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年的魟魚風波至今還滿是感慨,但總體來說對於大陸市場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經過全國洗牌後,一些跟風的和劣質商家迅速被淘汰,而臺灣就不是這樣了,因為體量小,可謂損失慘重,很多商家從此一蹶不振。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這位臺灣魚友的視角,看看臺灣的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
我是個臺灣人,親身經歷了臺灣魟魚大起大落,正瘋狂時一對血統純正的「皇冠黑白魟」售價高達百萬元以上,剛出生的小魟魚一對10萬元起跳,價格崩跌後讓很多人血本無歸,價格回歸理性。(本文中價格單位是臺幣)
淡水魟,在臺灣流行十幾年,主要品種有黑帝王、皇冠黑白及滿天星3種,具體是什麼時候掀起養魟熱潮已經記不清了。
4年前一名接受媒體採訪的業者表示他4年賺進千萬元,吸引更多人投入,價格自然飆高,身上有黑白點的「皇冠黑白魟」,光是一隻小母魚要價8至10萬元,可以生產的成魚一對可能破百萬元,業者聲稱魟魚從小養到大,轉手獲利可超過10倍,當時飼養魟魚,成為龍魚之外的養魚投資發財術。
(當所有飼養者飼養魟魚的目的都是盈利的話,距離市場崩潰就不遠了)
這股魟魚旋風也吹到大陸(具體或者是大陸影響了臺灣),而臺灣一流的水產繁殖技術造就許多人養魟魚發財,有人租廠房大量繁殖內外銷,價格正夯時,很多業餘人士不惜重金投入,家庭規模的飼設備加上種魚,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除了繁殖幼魚賺錢,也有人買幼魚來養兩三個月,再以更高甚至加倍的價錢賣出,如果養一年可以大到直徑約30公分,可以賣到20萬元,市場一片瘋狂。
魟魚價格崩跌的主要原因是臺灣市場太小及中國不再採購是主因(大陸魟魚也多啊)。魟魚在水族市場屬於大型魚,養來觀賞用的水族箱,其寬、深、高至少要7×3×3臺尺,在多數家庭的起居室或房間很難布置。以該尺寸的水族箱養5隻魟魚為例,每個月的電費、飼料費要3、4千元,且不是吃一般的浮水飼料,一般都以泥鰍、白蝦或蝨目魚肉餵養,不像養一般觀賞魚方便,也此飼養魟魚難以普及。
而魟魚本來就是身強體壯多產的魚類,屬於胎生,幼魟魚養兩年後即成熟可繁殖,頭胎約3至4隻,之後平均約可生5至7隻。如此多產價格又被炒熱,難怪有很多人養魟都賺到錢,相對較慢投入的人可能血本無歸,偏偏投入資本養魟魚者,大都是為了想賺錢。
拋開賺錢不談,有興趣且家中允許設置大型水族箱的話,養幾隻魟魚應該蠻療愈的,尤其整隻緊貼在玻璃的樣子。而養殖潮不再後,這兩三年魟魚價格節節敗退,很多人不想養了要出清求售,與當紅時期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有人連水箱設備也要賣,二手議價的空間就大了,那些真正喜歡養魟的有人選擇抄底,但更多的還在觀望想看下是不是還有降價空間。觀望的人多了,這也是市場一直熱不起來的原因。
=完=
點擊右下角在看,魚會越來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