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之迷被揭開(圖)

2021-01-11 搜狐網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氣象學研究機構的丹妮拉-馬特(Daniela Matei)博士和約凱姆-馬羅茨克(Jochem Marotzke)博士聯同來自漢堡大學的約翰娜-貝爾(Johanna Baehr)日前表示,他們已熟練掌握了神秘的北緯26.5度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的預測技術,預測時間可長達4年,可謂是揭開了這一海洋現象的迷霧。其結論也將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

  據了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又被人們稱為「墨西哥灣流」,它通過將溫暖的表面水傳送到高緯度地區,從而讓這些水在寒冷的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地方進行冷卻、滲透、向南返程流動。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變更會對北方海洋的熱度傳輸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就會對歐洲和北大西洋的氣候帶來一定影響。

  儘管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不僅會對海洋的表面溫度帶來變化,還能夠對一些氣候現象帶來深遠影響,例如薩赫爾風氣象或者大西洋颶風的頻率。因此,它對於預測從幾年到幾十年的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氣候變化在短期內會同時受到人為壓力和自然變化性的雙重影響。這也是為何近期的氣候預測模型都必須要以海洋的當前狀態為起點。任何一種預測系統都具有回顧性評定的功能,它們具有一種所謂的「追算」或者「追溯性預測」功能,繼而會將所追溯到的數據與所觀察到的作對比。在 2004年到2007年之間,科學家在每年的一月份都會開始進行全部的追算。而在追算中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強度,也成為科學家四年中的緊密觀察對象。

  科學家在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期間,通過使用MPI-M的成對大氣海洋模型ECHAM5和MPI-OM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僅有的持續性有效觀察進行了評估。正是因為追算和觀察結果之間的一致激發了丹妮拉-馬特博士和她的同事去研究如何預測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科學家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的每個一月份,都會建立一個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預測模型,至今共建立了九個預測模型,橫跨十年時間。

  多年的氣候預測均局限於對地表氣溫變化和颶風頻率的預測,但始終未對如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那樣的動態量給過任何預測。根據研究小組的探索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預測技術已經有了顯著提高,研究結果證實氣候預測的技術不僅在大面積海洋暖氣流慣性方面有所提高,在內部海洋動力的時間短上也有所提高。同時,科學家也將會在RAPID-MOC項目上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進行近一步的研究觀察。(尚力)

相關焦點

  • 大西洋環流或將成為近一千六百年來最弱環流
    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環流作為全球海洋環流系統的關鍵一環,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沒有在最高峰值的節點上運行過。科學家們論斷:「如果大西洋環流持續減弱,,它可能會破壞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還會導致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更快上升。」   眾所周知,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的過程中大西洋環流起著關鍵作用,然而最新的兩項研究均表明幾個世紀以來大西洋環流一直在持續變弱。
  • 大西洋環流當前處於1600年來最弱時期
    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領銜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稱,自 19 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海洋環流系統中關鍵的一環——大西洋環流並沒有以最高強度運行,目前正處於過去1600年中的最弱時期
  •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中國科學院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 2018-07-24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合作發現,現階段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 科學網—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合作發現,現階段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以下簡稱AMOC)
  • 地球大西洋環流可能停止,「後天」的場景或會發生,後果難以想像
    文/瑤堇雲詩地球大西洋環流可能停止,「後天」的場景或會發生,後果難以想像就地球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地球是面臨著一些困難的,這無外乎就是環境的問題,這不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後果嗎?在說到這件事情之前,首先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地球的氣候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關於大西洋洋流輸送帶,在這方面出現的問題,這導致海水出現停歇狀態,可能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就說海水不會流動了,那麼水就會堆積起來,有一些國家就會被海水淹沒。
  • 日航班高空俯衝上下翻轉(圖)
    運輸安全委員會展示了全日空140次航班幾近翻轉飛行的模擬圖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環球網記者王歡報導  據日本《讀賣新聞》9月28日消息,日本運輸安全委員會主席後藤升弘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經調查得知,6日在濱松市附近海域發生俯衝的全日空140次航班曾一度於1萬米高空以近乎上下翻轉的狀態飛行,機頭俯衝角度最大曾達35度。
  • 【專題整理】從海拔、氣壓和溫度的關係解讀熱力環流原理及應用
    (3)風壓關係:水平方向上,風總是從高壓吹向低壓。  (五)常見熱力環流形式  1、海陸風  ①成因分析——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前提和關鍵。(海洋的比熱容大於陸地)    三、等溫面圖的判讀  等溫面圖與等壓面圖的判讀有很多相似之處,可借用等壓面圖的判讀方法來判讀等溫面圖。隨著海拔升高,等溫面的溫度數值逐漸降低。
  • 澳海灘驚現奇特藍色生物真相揭秘 系大西洋海神(圖)
    澳大利亞海灘驚現奇特藍色生物,經海洋生物學家鑑定,該生物系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海蛞蝓(kuò yú)是多種殼已經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動物的泛稱,「大西洋海神」在1777年首度被歐洲學者發表,會將這種海蛞蝓稱做「海神」,是因為它的外型就像是希臘 神話中的海神Gaucus一般;大西洋海神海蛞僅僅只有幾釐米長,它們的貝殼已經退化為內殼。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殼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澤。
  • 長沙交響樂團揭開拉赫瑪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對話的神秘面紗
    (11月29日,雅韻三湘·音樂經典「拉赫瑪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的對話」交響音樂會在湖南音樂廳上演,長沙交響樂團的藝術家們用精彩的演繹揭開拉赫瑪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對話的神秘面紗。圖片均由通訊員 朱寒冰/供)  星辰在線11月2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劉佳 見習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李佳蔚 朱寒冰)柴可夫斯基與其資深小迷弟拉赫瑪尼諾夫,兩位音樂史上的偉人,他們之間的對話會交流些什麼?他們的作品表達,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臺灣寫真: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屏東12月26日電 題: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   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
  • 澳海灘現「神秘生物」?網友揭開答案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27日電綜合報導,日前,澳大利亞一名男子在布魯姆(Broome)的海灘上,發現一隻長相奇特的生物,它由中心向外長出「黑白相間觸手」,看起來很可怕。這名男子隨即將拍下的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站詢問網友,之後有網友揭開「神秘生物」的真面目——它是條紋海葵,或因長時間被陽光曝曬導致白化。據報導,澳大利亞一名男子在論壇上表示,他的媽媽和女友日前在布魯姆的沙灘上,發現了一隻「詭異的生物」。它的中央部位膨脹,顏色為半透明,上頭還布滿尖刺,而由中心向外生長的斑駁觸手,讓這隻神秘生物看起來更為嚇人。
  • 尼斯湖水怪之謎揭開,可能是巨型鰻魚,網友:竟然還在研究
    尼斯湖水怪是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謎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就開始流傳尼斯湖中有巨大怪獸常常出來吞食人畜的故事。視頻截圖古代一些人甚至宣稱曾經目擊過這種怪獸,有人說它長著大象的長鼻,渾身柔軟光滑;有人說它是長頸圓頭;有人說它出現時泡沫層層,四處飛濺;有人說它口吐煙霧,使湖面有時霧氣騰騰各種傳說頗不一致,越傳越廣,越說越神秘,聽起來令人生畏,可這畢竟是傳聞。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奇異。
  • 美國新品種「大西洋豹蛙」 叫聲奇特似打嗝(圖)
    原標題:美國新品種「大西洋豹蛙」 叫聲奇特似打嗝(圖)  中新網12月1日電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美國新澤西州南部發現新品種「大西洋豹蛙」,會發出一些不像青蛙的聲音。   報導稱,比起一般常聽到的蛙鳴,大西洋豹蛙不僅會呻吟,還能發出打嗝聲。
  • 百慕達魔鬼三角地帶飛機失蹤之謎可能已被揭開
    北京時間9月17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導,上世紀40年代晚期,百慕達魔鬼三角地帶發生兩次歷史上最為神秘的飛機失蹤事件。60年過去了,這兩大謎團可能已被記者湯姆·曼格爾德揭開。  所謂的百慕達魔鬼三角地帶是指位於百慕達群島、佛羅裡達和波多黎各3個假想點連接而成的一塊面積巨大的海域。
  • 華安小山村驚現神秘「四腳魚」 經確認是中國「火龍」東方蠑螈
    近日在湖林鄉吉土村就發現一群神秘的「四腳魚」,經確認這是有中國「火龍」之稱的東方蠑螈,現在就請跟隨記者的鏡頭去一睹中國「火龍」的風採。長期以來這些「四腳魚」像謎一樣困擾著當地村民,近日這個謎底才被揭開。­  吉土村黨支部書記陳智洪:「經考證是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蠑螈。它下面的腹部是紅的,是屬於紅腹蠑螈,紅腹蠑螈生活的環境周邊的生態要非常好才能生存,它是屬於一種兩棲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