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欲望:電影中的女性凝視

2020-11-30 澎湃新聞

2012年,《紐約時報》評論家Manohla Dargis在針對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的作品《魔力麥克》(Magic Mike)的影評中,她提出了一種觀點,把不可言說的一種現象說了出來。如果她提的觀點不是具體針對這部電影的話,幾乎可以作為女性評論家的宣言。她寫道:「有一種觀點認為,好萊塢的電影總是為了男性觀眾的視覺享受而編排的,幾乎讓女性觀眾被排除在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1980)的理查·基爾(Richard Gere)|©️Rex Features

進入電影院去看《魔力麥克》這樣的電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凝視裡面的帥哥美女,這並不是什麼出人意料的道理。一個世紀前,喧鬧的觀眾們擠著去看那些帥哥美女拍的電影,性感的珍·哈露(Jean Harlow)和充滿異國情調的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ph Valentino)吸引了觀眾,原因很簡單,有個東西可以隨時隨地吸引觀眾,那就是性的吸引力。

很多人看電影背後的東西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欲望驅動的,那為什麼這個話題經常被擱置一邊不被談論呢?對於影評人來說,談論個人慾望似乎被認為是不成熟的。在評論界,有一種長期以來的態度,認為應該避免用第一人稱寫作,評論家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客觀性。

但對有些評論家來說,評論與自我保持距離的原則有時似乎與整個觀影體驗背道而馳。一些最有才華的批評家完全沒有遵守這一原則。寶琳·凱爾(Pauline Kael)在她最令人難忘的評論之一——對維託裡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擦鞋童》(Shoeshine,1946)的評論中——一開始就講了一個關於與男友爭吵的趣聞。

《魔力麥克》(Magic Mike,2012)|©️Claudette Barius/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如果說影評從來都不是客觀的,那麼欲望也是如此。身體上的吸引力有一種奇特的、私人化的魔力——從這一點上說,它很像不可避免影響一個人的影評的元素:這個人的態度、背景和偏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去談論欲望。但談論女性的欲望,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雖然男人和女人都能從看漂亮的電影明星中獲得愉悅,但當女性完全表達出這種愉悅時,她們可以真正有所得。

面對一個長期以來排斥女性視角的行業和藝術形式,當我們分享最私密的個人印象時,它讓我們回到了本質:電影文化的敘事。這在其他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文學界,優先聚焦女性主體性已經成為核心。越來越多的非虛構小說的出版形式也越來越多,而這些形式曾經被認為是凌亂的或自我陶醉的。女性的私人回憶和傳統上被貶低的「女性化」傾向現在成為新的寫作新浪潮的素材。這種方法運用到電影編劇中的時候,必須包括我們的性慾。

只有當我們能夠闡明這種立場時,在評論中接受出現這種私人化的、生理性的反應才顯得有價值,否則影評就只會充斥男性化的「客觀的」批評技巧和電影分析。這並不是要拒絕這些技巧,而是要質疑強加給我們的男性化方法。女作家應該在必要時拒絕來自於僵化的傳統主義的壓力。

Magic Mike XXL (2015)©️BFI

▍被觀看的男性

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88年的小說《貓眼》(Cat’s Eye)中,她寫道:」當我感到寂寞想念男孩子時,我懷念的是他們的身體。我研究他們舉著香菸的手……肩膀的坡度,臀部的角度。側面看他們,我在不同的燈光下打量他們。我對他們的愛是視覺上的:那是我想擁有他們的部分。不要動,我想。保持那樣,讓我擁有吧。」

阿特伍德的視角和想要在銀幕上觀看男人並沒有多大不同。這是一種單向的凝視,在黑暗中安全地進行,把男人作為性客體。結果,男人罕見地成為了一種被動的生物,被女性慾望包裹著。他就在那裡被人看著。《魔力麥克2》(Magic Mike XXL,2015)公映時的任何一群女性影迷就能證明觀看男人引起的真實快感,這部片子公然迎合了這種欲望。

阿特伍德筆下被塑造出來的被動的男性性客體,以及《魔力麥克》中對此的視覺化再現,兩者如此有力是有原因的。當男人凝視著女人的時候,無論多麼無辜,這種目光中都有一種主導性和對女性的所有權。在現實世界中,男人們可以在大街上肆意「視奸」女人或者是言語性騷擾女人,對此他們並沒有受到多少阻力,雖然近來反性騷擾行動越來越多。對男人們來說,這並不丟臉,他們毫無羞恥感。但是,當一個女人凝視著男人,還公開討論時,她是在重新奪回自己的欲望。她是在展示無論在電影史還是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被壓抑的大膽的性衝動。

對於女性的身體,女性自己經常像是遊客,我們不斷被鼓勵著從外在的角度看待自己,並做出相應的調整。電影卻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向外看。另外,女人生活中還有另一件事:男人可能是危險的,即使是看起來有魅力的男人。但電影明星完全是另一件事。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盯著看他們是很安全的。電影可以給女性更多安全空間,讓她們沉迷於對男性的凝視,不迴避、不間斷的凝視,而若是在現實世界裡,這樣的行為可能很難找藉口去解釋。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BFI

異性戀女性的欲望總是有些許可能會導致身體受到傷害,雖然承認這一點非常令人沮喪。而凝視《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1980)中的半裸的、古銅色肌膚的理查·基爾(Richard Gere)卻永遠不會讓你陷入危險。對我來說,看著《魔力麥克》裡油光滿面的塔圖姆(Tatum)脫得幾乎一絲不掛的樣子,有一種顛覆性的快樂,是看脫衣舞娘永遠無法擁有的快樂。當然對於同性戀女性來說,需要的欲望不是對男性的凝視。但無論性取向如何,幾個世紀以來,女性都是作為性客體而存在的。事實是,銀幕上對女性的描繪,大多時候仍然是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附加功能」的幻想延伸:取悅男人,對男人有吸引力,讓自己的身體以某種方式成為公共財產。直男的欲望並沒有錯,但它沒辦法推動社會進步。

對純粹肉體美的物化並不是這種形式的女性慾望的唯一元素。欣賞一個電影明星和欣賞一個雜誌上的人物或街頭的男人並不完全一樣。有無數演員,無論男女,在現實生活中看上去毫無魅力,然而一上鏡就可以煥發光芒。演員的肢體動作是他的溝通方式,遠遠超過了情節或書面對白。他駝背的肩膀,拱起的眉毛,他在餐廳點菜或叫車的方式,都為他建立了一個故事,從一部電影延伸到另一部電影中。對我來說,要被他吸引,需要的不僅僅是顯而易見的東西。除了完美的六塊腹肌之外,這種身體敘事的形式也是同樣吸引我的東西,那是一種從表演的細節處迸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所以,普通觀眾被欲望吸引去看電影,而對於影評人或電影學者來說,這也是同樣重要的一點。

以下是我的一些例子:白蘭度(Brando)低沉的調情語調;塔圖姆小狗式的歡快模樣;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的懶散羞怯的步態;年輕的米奇·羅克(Mickey Rourke),他的流氓姿態下隱藏著深深的溫柔;伊德裡斯·艾爾巴(Idris Elba),優雅而又收斂,擁有強大內心;《窮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中的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他身著皮衣,語速極快,是個亢奮的瘋子,就像要撕碎銀幕,他就是那種你母親警告過你千萬別碰的男人;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心不在焉,隨意地把一根煙方向不對地塞進嘴裡。

Gifted (2017)|©️BFI

▍凝視明星背後的心態

對於那些希望被認為像男性評論家那樣理性的女性來說——這樣說出來似乎很荒謬可笑——討論女性慾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討論女性慾望似乎印證了女性過去被認為「女孩子氣」「輕浮」「不嚴肅」等等的特徵,對此女性似乎有一種真實存在的無法言說的恐懼。好像在暗示如果我們被電影明星所吸引,這看上去似乎會破壞我們作為影評人的專業性,或者打破了影評看上去還算有邏輯性的表面。

而《時代》周刊的影評人Stephanie Zacharek卻毫不畏懼這樣的標籤,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其擺在了面前。她在評論馬克·韋伯(Marc Webb)最近的家庭劇情片《天才少女》(Gifted,2017)時,用了整整一個段落來描述克裡斯·埃文斯(Chris Evans)健壯迷人的身體。「埃文斯的美有種荒唐的感覺。雖然他有著現代人的頭髮,但還是像一個四十年代的足球英雄,而他自己卻毫不自知。埃文斯還年輕,他應該多演一些不知道自己有多帥的小鎮青年。雖然看上去他好像很輕易地演了出來,但實際上肯定沒那麼容易。」

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像這樣很舒適地寫出這樣的評論。但很多人害怕表達這種欲望,因為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導的行業裡,性的渴望意味著突出我們的 「他者性」(otherness),我們的性別差異,我們的個人印象,而這種方式一直是直男的禁忌。

現在的男性評論家們傾向於避免表達性慾,避免被認為是不尊重女性、懷有色意、或反女權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應該注意這些事情。表達吸引力並沒有錯,尤其是涉及到明星、表演和敘事時,我從不主張男人們因為評論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或克勞迪婭·卡汀娜(Claudia Cardinale)的美貌而受攻擊。

但是,這種欲望的表達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為一不下心就會變成冒犯而非真誠的讚美。最近光鮮亮麗的雜誌對著名女演員的介紹就展示了如何不去觸碰這個話題。在一篇個人採訪中,無論受訪明星有多美,採訪者都應該把個人喜好放在一邊。但實際上,這對一些人來說,似乎很難做到。在電影領域之外,對女性外表的反覆描述,坦率地說,會讓人感到毛骨悚然,也會讓人感受到作者高人一等的傲慢態度。

就拿一名男記者在《時尚》雜誌(Vogue)上針對塞琳娜·戈麥斯(Selena Gomez)所寫的這篇充斥著令人厭惡的物化女性的父權口吻的文章為例:「當我把圍裙從她那一頭巧克力色的頭髮(潘婷公司為這頭秀髮支付了數百萬廣告費)上套下並系在她那細腰上時,此刻的我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保護欲,而我想知道被她迷倒的那麼多男人是否多年來也都有這種感受。」

2016年,《名利場》(Vanity Fair)對瑪格特·羅比(Margot Robbie)的介紹更加趾高氣揚。「她26歲,她很美,但不是模特那種超凡脫俗的美,而是更大眾化,看上去有些憂傷,慢慢你會覺得她挺美。她看上去是金髮,但髮根卻是深色的。她看上去身材高挑,但其實是穿了很高的高跟鞋。她可以性感而又有氣質,就算全裸也是如此,但只表現在她的作品裡。」

事實是,女性已經習慣了被貶低為只剩身體和性。不知不覺中,男性作家們已經歡快地將女性身體殖民化了好幾個世紀——而且這種情況在主流名人新聞界和電影研究的隱秘世界中仍在繼續。因此,如果男性電影觀眾無法再表達自己的純真欲望,因為它已經被垂涎欲滴的色狼和牆上貼著海報的青少年所淹沒,我們知道該怪誰。也許這也是為什麼對異性戀男性慾望的闡釋顯得如此陳腐的原因。

Giant (1956)|©️BFI

像《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2015)、《暮光之城》(Twilight,2008)和《魔力麥克2》這樣的電影都比大多數電影更多地迎合了女性的性幻想,但影評往往對此不屑一顧,或者說這樣的電影概念有問題,它們在電影圈內往往是充滿了爭議。「它針對的觀眾是那些搞女子婚前單身派對的人。」這是一位影評人對《魔力麥克2》的評價。真正接受女人貪婪的性慾還是一件新鮮事。而能夠說出「我愛丁丁」並在自己的心靈深處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任性道路,這簡直是對看電影背後最傳統的原因(男性觀眾凝視女演員)的徹底顛覆。

編劇界的傳統主義者——尤其是業內傑出的男性前輩們,無論在社交媒體上還是面對面時——似乎很想告訴我,什麼樣的意見才是值得尊敬的或專業的。但我已經厭倦了被告知什麼是不體面或不合適的。現實生活中的這些限制已經夠多了,我們應該提供女性更多的空間,讓她們可以既理性地分析,又能感性地表達欲望,既可以饑渴地凝視,又能去思考對這種饑渴意味著什麼。

考察觀眾與電影的關係一直是電影分析的基石,也有很多新的嘗試。如前所述,文學作品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融合了回憶、文化批評和事實材料的混合類型作品充斥著市場,其中有一些出版物被改編成了電影。最近有兩部作品脫穎而出,娜塔麗•萊熱(Nathalie Léger)的《Suite for Barbara Loden》和杜爾加·楚·博斯(Durga Chew-Bose)的《Too Much and Not the Mood》——這兩部作品都是印象派的、漫談類的書,作者在對所討論的作品進行精闢的批評的同時,也有個人的思考。所有關於「女性化」的骯髒聯想——輕浮、情緒化、自百式——現在都被用來重新定義文化寫作。在這一過程中,它們迫使我們重新考慮這種寫作的元素和界限。

電影批評是否也會從這種混合化中受益?在一個不受傳統影評形式影響的「標題黨」網絡社會中,我想知道印象派的電影寫作是否會有更徹底的未來。我不禁覺得女性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我們與電影的關係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夢想、憤怒和性慾所推動的,如果我們對這一主題進行探討的話,心理學見解可能會是創作源泉。女性的渴望這個原本邊緣的主題就是一個完美的起點。

CHRISTINA NEWLAND

一位出生於美國紐約、生活英國諾丁漢的自由撰稿人,曾為《衛報》、《VICE》、《GROLSCH FILM WORKS》、《CANVAS》和《VERITÉ FILM MAGAZINE》等雜誌撰寫過關於電影和文化的文章;也是諾丁漢 "水門電影館"(WATERGATE CINEMATEK)的電影策展人,專注於放映上世紀70年代好萊塢鮮為人知的珍品。

原文於2020年4月3日發表於BFI網站

翻譯:小雙 @迷影翻譯

原標題:《女性的欲望:電影中的女性凝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送我上青雲》:坦蕩地呈現女性的欲望
    另一種是欲求不得後的人格變態,比如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銀娣。  對女性慾望的壓抑和「汙名化」,已經不知不覺間成為一種社會規訓。女性接受了這種規訓,她們也會將自己的欲望視為羞恥,或者將其他女性的欲望視為羞恥。同時這種規訓,也成為一種社會標準和價值觀念,它孤立、敵對、仇視那些擁有欲望的女性,欲望女性要麼被傷害,要麼在壓抑中走向人格的扭曲與變態。
  • 助力女性賦能|蜻蜓FM攜手歐盟上線音頻節目《透過電影,思考女性》
    10月12日,蜻蜓FM與歐盟共同推出了一檔探索中國和歐洲女性成長的影像之旅節目。《透過電影,思考女性》立足於當下變幻多端的世界格局,邀請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精心挑選中國和歐洲電影,和聽眾一起探討女性的生命、女性的平等和女性的發展。
  • 打著女性旗號的《WW84》,是超英電影大倒退
    不是傳統超級英雄電影中,一個無比強大的反派製造出一個毀滅城市或毀滅世界的災難,再由超級英雄主角力挽狂瀾拯救世界。《神奇女俠1984》別出心裁,讓反派利用人類的貪婪欲望,製造出巨大的混亂與毀滅。  混沌寶石通過願望達成與付出代價,其實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內涵與層次比較豐富的文本。
  • 逆蘇當道:放大厭女情緒還是女性凝視的興起?
    很多泥塑作品中會包含或含蓄或露骨的性幻想。放在泥塑語境下,由於男明星展現出女性的氣質,「我」對其產生攻的欲望是人之常情,這就從心理上將性幻想合理化了。       關於逆蘇,爭議之聲一直如潮水般湧流。把逆蘇描述成為一種卑劣的背德行為,一種人人得而誅之的PUA的看法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最大的狙擊便是其中蘊含的「厭女」情結。
  • 以《刺蝟的優雅》為例,解讀「凝視理論」在電影應用中的魅力所在
    在與其他「凝視」目光的相互影響和衝突之中,這種目光一方面成為芭洛瑪對於成人世界的認識工具和反抗武器,另一方面則成為輔助她進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凝視」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文化研究和文藝批評中出現的一個新興概念。凝視一般是指「攜帶著權力運作、欲望糾結以及身份意識的觀看方法」。
  • 金雞獎首開女性電影論壇:楊瀾、李少紅等共話女性電影的困境與夢想
    著名媒體人楊瀾擔任本次女性電影論壇的主持人,她呼籲:「女性越來越多在電影領域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所以全球都希望在電影的沃土上讓女性被更多的看見,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楊燁為女性電影鼓勁:「隨著她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承擔多元化角色的女性,在職場、藝術、科技、影視等領域都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公共話語權,女性在自我成長、社會發展與家庭事業方面,也一直在尋求更大的拓展。」
  • 金雞獎女性電影論壇,李少紅:困境反而讓女性題材覺醒
    11月26日,以《女性電影,困境與夢想》為主題的第33屆金雞獎女性電影論壇在廈門舉行,論壇由陽光媒體集團、中國世界電影學會主辦,活動得到了弓立醫療用品公司獨家支持。本次女性電影論壇以「女性電影,困境與夢想」為主題,旨在通過女性電影論壇的發聲,喚起更多人對女性電影、女性話題的關注,關注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生存困境;也期望通過電影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發展的分享,來探討當下社會對於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今天各個生活境遇下女性的人生困惑和探索。中國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髮表了精彩演講。
  • 她是東京版欲望都市導演,女性攝影師頂流,將濃鬱色彩玩轉到極致
    讓觀眾很難不聯想到《小時代》或《欲望都市》。正如這部劇的名字《關注者(Followers)》所表達的那樣,導演通過兩位女主角:38歲的知名女性攝影師奈良裡美與20歲的追夢少女百田夏目,在SNS社交媒體時代下的成長與改變。點讚數,Followers的人次,這些看似虛擬的數字卻能夠真實地將一個平凡的女孩一夜間變成人人喜愛的網紅kol。可是真實與虛擬的邊界究竟是什麼?
  • 女性向題材成網絡電影市場新藍海!
    網絡電影市場女性觀眾佔比少,與女性向市場的開發滯後,分帳票房相對較低有很大關係,這也間接折射出網絡電影行業從事女性題材影視創作相對偏少的現狀。 《2020年Q3網絡電影市場洞察報告》顯示,在各平臺Q3票房類型分布中,動作與奇幻題材影片分別以24%和15%的成績領先其他類型,排名第三的劇情片是首次躋身TOP類型前三。根據貓眼數據顯示,騰訊視頻網絡電影女性用戶的整體畫像,佔比僅為31%,市場已經釋放出了變革的信號。
  • 想法碎片之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本來就是基於性別二元對立提出來的一種理論,所以在討論過程中難免會涉及到女性主義的價值取向和觀念,如果對女性主義鄙夷不屑的話建議你就不要看這篇文章了。文中的很多名詞雖然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詞語,但是其內涵和日常含義大相逕庭,我會儘量解釋清楚,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後臺留言或者自行搜索吧。
  • 女性什麼時候「欲望」強烈?坦白說:常見的有3個時間,要把握喲
    女性什麼時候「欲望」強烈?坦白說:常見的有3個時間,要把握喲1、排卵期前後和月經前其實女性的欲望主要是由於體內雌性激素分泌的緣故,雌性激素如果水平分泌旺盛的話,那么女性的性慾就比較高,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的時刻就是在排卵期前後和月經之前。
  • 一天之中,女性什麼時間欲望最強?兩個常見時間段,早知道早受益
    一、女性慾望什麼時間比較強烈?不論男女都會受到體內激素的影響產生生理需求。大家可能不知道女性的生理需求也是有周期的,而且她們的性慾望強烈程度與月經也有比較大的關聯。通常在月經來的前兩天以及排卵後的3~4天,女性對於性生活處於一種異常渴望的狀態。
  • 女性什麼時候更有「欲望」?醫生:這2個時間段,一定要把握好哦
    女性什麼時候更有「欲望」?醫生:這2個時間段,一定要把握好哦女性慾望最強是什麼時候?女性的欲望強弱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跟生理周期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月經周期會出現兩個高峰的時候,第一是月經來臨之際,第二是女性排卵後的幾天之內。這兩個欲望強烈的時期相差兩周左右,如果女性情緒沒有受到很大的波動,或者沒有出現壓力特別大的情況下,一定會有明顯的狀態出現。
  • 女性向A片女王Erika Lust,為你揭曉女人愛看什麼色情片?
    這次我們拍攝了「欲望電影院」的另一個系列——主題為「三人行」的5集短劇。劇集將於2021年1月上映!我也很高興在XConfessions上發布我的下一條短片「顱內糕巢」。這是一部關於性愛聲音的電影,將於1月7日上線!Erika在片場Q:前陣子我們採訪了範坡坡,您看過他的影片《Hey, Siro》了嗎?
  • 女性消費男性美妝博主的動因研究
    可以說,雖然女性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是面對消費主義的盛行對「當代年輕女性形象」的構建,這部分女性消費者的理性顯然是微不足道的抵抗。女性消費者對男性美妝博主的追捧,也可以看作是對男性美妝博主視頻中所展現的「當代年輕女性精緻生活」的消費符號的追捧。(三)男權社會下的「他者凝視」在視覺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視理論是無法繞開的。
  • 從性轉版《畫皮》到韓國女性電影中的男人們
    對於郭敬明的角色塑造,後者普遍認為他劇本中的性別轉換膚淺且表面,最後其實是塑造出了男性殼子中的女人,女性殼子中的男人。 儘管我們如今不贊成性別刻板印象,郭導鏡頭下的男性總是過於陰柔細膩(不排除這點是他個人的審美偏好),「新」《畫皮》中也不例外。這就難免使得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郭導塑造的這兩個男性角色更接近女性,而不是男性。
  • 網絡電影的類型化嘗試,女性市場的探索之路
    打破刻板觀影認知,尋找新的突破口也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在這三部燃情動作影片中,《新霸王花》是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再加上經典IP的號召力,很容易獲得女性觀眾的注意。而另兩部作品,是以男性為主角,故事內容講述的是兄弟情,暴力打鬥場面較多,作為以男性為主的影視題材,女性觀眾會喜歡嗎?這個問題,在2018年的院線電影市場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春節檔上映的軍事題材動作電影《紅海行動》,雖然影片含有暴力、血腥的殘酷戰爭場面,但在其觀影群體中仍以女性居多,票房貢獻率竟高達53.4%。
  • 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
    因此獨立電影的工作人員推出了這個有史以來由女性執導100部最偉大的電影作品名單,來讚美從電影開始存在以來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並一直在電影文化中留下的獨特標誌的女性指導的電影。我們的作者和編輯選出了200部電影,然後投票決定入圍名單以確定最終排名。
  • 《冰雪奇緣2》的女性形象真的進步了嗎?
    上世紀30-50年代的公主,也就是迪士尼親自參與製作的公主,完全是欲望視角下的完美女性。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纖腰細軟,金髮白膚,用批評者的話說:「王子在電影開篇就宣布他偉大的愛,在他到來並親吻她之前,白雪公主並不成立。」從當代的觀念看,這些公主的自我意識單薄得令人髮指,生來就是為了把自己修飾得漂亮、柔順、單純和依賴他人。
  • 「容貌焦慮」背後是男權主義對女性形態的消費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紀錄片中,趙薇、齊溪就女性容貌焦慮分享個人經歷,鼓勵女性自我作為個體的獨特性。(頭條新聞)關於審美焦慮、容貌焦慮的內容,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近年來,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網絡廣告,都會將那些美得「顯而易見」的符號塑造成社會主流審美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