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是好電影?
在回答什麼是好電影之前,我們要先回答什麼是電影?
電影早已經跌落藝術的神壇!藝術電影已經沒落了。於是電影變成了半商品半藝術。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爛片的出現也就有他的必然性了。
現在開始解讀這個問題:
1.資本的亂入和追逐,助長電影發展的同時並將同時出現爛片。
資本的根本都是牟利的,而作為電影,想要牟利就要涉及到商業元素,很多時候並不是電影工作者給他賦予的,而是資本強加的。資本有時候是個伯樂,有時候是個地主。
資本大量的湧入,不管是會玩的不會玩的都想來玩一下,於是電影就亂了,沒套路了。爛片的出現也是個必然。
2.好電影一般沒有好的資本。
中國電影長久以來比較迷信的東西是演員卡斯,導演卡斯,話題度,在他們身上集中了最優勢的資本運作,而這群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首先想到的是票房,藝術的東西要往後放放了。所以寧肯做一個中規中矩的電影,也不能講了一個冒險的故事。
而一般年輕導演有一個好的題材想要做好,卻找不到錢,於是只能降低成本做成低成本的片子,很多方面就大打折扣了。
《那些年》投資了1000萬多一點,其中有一部分是劇本獲獎,後來投資人撤資,九把刀和經紀人又自己投資的。非常用心的一部電影,但是在大陸又有多少年輕導演經歷過這種事呢。
當然馮小剛是個例外,前半生成功的商業電影給他積累了大量的人氣,所以現在他想玩點不一樣的了。
3.觀眾在變化,電影的變化跟不上觀眾。
現在最主流的電影製作團隊都是以60後,70後作為班底的,80後少之又少,對於電影觀眾的把握開始有了偏頗,最早的那一套開始失去了效果,於是電影人也會茫然,所謂的爆款相,在沒有被觀眾檢驗之前,只能是扯淡,誰也不會想到小鮮肉大卡司的套路會失敗,誰也不會想到吳京的戰狼2能大殺四方。
(劃重點敲黑板)
拍電影是拍給什麼人看的?
拍給有錢有閒無聊沒事幹的人看的。這一部分人我們來分析一下都是哪類人,年齡大於35歲,基本不可能,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已經失去了自我選擇的權利,更多要遷就家人的意見。
年齡小於15歲的,基本上也不太現實,他們沒有自主選擇權的。
剩下的就是15-35歲之間的人,這一類人還要剔除掉一些上班沒時間的,創業狗沒時間的。
最終剩下的只有年齡偏小的一群人了,他們喜好什麼電影就拍什麼。
特別是年齡越小他們對於質量的有效分析越低。這一部分電影就成了掌握網絡發言權的一群人眼中的爛片,公然抨擊。
4.現在的電影市場是江山錯亂,群雄逐鹿。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電影的異軍突起,新一代電影人和電影公司的崛起,對於原有電影市場的格局產生了衝擊,這種衝擊是致命的,江山錯亂,群雄逐鹿,在逐鹿過程中,為了搶佔市場,擴大地盤必然會產生誤殺,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冤假錯案,從光線傳媒,華誼兄弟,萬達影業這幾年的發展就能看出來,早已經不是幾個大佬說了就能算的時代了。
5.錢多人傻愛賭博。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投資公司都是按照概率學的方式進行投資的,在分析好了一部電影以後,他們覺得而又7成的把握能夠成功,於是就上了。但是這個電影卻成了30%的炮灰。
但他們根據概率學計算的沒錯,假設投資5部電影,總會有成功的一部電影,可以彌補失敗的4部電影的損失,但是對於電影市場來說就是1部好看的電影和4部爛片。
最後一條原因,如下圖,自己體會。
所以無論在什麼時代,爛片永遠是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