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龍燈舞出農村新風尚
本報記者 王琳通訊員潘志方
飛舞的彩色巨龍,一會兒左右盤旋,一會兒直衝雲霄,贏得圍觀群眾陣陣掌聲。近日,記者在隆堯縣千戶營鄉南魚村看到了村民舞龍燈的盛況。
只見一人手持繡球在前面引導,另外11人高舉龍頭、龍身、龍尾緊隨其後,時而小跑,時而急走,龍身隨之上下翻飛,非常壯觀。表演過程還有各種花樣,有五龍盤柱、鑽八節、鑽二節,還有絞龍、雙龍對翻等,龍嘴還可以噴火、噴水。
龍燈表演者李彥峰說,舞龍燈與其它舞龍的不同之處是「燈」,在晚上表演時,龍身裡的燈一亮,非常具有觀賞性。
2012年,經過李彥峰的努力和當地縣鄉兩級政府的推動,南魚傳統民間舞蹈——南魚龍燈入選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彥峰成為南魚龍燈的傳承人。
「以前村裡人得了空閒,就會三五成群打麻將、玩撲克,要不就是沉迷網絡。」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更振介紹,自從南魚龍燈被評選為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村民的觀念開始變了,風氣也變了。在李彥峰的推動下,很多年輕人開始逐步了解、學習龍燈這一文化遺產。經過幾年的發展,村裡專門舞龍燈的村民已達到三十餘人,南魚老少或多或少都會舞龍燈,這項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遺產重新繁榮起來。
「之前龍燈流傳不開,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不感興趣。自從南魚龍燈申遺成功以後,年輕人明顯對龍燈更關注了,有了年輕人就有了傳承和發展。」說起這些,李彥峰滿臉喜色。「剛開始的時候,我親自組織村民練習,有的人覺得在大家面前練,面子上過不去,還偷偷稱病不來。現在我不用去現場,會的帶不會的,全都積極主動,因為大家真正打心眼兒裡喜歡上了舞龍燈。村風民風也變得更加和諧。」
提及傳承南魚龍燈的歷程,李彥峰有很多感慨:「咱們的龍燈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是村最寶貴的傳統文化,但願能一直興盛下去,為後代留下豐厚的文化財富。
邢臺日報、牛城晚報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
獨家授權邢臺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