。
商譽減值一般由被併購方業績不達預期所觸發,近年來快速上升,創業板壓力較大。2013年全年(中報+年報)僅發生商譽減值16.6億。時至2017年,這一數值變成了363.6億,其對利潤的負面影響已不可忽視。此外,2018中報超預期地發生了49.6億減值,而往年中報幾乎沒有減值,這似乎預示著未來幾年來自商譽減值的壓力仍將繼續上行。
商譽問題已經受到監管層重視: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對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信息披露、減值事項的審計、與減值事項相關的評估等三方面進行了明確。
存量商譽、到期的業績承諾是影響當期商譽減值的核心變量。(1)存量商譽反映減值的空間。(2)到期業績承諾反映減值的動機:通過梳理過往的案例,商譽減值之所以發生,往往是被併購方在業績承諾期後利潤斷崖式下滑所觸發。在實際測算中,以Ifind口徑下的業績對賭資料庫為基礎,統計每一年「處於承諾期最後一年的業績總量」,並假設這一指標與後一年實際發生的商譽減值間存在線性相關性。
經測算,創業板2018年預計發生商譽減值244億,對淨利潤增速產生29.3%的下拉。一方面,近兩年創業板存量商譽增速放緩,截止2018年Q3總計2747.5億;另一方面,業績承諾的到期量在2018-2020將繼續攀升:具體上,影響2018年商譽減值的是2017年到期的業績量共計71.11億。根據之前已有的數據點進行多元回歸,預計2018年將產生商譽減值244.36億,以2017年底創業板總淨利潤834.89億為基數,將對其2018年業績增速產生29.3%的下拉。
「風險個股」的特徵:高存量商譽+分化的利潤增速+成長行業。以2017年實際發生商譽減值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空間,我們發現商譽減值風險個股主要有三個特徵:(1)當年三季報利潤增速,極低(以及虧損)或極高的個股,該年末發生商譽減值的可能性更高。這反映了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兩種心理。第一種是「破罐破摔」:既然今年業績壓力大,不如「一差到底」;第二種是「有錢任性」:既然今年盈利豐厚,那麼通過計提一些商譽減值,可以減輕未來的壓力。(2)存量商譽佔比越高,減值概率相應增加。計算商譽/總資產指標,在75%分位數(對應商譽/總資產>11.2%)以上時,減值比例超過40%。(3)綜合考慮實際減值總金額+發生減值的公司數,商譽減值主要發生在傳媒、電氣設備、計算機、生物醫藥,電子、機械設備等行業。
商譽減值風險個股篩選
根據上述特徵分析,篩選了一份股票池供投資者參考(對於2018Q3業績增速很高的上市公司並未選入,因為這部分公司即使減值,最終業績往往也很好看,不構成風險點),具體股票池如下:
此外,不少上市公司已經發布了2018年的業績快報,其中對於該年度的業績變動原因有所闡述,篩選了其中涉及商譽的部分公司,供投資者參考: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