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米克·福勒本人,圖片來自:airfreshing.com
冬季是登山運動的上佳季節,寒冷的氣候增加了難度和趣味。另外,對於明年想要去攀登高海拔雪山的朋友,強烈建議開始冬季露營,使自己對於低溫下裝備的使用情況有自己的認識(而不是到了山上才體會)。冬季露營,睡袋最為關鍵,雪線商城準備了舒適溫標從-15℃到-40℃的各類睡袋, 歡迎大家前往選購。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卓越的登山家,被稱為「登山家中的登山家」。
縱觀當今一流登山家,米克·福勒絕對算是其中之一,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這位兩次獲得金冰鎬獎的攀登高手,被英國《觀察家》雜誌稱為「登山家中的登山家」。
攀登經歷
米克從13歲開始接觸攀登,20歲的時候即嶄露頭角,完成了一條難度為E6(英國難度等級,大致相當於5.12c-5.13)的路線,這在當時英國是少有的。不久,米克成為首位以單日無繩攀登的方式完成英國最高垂直巖壁攀登的人。後續,米克又在阿爾卑斯山區完成了多條有難度的路線。
接著,米克開始在世界各地攀登頗有難度的高海拔雪山。比如(以下列舉並不包換所有米克攀登過的山峰):
1982年,米克在秘魯完成了陶利拉胡山(Taulliraju)的攀登;
1983年,吉力馬札羅峰新路線;
1986年,高加索山脈著名的Ushba峰
1987年,巴基斯坦的斯潘蒂克峰(Spantik)
1995年,塔波琦峰(Taboche)
塔波琦峰,圖片來自wikipedia.org
2002年,米克和他的搭檔在中國四川的四姑娘山區的么妹峰北壁的夢幻路線,這次攀登使其榮膺金冰鎬獎
2005年,完成了中國西藏卡加喬峰(Kajaqiao)的攀登
2007年,完成馬納綽峰(Manamcho)的攀登
2012年,和當年么妹峰的老搭檔一起,完成印度溼婆峰(Shiva)的攀登,並再次榮膺金冰鎬獎
印度溼婆峰,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還是老搭檔,一起完成了漢樹峰(Hagshu)的攀登
最好的線路
說起米克與攀登的緣分,父親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紅娘」。據他回憶,父親非常喜歡行山,但當時正值年少的自己並不喜歡。然而,就在行山時,米克注意到那些攀爬巖石的人,覺得很有意思。
那以後,米克開始纏著父親去爬山。起先,父親帶著他做較容易的冰雪攀登,隨後逐步拓展至較難的威爾斯和湖區的巖石路。父親偶爾也會帶著米克去到倫敦南部的砂巖露頭上攀爬。這條線路,米克尤其喜歡。
童年的米克·福勒,圖片來自:itsgreatoutthere.com
16歲的米克,可以在周六晚上去往北倫敦迪斯科舞廳,然後他會在周日的時候用自已的方式去到南部的砂巖露頭。就是在那裡,米克遇到了直到今天還在一起的登山夥伴——邁克·莫裡森(Mike Morrison)。
18歲時,米克和邁克開始每周末登山。他們走遍了英國全境,並逐漸將腳步移到阿爾卑斯山(在那裡米克的父親把他介紹給了能攀登PD難度路線(法國分級系統)的攀登者)、秘魯,最終到達喜馬拉雅。
米克說,剛接觸登山時,很幸運能在砂巖露頭(Sandstone outcrops)遇到諸如邁克·莫裡森和約翰·史蒂文森,這些真正熱衷於探索攀登的人,他們深深地鼓舞了自己。隨著米克對攀登的逐步了解,喬·布朗(Joe Brown)和唐·維漢斯(Don Whillans)等大家真正吸引他的目光,激發自己想攀的更遠。
談及誰鼓舞了自己進入職業攀登時,米克回應是那些總能第一個登上最好線路的人。在他攀山的初期,深受英國攀巖領域的喬·布朗,唐·維漢斯和羅賓·史密斯( Robin Smith)影響。而後,那些第一個爬上了經典北阿爾卑斯山路線的人也給了米克巨大的激勵,其中他尤為欣賞裡卡爾多·卡辛(Riccardo Cassin)、沃爾特·博納伊蒂(WalterBonaiti )和安德爾·海克麥爾(Anderl Heckmair)。此外,米克還受到了像道格·斯科特,喬·塔斯克和皮特·博德曼等輕量級喜馬拉雅攀登者的影響。
登協的命脈
作為英國登協2010-2013年的主席,米克對協會也有獨到的看法。在他看來,對於英國的攀登群體來說,協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存在。由於英國沒有像阿爾卑斯式的山區,因此必須通過協會這種具有社會屬性的機構,鼓勵和激發所有級別的登山者。
在米克接手主席位置時,他認為協會沒有足夠專注於為積極的登山者提供服務。於是,任職後,他做了一系列動作去改變這個狀態,例如增加私人探險補助金,重新啟動年度專題討論會,並建立一個探險信息中心。另外,還有諸如衛星電話和GPS點跟蹤器無息貸款等額外福利也正在醞釀中。不過,在他看來,協會的真正命脈依舊是組織面對面的登山社區活動。
登山回來後的米克,圖片來自thebmc.co.uk
在米克任職的3年裡,協會30歲以下的成員增長了四倍。這些數據表明,協會正在逐步迎合現代登山界,但仍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做。
攀登的巨變
回首幾十年的攀登歷程,米克感到如今的攀登設備有了明顯提高。他回憶,自己的第一個技術路線,用的是彎曲的斧頭和裝在一個橙色塑膠袋中的"麼"字型帳篷的宿營行頭。當時,就連冰錐都是需要敲進去的,氣罐只能堅持一天而不是現在的三天。
攀登中的米克,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米克認為整個登山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推崇阿爾卑斯更大範圍斜坡風格,和對7000以上米峰又興趣的人很少,籌備一個行程也困難得多。因為缺乏電子通訊,得到一個許可證的過程相當曲折,氣罐也必須手拿。相比現在,許多旅行社通過支付攀登全款招攬生意,整個行程變成了一種鬆散的度假套餐。與此同時,道路延伸到越來越遙遠的山峰,許可證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得,阿爾卑斯式的攀登也變成了主流。
相關閱讀
《瑞士機器的攀登故事》-回復「瑞士機器」可見,介紹同樣非常優秀的一位瑞士登山家
(全文完)
傳遞科學理性的登山理念,提供專業的登山服務,助您在山野中找到樂趣,發現真我
原創文章,禁止媒體抄襲和無授權轉載,保留一切權利
文章某些圖片無法聯繫到作者,如果有侵權,請您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