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裡中部的傑內(Djenné),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建築所需的高質量泥漿的供應。圖源:GETTY IMAGES
從非洲南部的巖畫到北部尼羅河沿岸的金字塔,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這片大陸上留下他們的印記。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警告稱,極端氣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其他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挑戰正威脅著非洲寶貴的文化地標。
遺產地是昔日庫施(Kush)王國的中心,包括金字塔、神廟和墓地等,見證王國財富和權力,有2300年歷史,距離尼羅河約550米。圖源:GETTY IMAGES
來自英國、肯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Azania》雜誌上發文稱,需要「有效幹預」來拯救這些遺產。似乎是為了強調這一警告,近期,蘇丹的考古學家們一直在試圖阻止尼羅河的洪水流入位於Bajrawiya的世界遺產「麥羅埃島考古遺址」。這條河流每年都會泛濫,但在該地區工作的人們從未見過洪水蔓延至如此之遠。
《Azania》雜誌整理了一些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的其他非洲遺產。
蘇丹 薩瓦金(Suakin)
薩瓦金歷史悠久,這與它在紅海海岸的戰略地位有關。圖源:GETTY IMAGES
位於蘇丹東北部的預備世界遺產薩瓦金,曾經是紅海一個非常重要的港口。它的故事始於3000年前,當時埃及法老將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變成了貿易和探測的門戶。
薩瓦金後來成了前往麥加的穆斯林朝聖者的集散中心,並在紅海的奴隸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裡也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儘管在20世紀初蘇丹港進一步向北發展後,它失去了作為港口的重要地位。
這張拍攝於1930年的照片顯示了薩瓦金以前的繁榮。圖源:GETTY IMAGE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雖然薩瓦金的大部分地區已經破敗不堪,但仍較好保留了許多房屋和清真寺。
來自英國東盎格利亞大學(UEA)的Joanne Clarke教授目前正在進行研究,以量化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蝕造成的損失的速度。她表示:「我們知道的是紅海的海岸線在未來幾十年會受到影響,如果不介入,就意味著現存的一些遺產將會消失」。
肯亞 拉穆老城(Lamu Old Town)
拉穆老城以其獨特的建築而聞名。圖源:GETTY IMAGES
教科文組織認可世界遺產拉穆老城是東非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斯瓦希裡人定居點。與東非沿岸的其他許多已經被遺棄的城鎮和村莊不同,拉穆已逾700年不間斷的有人居住。它也已經成為研究伊斯蘭和斯瓦希裡文化的重要中心。
拉穆是一個有700年歷史的漁業和貿易城鎮。圖源:GETTY IMAGES
然而,拉穆已經受到海岸線後退的嚴重影響,這意味著它已經失去了曾經由沙灘和植被提供的自然保護。
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海平面的變化有關,但Clarke教授也將其歸咎於老城區北部巨大的拉穆港的建設,她認為這破壞了保護島嶼免受洪水侵襲的紅樹林:「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保護自然遺產也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在破壞自然遺產的同時,也讓文化遺產暴露在外。」
葛摩,沿海遺址
葛摩群島上的幾個城鎮已經在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上。圖源:GETTY IMAGES
葛摩聯盟是東非海岸附近的火山群島國家,有數個保存完好的遺址,其中包括一個麥地那(阿拉伯人聚居的城鎮)和一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宮殿。
昂儒昂島上的穆薩穆杜麥地那是一個14世紀的海上城鎮。圖源:GETTY IMAGES
Clarke表示,這裡是非洲受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大」的地區之一。根據研究,在全球碳排放量中高度的情況下,到2100年,非洲沿海的部分重要地區將被淹沒。到2050年,幾內亞、甘比亞、奈及利亞、多哥、貝寧、剛果共和國、突尼西亞、坦尚尼亞和葛摩都將面臨海岸侵蝕和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
加納 沿海堡壘和城堡
加納海岸的設防哨所在黃金貿易和後來的奴隸貿易中發揮了作用。圖源:GETTY IMAGES
加納南部的海岸布滿了設防的貿易點,這些貿易點建於1482年至1786年間,沿海岸綿延500公裡。
這些城堡和堡壘由來自葡萄牙、西班牙、丹麥、瑞典、荷蘭、德國和英國的貿易商在不同時期建造和佔領。
這類設施先後在黃金貿易和非洲與美洲之間奴隸貿易的興衰中發揮了作用。但這些堡壘位於極易受到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地區。Clarke表示,這種建築的一些例子,如加納東部凱塔(Keta)的世界遺產普林曾斯坦堡(Fort Prinzenstein),正「被侵蝕進海洋」。
對比一下現在拍攝的和50年前拍攝的古堡照片,就可以看到古堡坍塌的樣子。
西非海岸的一些地方很容易受到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圖源:GETTY IMAGES
納米比亞 特韋弗爾泉巖畫
2007年,特韋弗爾泉巖畫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源:GETTY IMAGES
氣候變化會增加相對乾旱地區的溼度,為真菌和微生物在巖石上的繁殖創造條件。這就是在納米比亞庫內內(Kunene)地區的特韋弗爾泉巖畫這樣的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這裡是非洲巖石藝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遺產地「對非洲南部該地區至少2000年間的狩獵採集群體的習俗儀式進行了廣泛和高質量的記錄」。
但這一切可能會消失。
馬裡 傑內古城
傑內非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傑內的2000多處土質古建築構成了馬裡最具標誌性的形象。傑內是一個集鎮,自公元前250年就有人居住,也是跨撒哈拉黃金貿易的重要環節。在15和16世紀,它是伊斯蘭教在整個西非傳播的中心之一。
但氣候變化已經影響了當地居民,例如用於這些建築的高質量泥漿的供應。研究稱,因農作物歉收,當地居民的收入下降,他們不得不依賴更便宜的材料,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小鎮的面貌」。
居民不得不使用更便宜的材料來修復他們的房子,這改變了城鎮的原始面貌。圖源:GETTY IMAGES
Clarke表示:氣候變化有能力成為威脅的倍增因素。它對遺產地的間接影響,可能比直接影響更嚴重。
在應對氣候變化對其文化遺產的影響方面,一些國家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例如,埃及地處低洼地區,未來幾十年面臨嚴重的洪災風險,但它卻有應對其中一些挑戰的良好準備。
一名蹲坐在5000歲「高齡」的精美巖畫邊的男子,巖畫描繪的是索馬利亞地區遠古時代的獵人和動物,目前尚未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源:GETTY IMAGES
在另一些地方,比如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索馬利蘭共和國,那裡有一些古老的洞穴壁畫,但需要更多的幫助來保護它們。
從考古意義上說,一些「最令人難以置信的遺產」仍然在非洲大地上存在著,Clarke教授說。她的研究旨在揭示這些在全世界其他地區鮮為人知的遺址,她擔心這些遺址「終將會消失,但卻無人知曉」。
本文譯自BBC,原題為《6項非洲遺產面臨氣候變化威脅》
作者:Pablo Uchoa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