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元旦、春節了,過節期間,大家酒足飯飽後會坐在沙發上喝茶聊天,茶几上必不可少地放著一盤盤小零食:花生、瓜子、果凍、糖果等。
但是您也許沒有注意這些東西可能會要命,特別是對5歲以下的孩子而言。孩子可能會抓著一把開心果、大杏仁、果凍,邊玩邊吃。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都被這些東西噎到過,只是父母不知道而已。
小一些的堅果在孩子未嚼碎的情況下吞下卡喉時,可能會僥倖隨著孩子的一口唾沫滑到胃裡(並不是卡在氣管裡),大一些的堅果可能剛到喉嚨的時候,因為吞咽困難而刺激孩子發生反射性嘔吐,從口腔吐出。
但是當一些不大不小的堅果被誤吸入氣管或卡在了喉嚨壓迫了氣管,造成孩子呼吸困難、口唇青紫、缺氧時,短短幾分鐘就會要了孩子的命。而且不僅是孩子,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類似的事故也是頻頻發生。
嬰幼兒因為吞咽功能不完善,老人因為牙齒的脫落都易導致異物卡喉。在孩子進食時,避免其大笑和哭鬧,防止食物進入氣管導致梗阻窒息。
類似這樣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不勝枚舉:
一名剛滿1歲的幼兒,誤將手中的固體食品吞下,造成氣道梗阻引起窒息,短短幾分鐘,幼小的生命便逝去。
商場店員好心給6歲男孩吃麵包,孩子吞下1分鐘不到就出事了,最後不幸身亡。
7個月大的孩子因為一顆葡萄身亡。
媽媽給1歲的孩子餵輔食,有胡蘿蔔粒、玉米粒,孩子咳嗽了一聲,臉色有點紫,表情很難受的樣子,儘管用了呼吸機,用了許多藥物,但是孩子心跳越來越弱,最後成了一條直線。
6歲男童吃花生窒息死亡。
孩子吃了堅果,如花生、瓜子等小而硬的食物,或者玩小件玩具、物品後出現嗆咳、憋氣、面部青紫時,我們就要高度警惕了,要仔細聽孩子呼吸音是否變粗,有沒有喘鳴。
有的孩子誤吞異物時我們不在身邊未能及時發現,或者異物較小,嗆入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這種情況雖然當時沒有明顯的表現,但是孩子不久就可能出現頑固性咳嗽、發熱、黏痰等症狀,經過藥物治療反覆不見好轉的,就要懷疑氣道異物的可能!
異物卡喉指的是異物卡到了氣管,氣管是我們用來呼吸的通道,如果氣管被完全卡死了,我們便無法呼吸,窒息會導致死亡。
異物卡喉時的正確處理方式
慘劇誰都不願看到,但每天都在上演。如何及時發現孩子氣道內有異物變得十分重要!被噎住之後的4分鐘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
腦循環缺氧只要超過幾分鐘,就可能造成腦神經系統的永久性傷害。幸運的話會搶救過來,而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出現腦癱、植物人,甚至是死亡。
現實情況是,當噎食窒息發生時,專業急救人員基本很難在幾分鐘內趕到現場。這時,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挽救寶貴的生命。
注意,如果可以呼吸、哭泣、說話或仍能咳嗽,則不應該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比如魚刺卡喉,能呼吸、能說話,這種情況不需要使用)。
我們每個人都應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關鍵時刻能救命,甚至是挽救生命最後的機會!
1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如何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1.跪在其背後,雙手放其上腹部(肚臍以上兩橫指),一隻手握拳,另一隻手包住拳頭。
2.雙臂用力收緊,快速往後上方衝擊。
3.持續幾次擠按,直到氣管阻塞解除或失去反應(若失去反應,則採用「心肺復甦法」)。
1歲以下的嬰兒,應採用背部拍擊和胸部衝擊相結合的方式!
1.拍擊背部5次,胸部正中與乳頭連線下緣按壓衝擊5次,交替進行。
2.直到異物排出或失去反應(若失去反應,則採用「心肺復甦法」)。
氣道梗阻、失去反應的兒童,採用「心肺復甦法」
氣道梗阻、失去反應的兒童,採用「心肺復甦法」。
將孩子平放在地板上,實施心肺復甦的急救。
如身邊有其他人,其中一人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另一人立即實施急救:
1.兒童心肺復甦胸外按壓的部位為胸骨下段,兩乳頭連線正中心,男女相同,胸外按壓速率是100~120次/分鐘,進行30次按壓。
2.開放氣道(壓額頭、抬下巴)。
3.及時檢查口腔是否有異物排出,有的話,小心移除。
4.沒有異物的話,則人工呼吸2次。
如此反覆,儘可能避免胸外按壓中斷。
若以上方法都沒有成功,可以選擇兒童氣管鏡或者兒童胃鏡來取出異物。
內窺鏡是最直觀也最有效的辦法,是臨床上應對兒童吞食異物的常用方法。內窺鏡下有很多取異物的工具,比如網兜。網兜可以在視線直視下很好地抓取異物。當然可能需要麻醉師的配合,但也請家長們放心,這是非常安全有效的辦法,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這時,如身邊沒有其他人,則在做完5組「心肺復甦」後,自己撥打電話,之後繼續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按30∶2的比例,如此反覆,等待急救人員的到達。
其中,兒童胸外按壓深度是5釐米,成人胸外按壓深度至少5釐米,不超過6釐米,1歲以內嬰兒按壓深度大約4釐米。1歲以內嬰兒,雙指按壓;1歲以上兒童,單手或雙手按壓。
錯誤方式救治寶寶後果更嚴重
一旦寶寶發生異物卡喉,不能用吞咽的方式。因為異物更容易從食管的第一個狹窄處深入第二個狹窄處,危險更大。發生任何異物卡在喉嚨時,我們要想到的第一處理方法永遠是如何拿出來,而不是咽下去。
生活中一些易引起異物卡喉的東西有哪些:
1.各類果凍:果凍有張力容易變形,很容易被吸入氣道。
2.麻花、糖果:不好咬的食物,容易噎住喉嚨。
3.魷魚絲:纖維過長、咬感過硬的零食,不適合孩子吃。
4.花生醬:黏稠度過高,不適合孩子吞食。
5.堅果類:體積小,小孩可能來不及咀嚼就吞食下咽。
6.小巧水果:小巧球形,裡面帶核的水果不適合孩子吃,如龍眼、葡萄、櫻桃等。
7.多纖維蔬菜:纖維多且不易嚼爛,如芹菜、豆芽。
8.大肉塊:大的肉塊孩子無法嚼爛,強行吞入很容易噎到。
9.長面:太長的麵條容易被孩子以吸食的方式食用,容易噎到。
10.多刺的魚:給孩子食用魚,應選擇刺較少的魚類烹煮。
避免異物吞食的幾點建議:
1.孩子少吃瓜子、花生、豆類等食品。孩子吃飯時,不要逗孩子嬉笑、說話,避免哭鬧,防止異物進入氣管。
2.建議兒童玩具生產廠家,將小零件做固定處理,以避免發生兒童異物吞食的情況。
預防:避免孩子在吃東西時邊跑邊鬧;出現突然無法呼吸、說話無聲,應立刻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
3.一旦嗆咳,家長可將嬰幼兒頭朝下,臀部朝上,用力拍背,並儘快送到醫院。不能用手摳,更不能餵水,否則,黏稠的食物會發脹,堵住喉嚨,更危險。誤吸異物不同,急救辦法也不一樣。
本篇文章選自醫路向前巍子老師的新書
《醫路向前巍子給中國人的救護指南》
火爆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的
科普網紅醫路向前巍子
全網粉絲逼近3000萬
科普作品超過5000件,閱讀量超過50億次
其中關於異物卡喉梗阻窒息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
被《人民日報》等超過200個大大小小的媒體轉發
在現實中挽救了百餘條生命!
巍子多次受邀參加央視新聞、《健康北京》等節目,今日頭條健康真相官,多年來深入企業、社區、學校、工地商場等為廣大群眾科普健康、急救知識。
這本書是巍子的首部作品。急診室像一個巨大的漏鬥,這裡的生離死別反映了人間冷暖,也讓急診科醫生巍子開始思考:其中的許多悲劇,本可以避免。
廣大群眾,特別是家裡有小孩和老年人的年輕一輩,通常非常關心健康問題,但因為不了解醫學知識、鑑別能力有限、網絡上又有太多健康類謠言,很多人反而成為了健康類謠言的最大受害者和散播者。
針對大眾對急救常識的缺乏,作為急救醫生的巍子沒有等待,他開始動筆科普日常生活中的疾病知識和急救技能,用簡單、通俗的文字,寫就了這本健康科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