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士兵打仗吃的啥,肉乾與餅乾最常見,新鮮事物可遇不可求

2021-01-11 天川歷史

在古代的歐洲大陸上,哪一個國家是最有戰鬥力的,很多人都會想到地域龐大的羅馬帝國。在其最強盛的時候,羅馬帝國的士兵也是亞歐大陸上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攻城掠地、擴大疆域就是這支部隊最好的證明。

如此龐大的部隊,麾下士兵的日常生活也是讓後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羅馬貴族和軍官們奢侈的生活場景,尤其是宴會上琳琅滿目的食物讓人目不暇接。可普通的羅馬士兵一般都吃些什麼呢?他們是否也能吃到一些優質的食物呢,今天的文章裡,我們就好好地探討一下。

一、好東西都是搶出來的

首先要說一下,本文提到的"羅馬帝國",僅僅單一指沒分裂前的羅馬帝國,後期的東西羅馬不算在該範疇之內。根據現有查到的資料顯示,當時的羅馬軍隊裡面,士兵的夥食配比要求很簡單,主要是"主食7成,非主食3成"。

這裡面的"主食"主要是指各類可食用穀物,如小麥、大麥、燕麥等等,一般來說會被磨成麵粉製成餅乾或者麵團;至於"非主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系列副食品,如蔬菜、肉類、奶製品、酒類、調味品等等,其豐盛程度根據部隊所駐紮地域的環境和自然資源有關。像內陸地區的士兵,吃的肉類主要是牛羊肉,而海邊的部隊就是魚肉。

一份標準的羅馬軍團食物

在行軍打仗時,普通士兵一天只吃兩頓飯。其中的早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食物的豐儉與否完全取決於軍官的態度;只有晚飯的時候,夥食才能稍微豐富一點。如果是在開戰前一天,那麼晚上還能有充足的副食品供士兵來享用,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士兵的士氣,有利於戰爭的實施與開展。

如果戰鬥期間和行軍途中,士兵肚子餓了怎麼辦?羅馬軍團的軍官早就做好了應對——製作簡易的奶酪來充飢。相比於不易保存的鮮奶,製成可長久存放的奶酪是最好的辦法,加上其重量較輕且攜帶方便,奶酪也是羅馬軍隊後勤儲備最多的食物之一,士兵餓了吃上幾口奶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羅馬士兵的最愛——奶酪

當大軍抵達一處新的地點後,指揮官第一件事就是讓手下人籌集食物和水。對於工作分工,羅馬人也是相當重視:負責收集水的隊伍會立刻前往該地去灌滿大軍所需的生活用水;而負責採集柴火的士兵,會在附近收集一切可以用的木柴,極端情況下還會去拆百姓的房子;還有一些人,他們會在指揮官的要求下,尋找肉類來源。

如果在戰鬥激烈的時候,羅馬士兵就會露出他們的另一面——派人去附近村莊和城鎮"索要"糧食,方式一般是低價購買或者強行去搶;對於副食品的來源,羅馬人也會依樣畫葫蘆。所以說當時的百姓面對這樣一群"熱血男兒",除了活命保平安,幾乎沒有別的什麼法子。

甚至在幾千年後的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和軸心國部隊在遇到軍糧短缺的問題時,也出現過強行掠奪和公然搶劫的違法行為。這一點與古代的軍隊可以說毫無二致,畢竟吃飽肚子才能奮勇殺敵,什麼都不如活命要緊;在戰鬥不算要緊時,沿途的居民還可以為士兵提供肉類、奶酪、橄欖油、酒類等副食,有的時候一些小商販也能藉此機會大賺一筆,伺機兜售一些美味的食物給飢腸轆轆的士兵。

二、簡樸的古羅馬軍糧

在那個食物匱乏的年代,古羅馬軍團也存在過現代軍隊的軍糧配給制度。不過從數量上、品種上、味道上跟現代相比都有很大的區別,將領們希望這些食物保證手下的士兵能夠不餓著肚子進行作戰,但也防止手下人吃完部隊的所有糧食。在那個沒有空運及鐵路的年代,一支軍隊能帶多少糧草基本等於一共有多少糧草。

軍迷們正在模仿羅馬士兵分配食物

一般來說,士兵們會收到一份夠自己食用的成捆小麥,之後戰友們還要一同處理這些小麥,最後決定這些麥粒該如何製成口糧來食用。一般來說,使用麥粒、橄欖油、水、鹽和動物油脂製成的粥最受歡迎(一般偏幹),另外可以長久保存的麵包也是士兵們的最愛。

跟現在菜餚種類豐富、口味多樣的戰地美食不同,當時的羅馬軍隊夥食十分單一且枯燥。對於一些想吃小灶和自製美食的傢伙來說,結局除了被戰友一通胖揍之外,還有可能受到軍法的嚴厲懲處,為此掉腦袋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所以說在當時的羅馬軍隊裡,在特別的刺頭也得乖乖地吃軍隊夥夫統一製作、按時製作的軍隊夥食,一切人都概莫能外。

羅馬士兵的餐具

行軍打仗途中,古羅馬士兵最為常見的就是各種燻肉、肉乾和硬的要死的餅乾,原因很簡單:可以長期存放,堅硬耐嚼,飽腹感極強。最為常見的就是"Coppiette"(下圖),一種用鹽調味的煙燻鹹肉幹。製作方法也是非常簡單:將牛羊等牲畜的小腿肉切下來,用工具或者徒手撕成肉條,之後再加入鹽和香辛料進行燻制而成,跟現在的牛肉乾一模一樣。

另外一種肉類來源是睡鼠羅馬人最愛的睡鼠肉,除了飼養的版本是新鮮的,其餘時候的睡鼠肉也都會製成肉乾來食用。如果是吃新鮮的,那麼將睡鼠去掉內臟後,在肚子裡加上果仁和水果,之後放在爐子上烘烤而成,味道鮮嫩多汁、表皮酥脆,是士兵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

克羅埃西亞的烤睡鼠肉

對於大多數羅馬士兵來說,最為常見的主食非"軍團餅乾"莫屬。這是一種用麵粉、鹽和動物油製作的麵包經二次烘烤而成的餅乾,口感極為堅硬但非常易於保存,其製作工藝因為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一般來說跟現在的餅乾製作工藝異曲同工,只是方法有點簡陋。

一份復刻版的「軍團餅乾」

直接吃這種餅乾,對於年輕士兵還勉強湊合,一些上了年紀的士兵要是直接吃,非把牙齒崩掉了不可。根據一份留下來的資料顯示,吃"軍團餅乾"的正確方式應該先蘸點果醋汁和肉醬,使其變軟後再大快朵頤,即使這樣估計也很少有人會去吃。

一份橄欖油

此外鹽和橄欖油也是羅馬軍隊的重要物資,除了能醃製肉類,關鍵時刻還能當藥品來用,比如羅馬人將鹽、蜂蜜和水混在一起當消炎藥來用,有時候鹽還能去掉粘在腿上的螞蟥……總之,羅馬人把一切能利用的食物全都物盡其用,目的就是在戰鬥途中還能保證士兵的士氣不受影響。

結語

從古羅馬軍糧可以看出,耐保存和可食用是作為軍糧最大的特徵。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世界各國軍糧也都依賴這一原則進行加工和裝備,或許味道上要比新鮮食物要差上許多,但在營養方面還是可以保證的。還是那句話,戰場上活命比什麼都管用,比吃好每一餐飯還要重要。

參考資料

1.《古羅馬軍事史》

2.《軍糧發展史:古代歐洲篇》

3.《古羅馬士兵一天都吃啥》

4.《羅馬帝國史》

相關焦點

  • 即食蒜蓉扇貝中吃出最小種螃蟹?可遇不可求
    原標題:扇貝中吃出最小種螃蟹?可遇不可求豆蟹(上)與細齒溪蟹幼體(下)對比圖以為吃到了石子,吐出來卻發現是只螃蟹,還是被稱作世上最小的螃蟹種類——豆蟹。上月31日,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打開了一袋從網上買來的蒜蓉扇貝。
  • 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是什麼歌 可遇不可求完整歌詞
    最近有一個「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歌詞的歌曲就很多人傳唱,那麼這份愛覆水難收可遇而不再可求是什麼歌呢?下面來看看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介紹吧。  可遇不可求  作詞:周潔穎  作曲:林華勇  演唱:周恬熙  借我憂愁 釀一杯淚酒  在孤獨中 封住我咽喉  聽風起雨落  誰解我煩憂  空對寂寞 促膝而坐  嘆愛盡頭 皆付諸東流  春去秋來 淘不盡哀愁  西風淺入夢
  • 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扇貝中吃出最小種螃蟹?可遇不可求
    豆蟹(上)與細齒溪蟹幼體(下)對比圖以為吃到了石子,吐出來卻發現是只螃蟹,還是被稱作世上最小的螃蟹種類——豆蟹。上月31日,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打開了一袋從網上買來的蒜蓉扇貝。吃到一個扇貝的時候,他的舌頭在扇貝裡碰到了異物。「以為是石子。」
  • 山裡一種「黃毛狗」,珍貴且可遇不可求,您若遇見,請保護
    摘要:山裡一種「黃毛狗」,珍貴且可遇不可求,您若遇見,請保護。明天就是除夕了,在這裡小編祝福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那麼之前跟大家介紹的都是一些農村地區比較常見的珍貴物種,下面打算給夥伴們科普一種比較稀少的,甚至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古代行軍打仗吃什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古代行軍打仗吃什麼?中國自古就流傳著一句『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得考慮的問題,那麼古代當兵的肯定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這種條件,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時他們吃的是什麼真的是電視中說的大軍沒有出發軍糧已經送到前線?下面我們就一一道來。
  • 英國士兵有幸吃過一餐,後來哭了出來
    食物是戰爭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士兵們只有填飽肚子才能有力氣打仗,最強的戰鬥力才能發揮出來,但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能夠有吃的已經很不多了,壓根就沒有挑選的資本。一些有實力有底蘊的國家還好說,沒有實力的有啥就吃啥,甚至兩天才能吃一頓飯,士兵打仗完全都是靠毅力支撐。
  • 昆蟲博物館館長在扇貝中竟吃出「世界最小種類螃蟹」:可遇不可求
    以為是吃到了石子,吐出來卻發現是只螃蟹,還是被稱作世界上最小的螃蟹種類——豆蟹。趙力吃過了上千個扇貝,這還是第一回。據他介紹,自己一個朋友為了找豆蟹,買過幾十斤扇貝也沒有覓得。因為喜歡吃海鮮,趙力特意從網上買了開袋即食的蒜蓉扇貝。晚上7點左右,他打開包裝開始吃。趙力吃出來的豆蟹趙力吃到一個扇貝的時候,據他回憶:舌頭在扇貝裡碰到了異物,「以為是石子。」他不敢再嚼,小心翼翼地把這個異物給弄了出來。
  • 古代沒有午餐肉罐頭,也沒有壓縮餅乾,那行軍打仗都吃些什麼?
    雖然不少軍迷們對軍用罐頭、壓縮餅乾之類的軍供食品有著迷一樣的信仰。眾多短視頻平臺,還專門有許多品嘗各類野外軍用食品的直播。但說實話,跟我們日常現燒現吃的炒菜比起來,午餐肉、紅燒帶魚、四喜丸子之類的罐頭食品,吃起來味道都不算好,即使是什麼紅燒肉罐頭,也比不上家裡面「媽媽的味道」。
  • 古代軍隊吃什麼:幾乎沒有肉 常殺人做肉乾
    唐朝以前軍糧吃小米 1兵1天1鬥漫長的保質期,是軍糧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軍隊所最不重視。保質期長的食品,也非常適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後的情況。古代運輸困難,為避免浪費,國家推出諸多政策。例如隋朝規定,盜邊糧1升以上,斬首,籍沒其家。士兵遺棄米粟者斬首。軍隊需要在可能的戰場和行軍路線設立補給倉庫。可長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經常擔心過期損壞,經常更新。
  • 臺灣的烏魚子進口量很大,本土野生肥美的烏魚子,可遇不可求
    臺灣的烏魚子進口量很大,本土野生肥美的烏魚子,可遇不可求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臺灣的烏魚子。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都有什麼內容吧!烏魚子該怎麼挑,一直是店家與買家之間的話題,既然要買烏魚子而不是買明太子,就是希望買到臺灣正港貨。
  • 生活小知識,這10種名貴蘭花,可遇不可求,你都知道哪些?
    蘭花品種繁多,分布廣泛,是山間常見的植物,幾乎漫山遍野都是。經常會聽聞,有人在山上挖到一株蘭花,價值幾萬,於是興起了上山挖蘭花的熱潮,但是好的蘭花可遇不可求,然而很多人甚至都不認識稀有蘭花,只是盲目跟隨。接下來小編便盤點一下10大稀有蘭草,遇到了千萬不要錯過!
  • 蟲子咬後才能開花,竹子上面生長的美味,農民:可遇不可求
    導讀:蟲子咬後才能開花,竹子上面生長的美味,村民:可遇不可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高風亮節一直以來備受大家的喜愛,我國也是竹子的生產大國,竹子延伸的產品相當豐富。堅韌不拔的竹子也代表著欣欣向榮,竹子也是產出美味市場的載體。隨著吃蟲熱的興起。
  • 古代打仗時,士兵想家了怎麼辦?最後一種讓人羞恥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技術的,現在的士兵們打仗還能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向家中報平安,聊天等,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可別小看了士兵對家人的思念,古人出來當兵打仗為了什麼?一就是保家衛國,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國家;二就是立下戰功,升官發財或者是賺些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告訴家鄉人,此種「黃毛狗」可遇不可求,山裡若有,請保護
    摘要:告訴家鄉人,此種「黃毛狗」可遇不可求,山裡若有,請保護。 還記得在過去的時候,如果是走在深山林裡,我們就時常可以見到一些標語,就是關於保護深林之類的詞語,但很顯然,雖然已經提示了,可還是依然存在砍伐的現象,這是很不應該的,因為地球就一個,家園也只有一個,如果不保護好的話,那麼將來負責任的終究還是我們人類。
  • 蟾蜍的蟾衣比黃金還珍貴,老農卻說:那東西可遇不可求,為何?
    因為雖然這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可從來沒聽說誰家存著蟾蜍的蟾衣,問一些老農民,他們會說這東西可遇不可求,這是為何?據筆者查詢資料了解到蟾衣其實不是見不到,而是在自然條件下見到完成的蟾衣很難,這跟蟾衣的形成條件是有關的。
  • 夢見打仗死人什麼預兆 夢見打仗死人了是什麼意思
    成功較遲,但必可成功發展,不過因其基礎不穩,而容易變化或移動,或多成多敗或有胃腸病之慮,幸而福澤較大,而足以化兇為呈祥。【中吉】〖宜〗:宜早退,宜竊取反革命勝利果實,宜刷卡,宜化妝,宜好心不得好報,宜穿泳裝上班;〖忌〗:忌做鬼臉,忌包皮環切,忌遛狗,忌整理單據,忌辛辣食物,忌食言。
  • 「原創」知己可遇不可求:「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朋友中又可分為純粹為吃喝聚在一起的酒肉朋友(暫且稱作「酒友」)和可以一起飲酒或品茗聊天的朋友(暫且稱作「酌友」)。酌友進而可以成為知己,但這種概率不大。知己難求,知己不常有,或者一輩子也沒有。清人張潮說:「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我沒有知己,卻也不想去「恨」,只無限遺憾、無限嚮往而已。
  • 這10款風味肉乾你吃過幾種?看看有你家鄉的味道嗎?都很好吃
    在日常生活中,肉乾是一種常見的一種肉類的零食,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胺基酸,既保持了肉耐咀嚼的風味,又久存不變質,營養價值高而被受人們的青睞,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幾款肉乾,美味不可錯過哦~1、內蒙古手撕牛肉乾內蒙古正宗手撕牛肉乾,肉質緊實,紋理粗糙,順著牛肉撕扯
  • 這種魚你吃過嗎?背鰭是黃色的,連鬍鬚都是金黃的,可遇不可求
    因為我從小就非常的喜歡吃海鮮,所以母親也練就了一手做魚的好功夫,但是由於身在內陸地區,很多海鮮經過長途運輸之後,味道已經不是很鮮美了,沒辦法吃的海鮮很多都是幹製品。即使這樣,也澆不滅我對海鮮的熱愛。上次去山東煙臺旅遊的時候,專門去了碼頭一趟,就是為了去「蹲守」新鮮的海鮮。
  • 古代打仗時,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也不去推倒梯子?
    讓人困惑的是,古代打仗士兵守城時為什麼寧可抱石頭砸正在爬梯子的敵軍,也不去推倒梯子呢?從城牆上抱石頭往下砸,的確能夠擊倒一部分敵軍,但直接推倒梯子不是更直接的阻斷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