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動物藥資源供給現狀及可持續
發展的思考
趙潤懷,賈海彬,周永紅,朱悅,
劉睿,郭盛,段金廒
【摘要】本文回顧了動物藥在馴化養殖、替代品研究等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果和進展,明確馴化養殖是保障動物藥供給的主要途徑,替代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可以有效解決野生資源枯竭和養殖尚未成功的情況下中醫臨床無藥可用的難題。
藥用動物資源門類繁多,是中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1]。但隨著野生動物類資源枯竭加速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物藥材的野生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面臨嚴峻挑戰。為避免因野生資源急劇減少甚至耗竭而出現動物藥材無藥可用局面,人工養殖和繁育成為解決動物藥材原料危機的主要途徑,對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本文依據我國動物藥材開發利用近20年來保護與發展經驗,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議,供大家思考與探討。
1 動物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民族的健康與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動物藥材,是指源於動物全體﹑器官、組織、提取物或加工品的資源性產品,與植物藥、礦物藥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藥材應用體系[2]。動物藥材的應用歷史悠久,出土於馬王堆漢墓的我國第一部方書西漢《五十二病方》中,有動物藥材54種,佔其所發現藥材的22.31%[3]。《黃帝內經》中收載13張方劑共25味藥材,其中6味為動物藥材[4]。我國第一部本草著作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收載動物藥材67種,佔藥材總數的18.36%[5]。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載動物藥材461種,佔藥材總數的24.36%[6]。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在此基礎上又補充增加了122種,使動物藥材品種達到近600種[7],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生存繁衍過程中對藥用動物資源的利用程度。及至現代,依據我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我國中藥資源達12 800餘種,其中藥用動物1581種(列入國家保護的161種),佔比達到12.35%[8]。
據統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收錄的野生動物257種,屬Ⅰ級保護的藥用動物42種,屬Ⅱ級保護的藥用動物9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收錄76種,藥用動物18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包含藥用動物53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2017版)附錄Ⅰ的藥用動物43種,附錄Ⅱ共87種,附錄Ⅲ共10種。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野生動物棲息地大面積縮小,加之環保、醫學倫理等因素,加速了野生動物資源的枯竭,導致近20年來動物藥在各版藥典目錄中收載的數量不斷減少。如圖1顯示,2000—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動物藥收載比例,已由9.47%下降到7.77%。
圖1 2000—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動物類中藥佔比變化
動物藥屬「血肉有情之品」,在中醫臨床、方劑組成中療效獨特,地位十分重要。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大黃蟄蟲丸」「抵當湯」等迄今仍是常用方劑。孫思邈《千金方》以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以羊靨治療甲狀腺腫均為同類治法的世界最早記載。國醫大師朱良春應用動物類中藥屢起沉痾而名擅醫林[9]。動物藥的療效優勢,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有精闢論述,其介紹鹿茸、龜板、烏骨雞等溫補類中藥「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血肉有情,栽培身內之精血」,開動物類中藥「血肉有情之品」美稱之濫觴。其以全蠍、蜈蚣等蟲類藥「藉蟲蟻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結」[10],開後世以蟲類藥治療風溼痺症與癌症等疑難雜症之先河。著名中成藥「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鳳丸」「六神丸」「片仔癀」,其處方中都含有動物藥。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廣東省「肺炎1號方」應用了土鱉蟲與蟬蛻等動物藥。動物藥在方劑與成藥中療效獨特,不可替代。行業發展報告也顯示,2018年我國含動物藥的中成藥製劑生產創造產值達1 187.77億元人民幣,大力支持了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發展。
據天地雲圖中藥大資料庫統計表明,2018年,有73%以上中藥飲片企業加工或經營動物藥材,而動物藥作為中成藥製劑的重要原料正在逐步減少。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中成藥製劑共計1493種(通用名),其中含動物藥製劑347種,佔比23.2%,較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的動物藥製劑佔比下降了8.8%。2018年,全國共計有947家中成藥企業生產了1036種中成藥(通用名),商品規格(通用名+劑型)達3537種,其中動物藥製劑生產企業為150家,佔生產企業總數的15.84%;涉及中藥商品534種,佔比15.10%。使用頻率較高的的品種分別是珍珠、鹿茸、人工牛黃、牡蠣、全蠍、水牛角和蟬蛻等(見圖2)。
圖2 2018年國內中藥製劑中的動物藥使用頻率前20位品種
綜上分析,從社會進步和資源保護的角度看,動物藥的種類下降,反映出對藥用動物資源保護的加強,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現;從行業發展和醫療健康需求角度看,動物藥種類佔比在下降,藥用動物的馴化養殖逐漸走向規範化、規模化,動物藥材生產及其深加工產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2 馴化養殖是動物藥供給的主要途徑,替代品開發逐步改變野生資源耗竭無藥可用的窘境
近40年來,中藥行業及企業的科技工作者致力於藥用野生動物的馴化養殖和珍稀瀕危動物藥的替代品與人工合成品研究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人工養殖方面,不僅已經實現養殖梅花鹿與馬鹿生產鹿茸、養熊引流取膽汁生產熊膽粉、人工培育珍珠、人工培植牛黃、養麝活體取香等,而且養殖的鹿已成為家畜的一部分。替代品開發方面,以水牛角取代犀角、狗骨取代虎骨、開發山羊角和藏羚羊角以彌補羚羊角資源短缺、培植靈貓香替代麝香等[11]。人工合成方面,人工麝香的研發成功和產業化有力地保障了市場供給,該成果還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和產業轉化,使得近20年來我國動物藥的研究與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通過對鹿茸、鹿角霜、鹿角膠、麝香、蛤蚧、白花蛇、蜈蚣、水蛭、五靈脂、穿山甲、龜板、桑螵蛸、羚羊角、全蠍、蟬蛻、烏梢蛇、地龍、蜂房、土鱉蟲、黑螞蟻、九香蟲、海馬、海龍23個以野生來源為主動物藥統計,2004—2018年,野生來源動物藥產能增長了28.8%(見圖3)。
圖3 2004—2018年國內野生動物藥源產能增長情況
由圖3分析表明,2004—2007年因野生資源枯竭加速,動物藥產能連續下滑。從2008年開始,一方面國內藥用動物的規範化、規模化生產及人工合成品替代開發、培育工作取得成效;另一方面,野生藥材行情整體攀升明顯(見圖4),極大刺激了野生藥源性動物的馴化養殖和人工合成品替代開發的積極性,動物藥產能逐年提升。目前產需雖仍有缺口,但整體供給緊張程度已大為緩解。
圖4 2007—2020年中藥材野生99價格指數運行情況
通過對23種傳統野生動物藥材的產能分析發現,動物藥的供給對單純野生渠道的依賴度正逐年下滑(見圖5)。2012年之後,家養馴化及人工培育採集已成為供給主流,其中,土鱉蟲、鹿茸、鹿角、熊膽粉等產品幾乎完全來源於人工養殖生產。目前,動物藥仍然依賴野生來源的品種包括3類:1)海洋動物,如海龍、海馬、海螵蛸等;2)人工養殖技術仍待突破的品種,如羚羊角等;3)需求量過小、難以商業化開發的品種,如九香蟲、桑螵蛸、鼠婦蟲、露蜂房、虻蟲等。
圖5 2004—2018年國內野生動物藥源變化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中藥行業對野生動物藥材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有序推進,基本擺脫了對野生動物資源完全依賴的局面,為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做出了示範。基於上述分析,筆者相信,隨著科技進步與野生資源保護管理的加強,養殖和人工合成的大宗動物藥材,將逐步替代野生來源。
3 保護優先、嚴格管控、鼓勵養殖是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和市場需求矛盾的根本途徑
一刀切地禁止藥用動物資源開發利用並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在此方面,「中華白鰭豚」和「中華鱘」2種瀕危動物的命運可供借鑑。前者已正式列入「極度瀕危紅皮書」,已到滅絕邊緣;後者由於開展分類管理和科學有序地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人工養殖的「中華鱘」早已成為常見淡水魚類。類似的案例,還包括人工養殖大鯢、馬鹿、梅花鹿等[12]。因此,能否有效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野外資源,一方面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保護能力,使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監管能力,遏制市場需求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破壞。對於野生動物保護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單靠禁絕或減少市場需求的被動應對並不妥當,要站在全局與整體的高度,妥善處理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關係。更為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大力推動人工繁育的策略發展野生動物資源,滿足市場需求。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供同道交流討論,共同為我國藥用動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3.1 加強藥用動物的馴化養殖與開發利用,促進野生動物資源的有效保護
藥用動物資源的生產和保障供給加速推動野生資源向馴化養殖轉變,有利於動物種群的保護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解決動物藥材緊缺與中醫藥需求間的矛盾。對野生動物資源與馴化家養動物應區別對待。一方面,從野生動物資源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改變傳統觀念,強化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意識;另一方面,對於馴化養殖的藥用動物資源,應予以鼓勵和扶持,制定相關養殖規程與標準,加快藥用動物資源家養規範化、規模化的進程。
同時,加強行政管理,完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狩獵、濫捕濫殺行為,加強法律懲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收購、加工、銷售國家保護動物類藥材的不法行為。大力發展養殖業,加大對藥用動物養殖產業的扶持,促進養殖技術的發展,科學合理地制定相關標準,保證藥用動物養殖的規範化、標準化發展。養殖資源的產能提升也可減輕野生藥用動物資源需求的壓力。
3.2 加強動物類中藥基礎性研究,為藥用動物資源生產與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系統深入開展動物藥的基礎研究,提高完善藥材質量標準,規範生產加工,加強替代資源產品的研究開發。基於人工牛黃、人工麝香、水牛角濃縮粉等動物藥替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案例[13-14],給新時期的中醫藥行業提出新的要求:應結合生物化學、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等相關領域知識,多學科、多領域、多技術交叉,圍繞藥用動物種質選育、規範化養殖、動物藥規範化生產加工技術、真偽鑑別與質量評價標準提升等方面開展系統的基礎研究[15]。1)構建優質動物藥標準化生產模式。圍繞品種選育、養殖環境、養殖管理、適宜的藥材採收加工技術等關鍵點進行研究,形成動物藥特定的生產及產地加工技術規程。2)規範動物藥材生產加工過程,保證其品質。目前動物藥材、飲片的真偽判斷主要依靠經驗、性狀等進行鑑定。應努力提高動物藥材生產的可追溯性,如利用DNA條形碼檢測手段,提高真偽鑑別能力,基於大數據、雲平臺等計算機技術及5G網絡快速發展覆蓋,促進動物藥材溯源平臺與溯源機制的完善,規範動物類藥材生產過程。3)提高與完善動物藥質量標準。增加基原的專屬性鑑別、指標性/專屬性成分含量測定等方面的檢測方法,提高動物藥材、飲片真偽鑑別的準確性;增加針對性的檢查項,如水分、灰分、重金屬、微生物、農藥殘留等檢測,避免增重、摻雜現象,提高安全性等。
4 加強源於野生動物的動物藥與臨床應用安全性問題科學研究,建立相應的防禦應對機制與措施
基於頻發的病毒傳播與人類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密切相關的嚴峻現實,為保證在動物藥的採集、產地加工、飲片炮製、商品物流、醫院調劑和中藥製藥等深加工過程的安全,防止以野生動物為宿主的病毒等致病菌傳播,提出以下建議:1)對於野生來源的動物藥,國家可強制要求實行由專業人員實施採收,並經安全性檢疫後方可進入流通領域,嚴禁活體銷售。2)系統開展野生藥用動物及其藥用部位攜帶有可能傳播和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等為害因素的分析篩查,基於致危程度建立分級分類管控和應對措施。3)加強野生藥用動物的馴化養殖和繁育技術研究,促進人工養殖動物藥產業的健康發展。4)所有允許進入藥材生產和深加工流程的動物藥實施生產流通過程全程管理,建立全程溯源和質量管理體系。5)政府發布允許食用的動物目錄,讓人們安然享受經濟動物產業發展給人類生活提供的福利。
總之,面對源於野生資源的動物藥生產與利用出現的新問題,只有通過加強科學研究和客觀評判,建立科學有序的分類管理體系,才能實現防患於未然的科學防控。有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才是中醫藥事業與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引用格式
趙潤懷,賈海彬,周永紅,朱悅,劉睿,郭盛,段金廒.我國動物藥資源供給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國現代中藥,2020,22(6):835-839.
聲明
來源:中國現代中藥
版權歸屬原始權利人,《中國現代中藥》編校發布,本平臺非商業用途。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請標明來源。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洽談授權或及時刪除!
編輯:周鷺
核稿:焦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