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2021-01-08 瀟湘晨報

研討會現場。記者 周子豪 攝

昨天下午,主題為「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的研討會在寧波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姜波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方向明等專家與會。

專家一致認為,井頭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建議展開多學科研究

昨天上午,在井頭山遺址發掘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海底科學奠基人之一金翔龍對井頭山出土遺物充滿興趣,仔細觀察、不時拿手機記錄。

「我本身是搞海洋的,不是考古人,今天到這裡有兩件事,一是學習,二是接頭。」研討會上,金翔龍風趣地說,「我研究的是現在的海洋環境,繼而往前探索,而考古人做的是從遠古開始,再往後延伸,在寧波,我們『接頭』了。」

距今約80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海洋文化遺址,當時的先民已會熟練使用工具,船槳、木碗、蓆子等製作工藝相當成熟。對此,金翔龍認為,「意義非常重大」,井頭山的發現不應該只停留在考古學意義上,應該、也很有必要展開多學科綜合研究。

「井頭山經歷的幾次海平面升降,出土遺物中包含大量信息。我們可以把某些物質拿出來做檢測,反推那個時候的海水溫度、環境數據。這些數據對我們今天研究、應對氣候變化也會很有意義。」金翔龍說。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劉曙光對孫國平等井頭山考古人的付出表示極大肯定,他認為「遺址的發現及取得的關注,可以說偶然中有必然」。

「作為沿海小聚落,井頭山遺址發掘出的物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劉曙光表示,他基本認可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對「古寧波灣」的設想,並認為「井頭山的發現為探索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他建議有關人員加快材料整理,注意分類研究,爭取得出更多新的認識。

從世界遺產角度認識井頭山

「我覺得,井頭山遺址有必要從世界遺產角度去認識和解讀。」研討會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執委,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姜波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這是一個突出的考古成果,是海岸線考古的重要發現。」姜波說,世界範圍內,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海岸線變遷均為重要議題,從海洋考古和海洋史角度分析井頭山「鹹水環境的生態經濟性」、海洋魚類、航海技術及其與南島語族的聯繫,可能會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

「古往今來,寧波是舉足輕重的海洋港口城市,現在看來,寧波人利用海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姜波說,「按照世界各地海岸線考古的經驗,此類族群必然走向海洋貿易、族群遷徙,對應寧波的『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井頭山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其中更深刻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傳統。」

姜波認為,井頭山若要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在國際上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鑑。比如,澳大利亞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布吉必姆文化景觀,就和井頭山非常相像,而印度尼西亞、牙買加、埃及及地中海沿岸的類似遺址保護也能為井頭山提供經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柴曉明同樣就遺址保護提出建議。

「很高興,終於有人從考古角度討論海洋文明。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視角很好,井頭山的討論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柴曉明說,在井頭山建遺址公園是合適的,地理上看,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幾乎連成一片,又離現在的城市中心區不遠,「從其價值、知名度和可能吸引的人流量估計,打造考古遺址公園的可行性很高」。

希望「一代一代做下去」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教授趙輝此次是二度來到井頭山遺址,依然感到「震撼」。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餘姚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年,從目前情況看,還有可能發現比這更早之前的。

「通過考古材料的分析,我們有希望復原井頭山人的生產生活、社會行為,也可以說找到了河姆渡人的來源。那麼井頭山人呢,是不是也有更早的來源?」趙輝說,「井頭山遺址提示我們,海洋文明的形成是有過程的。而之後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考古人繼續不斷孜孜以求。」

研討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副所長方向明等專家也做了交流發言。「井頭山遺址從2013年發現,到現在取得初步成果,經歷了很長的艱難過程。遺址信息量很大,但接下來怎麼保護、怎麼利用需要進一步考慮,我們希望能讓它成為展示海洋文化的窗口。」

「對於研究東南沿海史前文明,井頭山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古蹟遺址。希望井頭山能夠像良渚一樣,一代一代做下去。」浙江省文物局鄭建華副局長表示,目前在浙江,已經有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寧波和餘姚也有意願申報打造井頭山遺址公園。「我希望未來井頭山遺址能有更重大的發現,為它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研討會最後,劉曙光總結說:「井頭山遺址年代之久、標本之多、文化面貌之豐富多彩,完全有可能拿到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它為我們研究海洋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

他認為,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從海洋學科展開,也可以從世界文化遺產角度進行,這對於豐富國際社會考古學交流,包括寧波對外宣傳都是很有啟發性的想法。與此同時,綜合研究中爭取要讓人文、地理、自然、古今互相照應,讓一個井頭山能撬動一個更大的研究體系。劉曙光說:「趙輝教授提到史前研究的寧波特色,對後來寧波城市文化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這就是城市基因,井頭山雖是一個8000年前考古成果,卻可以同寧波文化根源、脈絡聯繫起來,而且這種連接是有機的、生動的。」

記者 顧嘉懿 陳曉旻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活動在寧波餘姚舉行
    8月8日,為持續提升井頭山遺址的影響力,深入論證井頭山遺址、河姆渡文化與海洋文明的關係,切實推動河姆渡大遺址保護展示工作,浙江省、市相關部門聯合舉辦「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專題研討活動。  據了解,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於5月22日公之於眾。
  • 專家盛讚井頭山遺址價值非凡
    央廣網寧波8月9日消息 「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興奮地說道。今年5月22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公之於眾。這個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61省道邊上的小地方,由此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 井頭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加工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領隊孫國平拿起一件稜角方正的貝器,它的邊角已經被石頭敲掉,修過、磨過,「我們判斷,它可能是當時人們挖海灘上的軟泥土用的,河姆渡時期有骨耜,井頭山這會兒就是早期的『貝耜』。」此外井頭山發掘中還出土了很多陶器和木器,上面還有一些簡單的花紋,那當時的藝術水平如何呢?
  • 新華社「組團」揭秘寧波井頭山遺址
    也因為有了它的祖輩「井頭山」,河姆渡遺址才從身世不明的「孤兒」變為血統純正的「富三代」。井頭山遺址以附近四明山餘脈中的一個小山頭——海拔72米的井頭山得名,而在井頭山下,還有個井頭村。村民王維堯和他的堂哥王維新是7年前井頭山遺址的「第一報料人」。當時,遺址所在地塊已經被徵作工業用地,但是拿到地的老闆,還沒有動工建廠,因此地面上雜草叢生。
  • 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下面深埋著的,到底是個怎樣的世界?」到餘姚的當天晚上,汪濟英失眠了。兩年後,慈谿一位叫孫國平的少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所讀專業卻不是他的第一志願「世界經濟」,而是被調劑到剛剛成立的考古系,欣喜之餘不免幾分無奈。
  • 餘姚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遺址早約1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三七市鎮三七市村,分布面積7000平方米,年代為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前5800年,比附近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早大約1000年,是寧波市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2019年度對遺址展開了多學科分析與研究工作,從動植物遺存、碳十四測年、C、N穩定同位素、人骨古DNA、古環境地貌等角度,協同解決遺址的文化性質、生業經濟、環境景觀以及可能的文化發展與人群演變等問題。
  •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第1頁: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由來 第2頁: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育爭議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一 引言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 世界瀕危遺產完全檔案
    2003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在2003年7月5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27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阿富汗賈姆尖塔及考古遺存 賈姆尖塔外砌燒制精巧的磚石,頂部飾有藍色釉面的琉璃瓦銘刻,建築工藝高超,裝飾精美,代表了該地區建築和藝術的最高水平。2002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實慘了,非洲的世界遺產
    圖源:GETTY IMAGES 來自英國、肯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Azania》雜誌上發文稱,需要「有效幹預」來拯救這些遺產。似乎是為了強調這一警告,近期,蘇丹的考古學家們一直在試圖阻止尼羅河的洪水流入位於Bajrawiya的世界遺產「麥羅埃島考古遺址」。這條河流每年都會泛濫,但在該地區工作的人們從未見過洪水蔓延至如此之遠。
  • 僑文化保護中的遺產是誰的遺產?
    A    僑文化遺產,誰的遺產?    開平碉樓保護重視產權值得借鑑    專家論壇上,澳門大學教授鄭德華、暨南大學教授張應龍、五邑大學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分別就「廣東僑鄉的研究與保護」、「僑務角度下的僑鄉文化」、「廣東僑鄉文化的保護實踐」等主題進行了講演。交流環節,思想觀點的碰撞不時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 「雪梨歌劇院」只有40多年歷史,竟成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世界遺產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四面環海,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孤立,自然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度假。
  • 大熊貓棲息地的遺產保護意義
    昨日下午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傳來喜訊:正在該市舉行的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一致決定,將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誌著,全球珍稀動物「活化石」和瀕危物種、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中國的特有物種——國寶大熊貓的棲息地,正式成為中國第32處、四川省繼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九寨溝、黃龍之後的第5處世界遺產。
  • 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已上榜23處
    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成為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分布範圍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很多人會好奇,聽說過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那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呢?除了最新加入的四處,中國還有哪些水利工程被列入了榜單?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怎樣的意義呢?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 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已上榜23處
    很多人會好奇,聽說過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那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呢?除了最新加入的四處,中國還有哪些水利工程被列入了榜單?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有怎樣的意義呢?同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以下簡稱「糧農組織」)成立,並於翌年展開了首次世界糧食調查,調查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飢餓和營養不良廣泛肆虐。要解決糧食的問題,自然要發展農業,提高生產。
  • 【動物志】世界遺產與明星動物(一)
    每年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都會審定各國申報的世界遺產項目,通過者即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遺產的logo       世界遺產被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複合遺產和文化景觀。這些遺產的評定各有其標準。
  • 世界雙遺產古城琅勃拉邦,保持原樣還是開發新項目?來聽聽寮國專家...
    (東博社記者/覃蕾)1995年,琅勃拉邦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5年間,在古城的維護與旅遊開發上,琅勃拉邦有諸多可供分享的經驗,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棘手的問題。在近日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寮國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副主任森通·略揚作了有關分享。
  • 世界遺產高野山 迎來紅葉觀賞時節
    楓色漸濃的高野山 日本國家旅遊局 供圖千龍網旅遊頻道11月12日訊(實習記者 梁堃) 和歌山縣高野山,這片作為「紀伊山地的聖地和參拜大道」而被收錄進世界遺產的聖地,如今已是楓葉和銀杏葉等樹木開始逐漸變色的時節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比較與解讀
    從這個角度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中國學術界自生的概念,而是來自非學術路徑的一個外在的規定性概念,所以,它在漢語語境中缺乏天然的學術土壤。      從表面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出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官方中文本,似乎是一個應當在漢語語境中可以直接明確其內涵的名詞。
  • 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聯合國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當地時間2006年7月12日,正式審議通過了我國申報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為世界自然遺產。從此,「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標誌著該區域範圍內的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西嶺雪山、雞冠山—九龍溝和天台山4個風景名勝區同時被列為「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