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江小涓在「開放新格局 智領新增長」環節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國際環境發生變化,本質是產業面變化,現在全球分工體系觸到了天花板。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於12月22日在北京粵財JW萬豪酒店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開放新格局 智領新增長》。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江小涓在「開放新格局 智領新增長」環節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國際環境發生變化,本質是產業面變化,現在全球分工體系觸到了天花板。
她認為,在一定的技術架構和產品架構下,把一件產品分解成多少部分放到多少個國家去生產,是有邊界的。如果分工太多、分工太細,很可能遠距離運輸成本、時間成本、技術匹配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它的分割是有界限的。
江小涓強調,在技術產品架構沒有改變之前繼續做分割,從技術和經濟角度來講其必要性在下降。
以下為現場實錄:
來看國際環境發生的變化:其實並不是誰希望把全球化拽回去,它的本質還是產業面的變化,現在全球分工體系好像觸到了天花板(從產業角度講)。
自動化、智能化和發達國家的上岸戰略(再工業化戰略)非常匹配,發展中國家的當地化戰略也是使全球化分工程度減弱的一個因素。來看一張簡單的圖:國際貿易中和跨國公司相關貿易的比重,這是全球價值鏈貿易的代表性指標,它不是兩個國家完全出口出品,而是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之間的貿易。這個比重在過去40年有過兩個階段的重要變化,1980年時跨國公司相關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只有1/3(33%),在此後20年漲得非常快(漲至70%),2000年以後這個比重的上升在減緩,2000年到2010年漲了5個百分點,2010年到2016年縮小了2個百分點。其實這個變化和現在的「貿易戰」,和某位大國執政者的意願沒有關係,這個變化是早已開始的過程了。
舉個例子,什麼是全球產業鏈的分解趨於停滯?就是在一定的技術架構和產品架構下,你能把一件產品分解成多少部分放到多少個國家去生產,這是有邊界的,如果分工太多、分工太細,很可能遠距離運輸成本、時間成本、技術匹配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它的分割是有界限的。這是一輛車的經典案例,80年代只有40多種重要部件,在7個國家生產,在過去40年中變成了200多個重要部件在全球17個國家生產。這種分解從1980年到2010年就基本完成了,過去10年並沒有新的分解發生,我可以把車燈燈泡部分和燈座部分放到兩個國家生產(現在也是這樣),但好像不需要把兩個安裝放在第三國來做,分工是有成本的,到一定時候分工就沒有必要再做下去了。這是我們看到的汽車的例子,很多產品,包括手機也是這樣,和誰都無關,在技術產品架構沒有改變之前繼續做分割,從技術和經濟角度來講其必要性在下降。這是我們說的,全球產業鏈的分解似乎觸及到了天花板。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