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昌至瑞金的公路上,有個地方名叫高虎腦,因周邊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老百姓有著固守本分、謙和敦厚的性格特點。去年深秋時節,我們前往廣昌探訪撫河源頭時,有幸踏上了這塊浸滿烈士鮮血的紅土地,重溫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沿著當年國民党進攻蘇區的路線,沿途只見公路兩側山峰綿延不斷,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到達高虎腦時,再經過一條仿古街道,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便映入眼帘。此碑為1985年籌建,碑高12米,佔地290平方米。看著碑文,似乎令人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1934年7月至8月,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戰鬥,即大寨腦戰鬥、高虎腦戰鬥、萬年亭戰鬥。
因三場戰鬥均在高虎腦境內,故稱為高虎腦戰役。整個戰役戰線長達40多公裡,共殲敵5000餘人,為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戰略轉移贏得了時間,是紅軍長徵前的最後一場激戰,也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唯一取得重大勝利的戰役。
對於這場戰役,邱炳生老人是親歷者。那年,他才8歲,對於這段記憶,可謂刻骨銘心:1934年8月5日開始,村裡村外,每日飛機轟轟地飛,炮聲槍聲到處響。無奈之下,村民帶著家眷躲進自家存儲糧食的洞穴,以求自保,邱炳生與兄弟姐妹在父母的帶領下,也躲進洞穴。住在洞穴裡的確安全了不少,但洞穴生活十分艱苦,最困難的是沒有水,而且在洞內不能燒火做飯,食物都是生吃的。儘管有這麼多的不便,但和地面上的危險相比,村民還是寧願住在這裡。
說話工夫,記者在邱老的引領下來到邱老曾經躲藏的洞穴,就在村後面的山上,不算高的山,但路卻崎嶇,我們攙扶著邱老慢慢地走到洞穴旁。洞口很窄,估摸著比鍋蓋大點,長了許多雜草,從遠處看根本不知道這是個洞穴,而洞穴裡面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楚。
據說,洞口雖小,但裡面很大,可以放下四張八仙桌,像這樣的洞穴,在村裡有上百個,當年保住了許多人的命。如今,洞穴已閒置,但大部分仍保存得完好無損。
當年,村民躲在洞穴裡的「好日子」沒過上幾天,洞穴裡的男人就被國軍揪了出來,讓他們燒開水挑上山送給士兵喝,而有的村民則主動幫紅軍送食物。其實,老百姓就怕在兩軍交戰時被誤傷。戰爭是殘酷的,當時山上到處是死人。有時,村民一擔飯送去,又一擔飯原封不動地挑了回來,因為在那個地方作戰的士兵都犧牲了。
後來,為了紀念這場慘烈而又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戰役,上世紀8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以高虎腦戰役為背景拍攝了電影《贛水蒼茫》;2008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長徵》及紀錄片《長徵啟示錄》也對這場戰役作了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