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謨拉比頭像_公元前18世紀
他是公元前第2個千年間在位的偉大的古巴比倫國王,曾將整個美索不達米亞置於他的統治之下。
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3部分。序言和結語概括了漢謨拉比的文治武功和立法的宗旨。正文共有282條,主要包括訴訟手續、盜竊處理、租佃、僱傭、商業高利貸和債務、婚姻、遺產繼承、奴隸地位等,把當時已經成型的社會生活中的各類關係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其內容之全面、法制之明確,在古代立法史上甚為罕見。
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對奴隸的所有權和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維護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它規定:逃亡的奴隸一旦被捕獲,必須交還原主,盜賣奴隸或藏匿奴隸者處以死刑;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被任意出賣、轉讓和抵押。
在巴比倫社會中,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還有自由民。法典處理自由民的內部關係,往往是「以牙抵牙,以眼還眼」的方式。比如,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隻眼睛,另一個人就要被打瞎一隻眼睛作為賠償;打斷別人的腿,自己的腿也要被依法打斷;打掉別人的牙齒,自己的牙齒也要被依法打掉。
為了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法典還規定了一些更嚴厲的條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處死;破壞橋梁水利的人將受到嚴厲處罰,直到處死;店主不把在酒店密謀的人捉起來,也要被處死。
漢謨拉比法典碑_公元前18世紀
法典對土地買賣、出租、抵押和繼承等也做出了規定。除王室和部分神廟土地分給依附的平民耕種而不能交易外,其餘土地都可以通過買賣而屬於私人所有。這表明國家完全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法典對租佃、僱傭關係、高利貸、興修水利、丈量土地、農業手工業生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依靠這部法典,漢謨拉比時代的巴比倫,成為古代東方統治最嚴密的奴隸制國家。
《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標誌著兩河流域進入司法制度世俗化的新時期。它促進了古巴比倫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對後來的亞述法典、西臺法典,乃至古希臘、羅馬的立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漢謨拉比法典》現在收藏在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伊什塔爾城門復原圖
大流士改革
古代西亞的波斯帝國(公元前558年~前330年)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鼎盛時期的疆土包括埃及、印度北部、伊朗、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中亞和歐洲部分地區,遼闊的疆土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波斯帝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對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希臘化諸國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時間:公元前518年~前486年
人物:大流士
關鍵詞:波斯_大流士改革
大流士雕像
在他的袍子和墊子上,用4種文字刻著大流士的名字。
當我們談論古代波斯帝國的時候,必然要提到大流士及其改革。正是大流士所進行的承前啟後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國到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主要基礎。
大流士(約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帝國國王,出身於阿黑門尼德家族。他利用波斯帝國發生政變的機會,聯合一部分波斯權貴,殺死政變領袖高墨塔,登基為王,繼而鎮壓巴比倫、埃蘭、米底等地起義,恢復了瀕於瓦解的波斯帝國秩序。在位期間,大流士大大擴張了波斯帝國的疆域,形成了領土空前廣闊的奴隸制大帝國。為了鞏固政權和帝國的發展,從公元前518年始,大流士對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古老的軍事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大流士改革」。改革內容包括:
一、建立軍政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全國分為23個行省,由總督和軍事長官治理。總督只擁有民政權力,其職責是:受理訴訟,徵收賦稅,保持境內安寧,監督下級官吏,鑄造銀幣和銅幣。軍事長官掌管行省的軍隊。各行省的軍政長官互不統屬,均對皇帝本人負責,以達到相互監視和牽制的目的。大流士還經常派遣名為「國王耳目」的要員巡視各地,秘密監視地方軍政官員的言行,以預防任何謀反行動的發生。
二、進行軍事改革,全國劃分為5個大軍區,每個軍區統轄幾個行省的軍隊最高指揮官均由波斯人擔任。軍隊被編成萬人團、千人團、百人隊、十人隊四級。在都城組建精銳的近衛軍,軍中高級長官均由波斯貴族充任。還組成以腓尼基人為核心的海上艦隊,規模龐大。
三、為了加強中央和地方的聯繫,保證政令的暢通,保證軍隊的迅速調動,大流士繼承並發展了亞述人修築道路、設置驛站的制度,在帝國境內修築若干條驛道。其中,最長最著名的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蘇撒的驛道,被稱為「御道」,全長2470千米。
公元前2世紀大流士統治下的波斯帝國
四、整頓稅收制度,制定統一的貢賦制度,統一全國的貨幣鑄造制度。規定:只有國王有權鑄造金幣,各地只能鑄造銀幣和銅幣。金幣「大流克」因成色足、重量準確,廣為流行。
這些措施為鞏固波斯帝國的統治和進行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原始文明向奴隸制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大流士的大規模擴張使人類的交往範圍第一次跨越了亞、歐、非3大洲,它龐大的版圖包括兩河流域、尼羅河和印度河流域3大文明中心,並接近第4個文明中心希臘的邊境。他通過一系列比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賦稅制度、鑄幣制度和驛道制度等,把這些古代文明地區和其他相對落後的地區聯繫在一起,促進了各地經濟的文化的交流。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波斯帝國是靠武力徵服建立起來的,境內各地區之間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波斯統治者對被徵服地區的壓迫與剝削導致反抗情緒十分強烈。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侵,波斯軍隊節節敗退。公元前330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兵敗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波斯波利斯王宮
波斯帝國滅亡之後,取而代之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都從波斯帝國的經驗和教訓中吸取了許多有用的東西。所以,波斯帝國既為西亞、北非的文明作了總結,又為後來的希臘、羅馬文明提供了借鑑,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古希臘文明的象徵: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紀~前12世紀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各島、希臘半島以及小亞細亞西部的青銅時代的文明,其中心地區在克裡特島與邁錫尼,又稱克裡特—邁錫尼文明。它不僅是古希臘文明的源頭,也是西方文明的開端。
時間:公元前20世紀~前12世紀
關鍵詞:克裡特_邁錫尼
克裡特文明是希臘最早的文明,其時期大約為公元前20世紀~前15世紀。它是英國學者伊文思在19世紀末發現的。考古發掘證實,約公元前2000年,克裡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裡特文明的特徵是宏偉華麗的王宮建築、精美的工藝品和強大的海上霸權。
克裡特是愛琴海第一大島,是地中海海上交通的要道。島上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畜牧業和農業。由於臨近埃及和西亞這些古代最早文明的發源地,克裡特一度在社會經濟方面處於歐洲最先進的地位。當時農業和手工業已有分工,農作物品種以大麥、小麥、橄欖、葡萄為主。手工業有突出進步,青銅器、金銀器、陶器較過去增多,工藝複雜。在建築方面,能修築大型王宮。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文字,先是圖畫文字,後變為象形字。這說明克裡特已經進入階級社會。
公元前16、15世紀,是克裡特文明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繁榮時期,克裡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就是克諾索斯王宮。王宮依山而建,層層相連,中央有一長方形庭院,四周圍繞著富麗的宮室。室內陳設著陶器、雕塑、金銀器皿,四壁是光彩奪目的壁畫,畫中題材多樣,從貴婦、少女到花鳥草蟲、鬥牛場面,均以寫實主義的筆觸畫就,洋溢著和平的氣息。王宮的設計極具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調。這一時期產生的線形文字,目前尚未被釋讀。
邁錫尼建築中的獅子門
邁錫尼衛城的入口。除了防禦功能,城門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門楣上方的石獅分立在巨柱兩側,時刻守衛著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