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把欲望的滿足看成幸福
本書開頭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作者是不幸的,安娜也是,更多貴族階層的人也是.
有時候看起來虛假的小說反倒更為真實,了解作者本人,會從書中看到作者的影子或是從書中人物讀懂作者的思想.
這本書的故事很長,進展地很緩慢,對每個人物描寫都很到位,對社交細節描寫很豐富,對每個人物內心的千迴百折更是準確.
而書中看似沒有交集的兩條主線,讓我們產生了對比和反向思考,向懦弱的人學習勇敢,向虛偽的人學習正直,向高傲的人學習謙虛,向粗陋的人學習和善,見賢思齊便是如是.
在當時的社會,對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望,無法與封建勢力抗衡,更無力承受來自階層道德的批判和打擊。安娜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與當時社會的階層秩序是不相符的,更是貴族階層所不能接受的。而安娜卻義無反顧的走向了愛情,走向深淵。如果說賦予安娜生機的是愛情,那麼置她於死地也是愛情。如果說真的有什麼過錯也許是時代的觀念也或許是欲望得到滿足之後隨之而來的消散吧,欲望的滿足並不是幸福,因為太短暫,懂得戒欲才能通向幸福!而人的欲望有時候會慢慢的被膨脹。
而另一條主線的主人公列文一直在尋找生命的答案,他古板,不願變通,不信上帝,也不接受農業的轉型,但是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反省~
其實列文和安娜都是因為生活的軌跡發生了變化而產生了危機,只是到最後,一個走向覆滅,一個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沒有對與錯,只是當列文處於困境時能更清晰得看到社會施加在所有人身上的壓力,而他從壓力中解脫出來並悟出真諦,知道生命的疑問沒有答案,是與生俱來,人是應該向善的,而安娜比起他就沒那麼那麼幸運.
在安娜走向鐵軌的時候,我深感震撼,生命的消失如此的虛弱,有時候也總會想如果是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