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世的時候,每當提起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總是說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領導和前方彭德懷的正確指揮,從不提自己的工作,更不讓別人宣傳他的功勞。然而,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抗美援朝中最忙的人
作者:張宏喜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
1950年6月23日晚,秘書看看總理明天的日程安排,皺起了眉頭。這天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剛剛結束,總理應該緩口氣休息一下,哪怕半天也好啊!毛主席雖是政協主席,實際主持政協工作的是身為政協第一副主席的總理,為開好這次會議,9天之內總理又是平均每天休息僅幾個小時。而明天呢,他又要連續出席或主持三個會議,而且都要做主旨講話:一是科學院第一次擴大會議,二是討論《關於解放軍1950年復員工作的決定》的第36次政務會議,三是中央軍委和政務院聯席會議,部署軍隊復員工作。
周恩來說三個會議他都不能不參加或主持,因為他是國務院總理、軍委副主席,剛建國,科學工作那麼重要,復員工作牽涉到方方面面,他不出席不行。
1950年6月,周恩來和國徽審查組成員張奚若(左2)研究和審查國徽方案
24日周恩來參加了這三個會議,剛剛部署了120萬解放軍復員的工作,25日風雲突變,爆發了中國領導人事先不知曉的朝鮮內戰,而且事態發展之快出乎人們的意料。敵人的炮彈已經打到我們的國土,美國侵略者的飛機已經侵入我國領空進行轟炸,美國第七艦隊已經開進臺灣海峽,使我們無法完成統一臺灣的神聖使命。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被迫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這是新中國建立後遇到的第一次寓對外政治鬥爭、軍事鬥爭和外交鬥爭為一體的涉及新中國生死存亡的嚴重鬥爭。
有人說此戰只不過是打個平手,剛剛建國、百廢待興而基本沒有多少工業的農業國中國,能與高度工業化、經濟和軍事力量世界第一的美國打個平手,就是美國的失敗。更何況,志願軍把以美軍為首的氣勢洶洶的侵略者從中朝邊境趕回三八線以南,無論從什麼角度議論,都是了不起的勝利!
當時美中的GDP對比是28:1;鋼產量比例是146:1;美軍一個軍有大炮1500門,志願軍一個軍有大炮36門;一開始志願軍沒有飛機,只能任憑美軍飛機狂轟濫炸,後來我們才在蘇聯的援助下組建了有限但十分英雄的空軍、海軍;美國甚至考慮動用原子彈,毛澤東說那我們就用手榴彈對付美國的原子彈……等蘇聯援助我們的武器都到位時,停戰協議都快籤訂了,弄得彭老總深為不能用好武器再消滅更多的侵略者而可惜。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
「韓戰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這就是說,朝鮮一戰,使美國人對中國「敬畏」了幾十年,恐怕至今也無法忘記。
1950年6月14日-23日,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周恩來在會上和毛澤東交談
6月2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
杜魯門的聲明和第七艦隊的行為「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
「不管美國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
「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
6月30日,周恩來召見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通知他被任命為駐朝鮮使館臨時代辦,同柴談了美國動向,要他赴朝後在大使未在時與金日成保持聯繫。
7月6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安理會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兩個常任理事國參加的情況下,過決議支持美國武裝侵略、幹涉朝鮮內政和破壞世界和平顯然是非法的;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美國政府採取任何軍事阻撓,中國人民抱定決心必將解放臺灣。
7月7日,在蘇聯代表不在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以美國侵朝軍隊為主組成「聯合國軍」,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同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毛主席關於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13日正式形成中央軍委《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調幾個軍共25萬5千人組建東北邊防軍,擺在鴨綠江邊,做好戰備。後又增加到70萬人。之前遼闊的東北僅駐紮一個軍從事生產建設,一旦有事十分危險。迅速在東北組建邊防軍的重擔由周恩來去完成,他在短短的時間內使各部隊儘快到位,為此耗費了不少心血。
7月8日,周恩來再次召見柴軍武,指出朝戰不可能速戰速決,長期化很難避免,這會帶來影響全局的一系列複雜問題;要柴向朝方表示支持,看有什麼事情需要中方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
8月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周恩來在會上支持毛澤東,說如美將朝鮮壓下去對和平不利,其侵略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而北朝鮮取勝一定要加上中國的幫助,我們不能不有此遠大設想。
8月23日夜,周恩來聽取中央軍委作戰局副局長雷英夫匯報,雷說美軍可能在仁川、元山、南浦等地登陸,以9月15日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大。周恩來認為這是關鍵性問題,必須重視,隨即帶雷前往毛澤東處匯報。毛澤東說此分析和判斷有道理、很重要。毛澤東、周恩來決定加快我方作戰準備,保證隨時可以出動。
9月15日,美軍7萬餘人從仁川登陸,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
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金日成緊急向中國提出出兵支援請求。史達林也在這一天致電要求中國立即派出至少五六個師到三八線,以便讓朝鮮組織起保衛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戰鬥。
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國慶節的大會上
1950年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國慶節的大會上,周恩來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
周恩來親筆
周恩來親筆題寫:「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多數人不贊成出兵。
10月3日凌晨一時,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稱:「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事前周恩來同翻譯浦壽昌研究,這個「管」字如何翻譯成英文?既要符合外交用語的含蓄習慣,但必須把中國的嚴正立場準確無誤地表達出去,使人一聽就明白,不產生誤解。周恩來問浦壽昌給他半小時準備夠不夠?浦壽昌說可以,他用了「take the matter in our hands」翻譯過去,周恩來表示滿意。
印度大使明白中國總理凌晨一時召見他所說的那些話的用意,立即報告了印度政府;印度政府同樣明白內中的含義,立即指示印度駐美國大使將中國的立場轉告了美國政府。可惜,不可一世的美國政府沒有把新中國看在眼裡,以為窮得叮噹響的一個新政權管不了朝鮮的事,更管不了堂堂美國,沒有把周恩來的話當真,說什麼這不過是共產黨的「恫嚇」。杜魯門在回憶錄中輕蔑地說,那時他認為潘尼迦是個親共產主義的人,他轉達的是共產黨的「宣傳」,根本未認真對待。
10月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多數人仍不贊成出兵。10月5日,彭德懷到會,支持毛澤東的出兵主張。最後,毛澤東說服了大家,會議決定由彭德懷率志願軍入朝作戰。
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並派出B-29等飛機轟炸我國東北地區,襲擾我山東青島、煙臺等地。美軍和南朝鮮軍分為東西兩路,大舉北進,速度甚快,直向我國邊境逼近。
10月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一天,周恩來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飛往蘇聯,同史達林商討抗美援朝和蘇聯給予軍事支援,特別是提供空軍掩護問題。雙方談得不順利,史達林從原來表態後退,稱蘇軍空軍尚未準備好,實際上是他擔心如果出動蘇聯空軍在朝鮮境內同美軍作戰,將對蘇美關係造成嚴重後果。周恩來電告國內後,在北京的中國領導人一致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援,我們仍應出兵援朝。
10月18日,周恩來返抵北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聽取了周恩來訪蘇情況和彭德懷準備情況的匯報後,把志願軍入朝出動的時間最後敲定下來。
10月19日晚,趁夜色掩護,雄赳赳氣昂昂的志願軍秘密入朝。
10月25日上午,南朝鮮軍一個加強營在離彭德懷指揮所所在地大榆洞僅10幾公裡的溫井向北進犯,遭遇志願軍第40軍一個團,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敵人大部被殲,初戰勝利。我們一直把這一天作為志願軍赴朝作戰紀念日。
10月底號稱「王牌軍」的美軍第一騎兵師一個團冒險北進渡清川江到達雲山,11月1日至3日,志願軍將其圍殲於雲山,美軍大驚,全線撤退。中美雙方軍隊開始直接交戰。就這樣,名義上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一方,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一方,而實際主要是美國與中國軍隊之間不宣而戰的戰爭開始了。
美方先後共有132萬人服役於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武器,包括細菌武器;中方先後有240萬軍隊輪流參戰,主要使用大炮加手榴彈,後來才組建了有限的卻十分英雄的空軍和海軍部隊,雙方打了3年零33天。
志願軍入朝後,毛澤東對戰爭抓得很緊很細,因為這關乎國家今後的命運,而且這是在新的國外戰場上,同美國這個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新敵人美國軍隊作戰,怎麼打、怎麼取勝,需用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新經驗。在毛澤東的運籌帷幄、周恩來的全面協助、彭德懷的前線指揮下,連續三次戰役取得勝利,敵人被趕回三八線以南,戰局大體穩定下來,毛澤東鬆了一口氣,他決定離開北京,找個安靜地方,集中一段時間去編輯《毛澤東選集》和領導進行國內的鎮壓反革命工作。
在毛澤東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的時候,周恩來肩上的擔子必然加重。因為是邊打邊談,所以周恩來必須把文武兩邊一肩擔。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周恩來越發成了最忙的人:作為總理他是全國的大管家,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甩手的;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他是韓戰中第二軍事指揮者兼後勤第一責任人;作為兼職外長,他是對外發布聲明、進行外交和談判的第一責任人……各方面的無數難題,一下子都擺在面前,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離不開周恩來親力親為。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有以下記載:
「這種仗應該怎麼打?周恩來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戰局的發展,經常到總參作戰室聽取匯報,掌握動向,以便在代總長聶榮臻協助下,具體指導前線部隊軍事行動的實施。他每天晚上都要看前方的戰況和標有敵我態勢的地圖,從不間斷。志願軍司令部的工作人員告訴去朝鮮參加談判工作的喬冠華說:周恩來對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情況,特別是志願軍方面包括團一級單位的狀況,了如指掌。對哪個部隊正在哪些村莊、哪個山頭,都很清楚。志願軍司令部每天的報告要中央指示,在第一線處理的就是周恩來,大事小事都問他。重大的問題,他再請示中央。在進入1951年後,情況更是如此。」
支援前線的後勤工作難度極大,美國是平均14個後勤人員保障前線1名軍人的供應,中國是1名後勤人員平均保障前線100名軍人的需求。美國飛機對我運輸線進行瘋狂轟炸的「絞殺戰」,給我軍造成極大困難,結果前線每次進攻時只能由戰士自己每人帶7天乾糧和彈藥,糧彈用盡無法繼續戰鬥,只得等候補給,如未把敵人吃掉,只得撤退,無法實現圍殲敵人的預定目標。但在周恩來的指揮下,經過後勤人員的奮不顧身和流血犧牲,我們逐步摸到了對付美國空軍轟炸的辦法,奇蹟般地建成和保持了打不爛、炸不垮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前線部隊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
周恩來曾到東北召開後勤會議,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部隊反映大蓋帽不便於爬山鑽樹林,他立即指示改為方便的解放帽;當了解到部隊在山林作戰棉衣容易扯破,他想出在棉衣上加絎線的辦法;還有動員後方百姓為前線戰士炒炒麵,他甚至自己同機關幹部一起炒抄面,炒麵很管用,前線戰士在山上用雪水就可以和炒麵充飢。周恩來做事、計算一向很精細,一直計算到每個士兵需要多少吃的用的,如此等等。總理的心同全國人民一樣,與前線的指戰員們的心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同仇敵愾,形成了保家衛國、壓倒一切敵人的強大力量。
抗美援朝對解放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鬥爭過來的人民軍隊和老百姓來說,比較容易取得思想上的一致,而對長期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民眾,特別是對那些懼怕美國的人來說,疑慮重重。在人民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使大家認識我們行動的正義性和必要性,統一認識,一致對敵,是非常重要的。10月24日周恩來在政協常委會上作了《抗美援朝保衛和平》的報告。次日,他審定並籤署了《中共中央關於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指出對抗美援朝應抱的立場和態度。周恩來夜以繼日地在黨內外的各種會議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說服工作,包括邀請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進行深入座談,批判了某些人原有的崇美、恐美、親美思想,鼓舞大家要樹立對美帝國主義的仇視、鄙視、蔑視的態度。當年形成的全國人民那種同仇敵愾的高昂志氣鼓舞人心,使至今活著的人們記憶猶新。
1951年5月,得知部分志願軍傷員接回北京治療時,周恩來立即到醫院看望
1950年11月21日凌晨,一位志願軍軍官從總理辦公室出來,秘書把他送走,看看表是3點16分。秘書想設法請總理休息休息,因為這幾天他發現總理又是忙得不得了,實在太疲勞了就用熱毛巾一遍一遍地擦臉,再不然在鬢角上一次一次地抹清涼油。今夜這兩招似乎都不靈了,花10至20分鐘時間陪總理到院子裡散步是個好辦法,這是多次用過的,挺靈驗,總理也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於是他輕輕地走進總理辦公室,想請總理到外面散散步。沒有想到,剛進屋,周恩來邊低頭寫東西,邊說話了。
「你來得正好,我有急事要你馬上辦。」周恩來在寫好的稿子下面署名,寫上日期。「志願軍司令部位置不利防空,彭老總的特點你可能也知道,在這樣的事情上他不夠重視。我已請主席親自指示他們要重視防空,他們卻還沒有完全落實。這也難怪彭老總,第一次戰役勝利結束,第二次戰役就要開始,他滿腦子是如何打好一個一個戰役,給敵人更大打擊。必須馬上發一個電報,要他們立即採取最嚴格的防空措施。這份電報你馬上拿去以最最特急電發出!」
周恩來寫的電報如下:
據從志司歸來的同志面報,志司所在地尚無足夠的防空洞,該地又為著名金礦,志司即在街上房屋中辦公,而志司負責同志即在飛機來時亦常不進防空洞,且志司附近又集中有四部電臺,駐紮已近一月」,「為保證志司指揮機關及其領導同志的安全,中央責成志司黨委應成立決議,規定志司駐地應經常變動,電臺應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須按標準挖好,並布置地下辦公室。凡遇敵機來襲,負責同志必須進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應違背。
* 「志司」指志願軍司令部(編者注)
此電是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給志願軍司令部黨委的,這意味著它的分量是最重不過了。秘書拿著這份電報飛奔而去。路上他想,聽老同志講過,在延安時就發生過胡宗南利用美國設備偵查毛主席、黨中央所在地點的事情,現在再次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總理是黨內最早領導建立電臺的人,他還自己成功編過我黨的第一部密碼,怪不得他在電報中特別提到志司指揮部附近集中四部電臺是很危險的。在我們國家像總理這樣處於最高領導層的領袖人物,既胸有戰略全局,又能精通許多事物的精細之處,實在太難能可貴了,所以他的指示最能抓住要害,又最能使執行者心服口服便於落實。
周恩來起草的這份電報越過天空,在司令員彭德懷閱籤後放到了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勤部司令員洪學智的桌子上,防空安全正是他主管的職責。洪學智已按前次毛主席的指示布置挖了一些防空洞,看到此電,這位身經百戰的老紅軍立即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明白了來電的分量。命令如山倒,這如同戰場上搶佔制高點一樣,必須爭分奪秒,因此他一刻未停地加快組織落實。地下作戰指揮室很快建好了,趁彭老總睡覺時他命令把地圖、沙盤等等一應物品搬了進來。他知道來電中所說「任何同志不應違背」首先就是指彭老總的,他還知道討厭在地下室工作的彭老總看不到地圖、沙盤這些指揮用品,是越發不會待在地下室的。
收到周恩來起草的電報4天後,即11月25日早上,防空警報突然響起,敵機來了,大家都立即進入防空洞。唯有仍在精心考慮當晚即將開始的第二次戰役的彭老總,好像根本就沒有聽到警報一般,仍在那裡專心致志地看著手裡的材料和進行思考,一動不動。洪學智帶領幾位警衛戰士跑來,睜圓雙眼大喊彭老總快走,彭老總仍然無動於衷。洪學智立即大聲命令帶來的戰士把彭老總抬走。彭老總這才起身,被戰士們連拽帶推地擁進地下室。
敵機飛過去了,沒有投彈,人們鬆了一口氣。趁此機會,有4位同志飛快跑出防空洞出來辦事,以為只要動作敏捷馬上辦好回來,就不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們畢竟沒有經過這樣的事情,估計失誤,結果敵機很快折返回來了,投下的是燃燒彈,轉眼之間吞沒了一切,兩位同志逃脫了,毛岸英和高瑞欣遇難,壯烈犧牲。
第一個向彭德懷司令員報名參軍的志願軍戰士、毛澤東主席的愛子、中華民族的優秀後代、年僅28歲的毛岸英就這樣長眠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北朝鮮大地。志願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包括毛岸英在內的所有志願軍烈士,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懷念的英雄。
1940年1月,周恩來和鄧穎超在蘇聯看望毛澤東之子毛岸英(右一)、毛岸青
毛岸英在蘇聯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入蘇軍參加過戰鬥的,回國時經歷了解放戰爭,他不知道打仗要死人?但仍毅然決定奔赴朝鮮戰場,成為找彭德懷報名參加的第一名志願軍戰士。
毛澤東一生率領軍隊打仗,他不知道戰爭必有犧牲?但他支持愛子上前線抗美援朝。
彭德懷身經百戰,手下和身邊倒下過無數戰友,他不知道打仗會有危險?但他接受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隨他去打仗。
從毛岸英到所有志願軍的指戰員,到全國人民,到彭德懷,到毛澤東、周恩來,他們都為什麼?為了保衛祖國和家鄉,保衛新中國,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為了打擊侵略者,為了世界和平,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
不幸中的萬幸是,司令部中的其他人,特別是彭德懷司令員安全無恙。試想,如果沒有周恩來4天前替中央起草的那份電報,又如果不是洪學智副司令員堅決執行這份電報,採取果斷措施強行把彭德懷拽進地下室,將會發生什麼後果?試想,韓戰開戰剛剛一個來月,就發生司令員犧牲的情況,將會對戰爭產生何種影響?真是不幸中的萬幸!行文至此,人們怎能不再次懷念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
當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了半年時,精力過人的周恩來再也支持不住,有一天,秘書鄧光夜間值班時見到周恩來在連續工作了40多個小時之後,在辦公室門邊差一點暈倒,幸而衛士搶上去扶住。當時幫他處理開城談判電報的秘書楊剛驚嘆道:「人竟會累到這個地步!」
周恩來終於累倒生病了,被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強令到大連作兩個月的治療休息。
1951年5月下旬,周恩來到大連休養;6月,和鄧穎超由張學思將軍陪同乘坐炮艇視察大連海岸線
他在大連一個月就提前回到北京,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說實在的,這個時候毛澤東也離不開周恩來,尤其是在停戰談判開始,進入邊打邊談階段以後,談判是周恩來的拿手好戲。就是那位預測到美國軍隊要從仁川登陸、之後不久擔任周恩來軍事秘書的雷英夫對毛澤東、周恩來作了這樣的評價:
「周恩來領導革命的偉大膽略、高超藝術,他的傑出貢獻和高風亮節,已為世所公認。他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僅就軍事方面而論,我黨我軍有毛澤東、周恩來這兩位歷史巨人相輔相成、協調運作的統帥部,真是一大幸事啊。毛澤東是當之無愧的最高統帥,他站得高、看得遠、魄力大,在戰略決策問題上,往往是獨具匠心,高人一籌。周恩來是名副其實的副統帥兼參謀長。他既有遠大的戰略目光,又有周密的組織能力;既能協助毛主席運籌帷幄、深謀遠慮,一擲千鈞地下定戰略決心,又能將主席的意圖和決策,化作嚴謹細緻的技術措施,環環相扣的具體步驟,貫徹到千軍萬馬的行動上,落實為千裡之外的決勝事實。正是有了毛澤東的掌舵和周恩來的輔佐,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本文摘自紀實文學《新中國外交創始人、奠基者周恩來》(世界知識出版社)
參考資料:雷英夫:《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112頁基辛格:《論中國》第139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