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薩(英語作 Susa,波斯語作:、Shush,也譯作蘇撒,天主教思高聖經譯作穌撒)在《聖經》中作「書珊(Shushan)」,希臘文作「Σοσα、蘇錫安」,塞琉古帝國時更名為「Σελεκεια、塞琉西亞」,拉丁文即「Selecia ad Eulaeum、埃蘭的塞琉西亞」,現代則作蘇西或舒什(Shush),是伊朗境內的一座古老城市,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比伊朗人建國還要早五千多年。
列入遺產範圍的蘇薩遺址包括伊朗銅石並用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遺址,位於扎格羅斯山南部,卡倫河支流迪茲富爾河沿岸迪茲富爾西南,距迪茲富爾約20公裡。遺址面積約3.5平方公裡,緩衝區約6.0平方公裡,包括迪茲富爾河東岸的一片考古丘地和河對岸的大流士王宮殿,出土的建築遺蹟包括管理機構、住宅和宮殿等建築物結構。除了是現代考古重要的地點之外,此地也因為什葉派穆斯林與猶太人先知(也譯作申言者,本博主注)但以理而著名。
蘇薩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公元前7000年,該地就有人類聚集居住的跡象,並可能在前4000年建城。發掘出土的彩陶文化定年,可以上溯至公元前5000年。歷史上,蘇薩是埃蘭王國(中譯本聖經中稱「以攔」,本博主注)的都城。它的名字可能源自於當地語言,並以不同的方式書寫(uan, uun)。蘇薩受到阿摩利人的入侵,其後更受到亞述帝國的歷時二十五天的暴力洗劫。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奪取了這座要邑。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將帝國首都遷到蘇薩。岡比西斯的繼任者大流士一世統治時(公元前521-前485年)繼續定都蘇薩,修築城牆,建造王宮,並建立完善的驛道,西通美索不達米亞直達小亞細亞愛琴海沿岸。
這條帝國最大的幹線,稱「御道」。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公元前三千年埃蘭王國以及公元前六到前四世紀波斯帝國的大批遺物。在王宮遺址中出土過一塊記載宮殿建築的古波斯語銘文板。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蘇薩,但他的猝死讓帝國分裂;該地在繼業者戰爭後納入塞琉古帝國治下。後來帕提亞興起,並在前147年佔據蘇薩;帕提亞統治者習慣將泰西封作為夏都,而蘇薩則為冬宮所在,蘇薩便成了帕提亞帝國中與泰西封齊名的兩座京城之一。羅馬皇帝圖拉真在公元116年從帕提亞帝國手中攻下蘇薩,但旋因後方的反叛而被迫撤兵。至公元三世紀後的波斯薩珊王朝時期,蘇薩仍是一座繁華的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