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嘎爾尼使團來中國幹啥

2021-01-08 朝不慵午不倦

2020年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完成談判,不出意外的話,再走幾個月時間的手續和流程,就可以正式落地。這個協定,大白話一點地說,就是:中國與歐盟雙方,大家都打開門做生意;以往出於種種原因,大家有所顧慮,加以保護的一些行業,以後都敞開懷抱,不再互設門檻和障礙了。

例如:我們將在汽車製造、金融、醫療服務等等這些行業解除對歐洲的投資限制,以後寶馬奔馳這些企業,如果覺得划算的話,可以在中國擁有100%持股的公司,而不一定要中歐合營。而歐洲也不會再對中國的光伏等行業隨意徵保護性關稅,會逐漸開放讓中國比較強大的的高鐵、5G等行業進入歐洲。

大家在資本、市場,甚至技術方面互惠互利,把成見放一邊,一起發財過好日子。跟此前籤訂的RCEP一樣,本質上都是促進自由貿易,1+1>2,長遠來說,是大大的好事情。

近代最早高舉自由貿易旗幟的是英國,而現在是中國。英國現在忙著搞脫歐,鬧分家,祖上留下的鍋碗瓢盆怎麼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大英帝國。令人感慨的是,兩百多年前,中英兩國曾經在歷史的關鍵的時刻有過交會,當年中英兩國的立場幾乎與現在截然相反。而那一次交會,實際上成為中華文明由古代走向近現代的轉折點。

1.使團

1792年9月21日,一支英國船隊從樸茨茅斯港出發,船隊將環繞大半個地球,前往亞洲,主要目標是訪問古老而神秘的中國。

英國使團由馬嘎爾尼率領,成員包括外交家、學者、醫生、工匠、樂師、畫家、軍人,人數多達700多人,一兩艘船都裝不下。大船「獅子」號和「印度斯坦」號外,還有排水量較小的「豹狼」號隨行,攜帶補給物品。

馬嘎爾尼是職業外交家,出身土豪,受過良好教育,根紅苗正。此前,他代表英國跟俄國談成過外貿條約,當過印度總督,管理過加勒比海島上的殖民地,滿世界都跑過,經驗十分豐富。出使中國這一年55歲,年紀大了,有點痛風。但事關重大,在物色特使人選時,英國人還是選中了他。

使團自北向南跨過了大西洋,來到巴西,接著繞過非洲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在印尼停留了一陣子,然後才穿越南海來到中國,整個航程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一路辛苦顛簸,雖然帶著醫生,使團裡還是有一些人半路生病,殞命異鄉。

英國人為啥這麼大陣仗,千裡迢迢要來訪問中國?

2.貿易

當然,主要是為了商業上的利益,但並不是全部的原因。

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大約是在明朝末年開始的。因為見到葡萄牙人從大明手裡借到了澳門,以澳門為根據地,在東亞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所以他們也跑到廣州來,表示想分口湯喝。葡萄牙人作為當時主要的中間商,表示不分不分,他們想方設法,阻止中英兩國搭上線。

女王伊莉莎白給中國皇帝寫了封信,葡萄牙人說我路熟我來送,轉手就把信丟南海裡了。大明閉關鎖國,也表示不想和陌生人說話。所以,英國人費了不少周折,才在1635年,借著明王朝破產倒閉之前的混亂,擠上了廣州灣。

那時候,大英帝國在世界的舞臺上一路暴走,他們踩著老西班牙帝國的屍骨,拳打尼德蘭,腳踢法蘭西,殖民地從北美,到非洲,到印度、澳大利亞,遍布地球每一個角落,太陽每時每刻都照耀在他們的國旗上。就在馬嘎爾尼使團出發前幾十年間,他們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風騷地甩開了世界三四條街。

當時英國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貿易國,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說他當上了中國茶葉的全球總代理商,老實說,中國的茶葉當時能夠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位代理商的功勞不小。以1764年這一年為例,英國銷往中國的貨物價值121萬兩白銀,而它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價值為170萬兩,分別佔歐洲對中國進出口總額的63.3%和46.7%,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係研究》)

等等,不是說大清自給自足,英國人啥都賣不進來嗎?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面,英國人從乾隆時期已經悄悄開始往中國賣鴉片了,另一方面,英國人生產的鐘表、八音盒、機械玩具一類小玩藝,在中國的官場很時髦。他們高價地從廣州收購這些產品,用來賄賂上級,或者進貢給皇帝。

是的,皇帝也很喜歡它們。從雍正到乾隆,他們都是這些西洋玩具的深度玩家,只是他們並不知道它們具體產自西洋哪裡。神奇的是,中國的皇帝喜歡玩什麼,歐洲的商人和廠家卻了如指掌,通過市場價格波動等千絲萬縷的隱隱的聯繫,他們往往能夠精確地猜中皇帝的需求,正如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神秘指數,預測結果比專業的民調機構更精準。

到中國來做買賣,雖然獲益豐厚,但是,一方面是在廣州十三行經常受到刁難和歧視,日子過得不太開心,另一方面,很明顯中國市場這麼大,還沒有完全打開嘛。要是能讓三億中國人都穿上英國布做成的衣服,讓中國的達官貴人都買一輛英國產的減震馬車,那GDP就不可以蹭蹭地往上漲了嘛。

英商在十三行過得不開心,大清的官員經常索賂,貨物進出,正常交了關稅仍然不行,還有很多潛規則,方方面面都要掏錢,看下面這張進口貨物要交的小費清單,連炮臺口都要來分一杯羹:

然後貨物的價格又開價得比較任性,反正大清只開放了廣州,只此一家,再貴你也只能來十三行。有一陣子英國人悄悄跑到寧波去買茶,但後來給發現了,又被趕回了廣州。所以當時和廣東海關有關的職位都是肥缺,後來馬嘎爾尼們去到北京,住的豪華公館,就是前兩廣總督用貪汙來的銀子建造的。

錢的問題之外,洋商們也覺得,在這個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蒸蒸日上的時代,外國人來做生意是很正常的雙方有利的事情,大清國能不能對我們友好一點,別老是番鬼番鬼的。

大清國確實對他們不太友好,他們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許多限制,例如只能在指定的季節來,時間過了立即得滾,來了只能住十三行街,禁止外出,禁止接觸非指定的中國人,禁止帶老婆過來(說是番婆衣著暴露有傷風傷,也防止他們攜家帶口地住下不肯走),禁止學中文等等。後來,有個法國人說,歐洲人喝的哪是茶呀,那都我們採購商的血淚。

有個叫洪仁輝的英國人實在受不了了,買通了中國官員,跑到北京去告御狀,乾隆皇帝仔細審查之後,發現他說的確是實情,於是把兩廣總督按翻打了屁股,同時把膽敢告狀的洪仁輝驅逐出境,再把幫忙告狀的中國人砍了頭,接著還下令廣州,以後對來華的番鬼要看管得更嚴一些。

雖然有種種矛盾,英國人還是覺得,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他們認為,問題可能在於廣東官員隻手遮天,如果能夠通過使團,直接和北京建立友好的聯繫,是有機會改善整個貿易條件,最終打開整個中國市場的。馬嘎爾尼使團正是帶著這個巨大而美好的願景,帶著精心準備的禮品,小心肝撲通撲通(生怕自己表現不好被拒絕)地來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3.進貢

使團來到珠江口的萬山群島稍作休整,按平常的慣例,他們應該去廣州,由廣州沿陸路北上。但這一次,乾隆皇帝格外開恩,準許他們從海路直接北上,到天津去登陸。為啥?

原來,一年前,他就接著奏摺,說有個叫英吉利的國家,聽說皇上您老人家過80歲大壽,想來祝壽沒趕上,慚愧得要命,所以特派了一個使團,帶著貴重的貢品,準備趕在您老人家83歲大壽時,給皇帝上進貢祝壽。

乾隆皺了皺眉頭,英吉利?這是哪個國家?翻了翻大清出版的地圖,沒這個國家呀。旁邊有個傳教士說道:那是紅毛番國,在天朝的西北邊。

那時候有挺多傳教士在中國生活,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他們往往穿中國人的衣服,使用中國人的名字,甚至說中國話,言行舉止很大程度上都中國化。那一位殷弘緒就是這樣幹的,所以才能學到製作獎品的法門。他們有挺多在朝廷中當官,主要是從事數學、天文方面的工作。不論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到中國,他們確實對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實際上中國人接觸幾何,就是傳教士利瑪竇帶過來的。

乾隆皇帝這時候年紀大了,已經忘記了被他驅逐出境的洪仁輝。實際上,此時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它與中國是接壤的。乾隆的愛將福康安跟尼泊爾打仗時,發現尼泊爾陣中有穿著英國制服的印度兵,甚至還懷疑過,是不是英國人在給尼泊爾撐腰?

不認識就不認識(後來,乾隆的孫子道光皇帝還是不知道英國在哪),肯定是我天朝威名遠播,才會令四夷賓服,萬國來朝,這都是我統治功績卓著的表現。更何況,仔細打聽之後,這個英吉利番鬼,擅長生產各種機器的小玩藝,說不定還有會走路的機器狗、機器人。老皇帝不由得對他們的貢品充滿了期待,老心肝也撲通跳個不停,就像我們現代人等待著入手一款最新發布的手機一樣。於是他下令,英吉利人來了,恩準他們從海路上京,以免陸路顛簸,把貢品震壞了。

這個安排,正中馬嘎爾尼的心扉,同時急壞了兩廣總督——前者的目標正是為了繞開廣州,而後者深怕番鬼使團在皇上面前捅他們的摟子。

使團離開廣東北上,在浙江稍作停留後,1793年7月,來到了天津。

4.熱情

使團在天津受到了隆重、熱情的歡迎,乾隆指派了三名大臣,負責接待和護送遠方來的貢客。使團的一切吃住開銷,全部由皇帝包了。不嫌囉嗦的話,看一看英國人自己記錄的,抵達天津時,招待他們的官員所送來的物資清單:

二十頭牛、一百二十頭羊、一百二十頭豬、一百百隻雞、一百隻鴨、一百六十袋麵粉、十四箱麵包、一百六十包大米、十箱紅米、十箱白米、十箱小米、十箱茶葉、二十二簍桃脯、二十二簍蜜餞、二十二箱李子和蘋果、二十二簍蔬菜、四十籃黃瓜、一千斤南瓜、四十大包萵苣、四十大包豌豆、一千個西瓜、三千個甜瓜,還有很多瓶酒。此外,還送來十箱蠟燭和三大簍瓷器。之後,無需使節團提出請求,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送來。

進入內河後,大船開不了,換乘坐中國準備的小艇,此後還有一大段陸路,又安排了大批民伕給英國人搬運行禮物品、牽引船隻,後來在他由北京前往熱河時,「除了中國官員攜帶的東西外,光使節團的禮品和行李就僱用了九十輛馬車、四十輛手推車、二百多匹馬,將近三千人來搬運。」(《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這麼巨大而拉轟的一支隊伍,光天化日之下走在北方的街頭,毫無懸念引起了極為強勢的圍觀。不論使團走到哪,都會密密麻麻地圍滿了熱情而純樸的大清子民,把彼此都嚇呆了。一邊是驚訝哇,長得真奇怪,另一邊是在想靠,人真他麼多。

既然皇帝很樂於向新來的朝貢國展示天朝的富饒與威儀,而且還真挺想得到那些新奇的禮物的,下面的官員自然是充分領會領導的意圖,變本加厲地加以執行。使團得到的物資之多出乎英國人的意料,完全是多到吃不完的水平。他們所接觸的主要官員,例如當朝大佬和珅和大人,負責接待的兩位副手王大人和喬大人,也給英國人留下極好的印象:政治老手,精明能幹,風度優雅。

儘管兩種彼此陌生的文化,初次正面碰撞,很自然有種種摩擦和矛盾。總會有一些事情甲方覺得是好意,但乙方感覺並不愉悅,或者是甲方覺得這樣做理所當然,但乙方覺得是侮辱。總體上,中方熱情的招待,讓英國人對期望中的交流與談判抱著十分樂觀的期望

5.祝壽

英國人的確是以祝壽的名義到來的,他們事先做了很多準備,務求獲取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的好感。他們想用最新的工業和科技產品徵服中國的王公貴族,打開一個推廣產品的缺口;同時在日常的言行中,竭力向中國人展示他們文明禮貌的一面,以改變當時流傳的一些惡劣印象。

在浙江時,馬嘎爾尼向使團全體成員下達了一道命令:

使節團能否完成任務取決於是否能贏得中國人民的好感,這歸根結底取決於我們在他們面前的言行表現。由於過去在廣州少數英國人的不良行為,中國人竟把英國人視為歐洲人中的最劣等民族。而這種錯誤印象由地方傳到北京,進而被皇帝所知曉,給英國在華企業造成了種種不便。因此全體使節團成員必須謹言慎行,用實際表現來改變他們的成見,贏得他們的好感。我們必須讓中國人,包括全體官員和其他社會人士,都明確知道英國是一個文明守禮的國家……特使閣下為了完成此次職責,不得不嚴厲監督和懲辦任何不服從命令,破壞英國人名譽和損害使節團任務的罪行;屆時,他也會對所有盡職有功的人給予應有的表揚和獎勵。在不妨礙整體名譽和利益的大前提下,也會儘量考慮到成員的個人意願和利益。

有一次,一名英國士兵私下通過中國士兵弄到了一些燒酒,這件事被上級得知後,英國士兵被軍事審判後,當眾抽打了60鞭,直接把圍觀的中國人都嚇呆了。

使團到北京時,乾隆在熱河,生日會準備在熱河行宮開,於是,在把部分大件、不便運輸的禮品留在圓明園後,使團又換上大清給他們準備的服飾,風塵僕僕地趕往熱河。

至關重要的謁見時刻終於到了,見面的地點是一個巨大的蒙古包,時間是1793年9月14日。他們從下半夜開始候駕,天亮時分,皇帝坐著16人抬的大轎出來接見他們。同時面聖的,還有很多王公大臣和其他亞洲國家的使團。馬嘎爾尼單膝跪地,雙手舉過頭頂,把裝在一個珠寶盒裡的國書呈獻給乾隆。乾隆接過書信,溫和地說道:「貴國君主派遣使臣攜帶書信和寶貴禮物前來,我非常高興。請代我向貴國君主表示同樣的心意,願兩國臣民永遠交好。」

見面的氣氛一團和諧,使團中,有一位叫小斯當東的,是副使斯當東的兒子,當時僅十幾歲。來中國路上,跟翻譯學了不少中文。乾隆得知後,親切地跟他交談,表示讚賞,還賞了他一個隨身攜帶的香包。

英國人對乾隆皇帝的印象極佳,83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風度翩翩,他一出場很自然地就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同時跟他交談,又感到溫和親切,如沐春風——你怎麼也想不到,這個看上去十分睿智溫和的老人,隨便動動手指,就可以誅人九族。

然後生日會,大家一齊向皇帝三跪九叩(英國人是鞠躬),大家一起戲,表演雜技,放煙花(英國人都覺得很酷炫),吃瓜子……乾隆又把小斯當東叫了過去,告訴他的嬪妃,這個孩子很聰明,會說中國話,然後再賞給他一些東西。這種客客氣氣的純禮儀場合當然談不了啥正事。

6.禮物

有一天,馬嘎爾尼受邀去遊覽御花園。到了御花園,乾隆親切地對他說,我呢,今天要去拜佛,你信的不是這個,去了會很無聊,就在這邊玩吧,我讓幾個大臣陪陪你。馬嘎爾尼連聲稱謝。他以為乾隆會讓幾個一般的官員意思來陪一下,沒想到陪他遊園的竟是幾個大佬,包括和珅和福康安在內,這令他受寵若驚。他想趁這機會跟和珅談一談,試探一下。但是福康安很討厭英國人,他感覺有他在,事情沒法談,只得放棄。

遊園之後,乾隆起駕返回北京。大臣們和英國使團也回了北京,他們先行一步,到京迎候駕。那時候皇帝去熱河行宮,是有專用的高速公路的,比起平民百姓走的路來,這種路修得又平整又漂亮。隨行的官員們呢?也有附屬的道可以走,路小一些,但也比較平。

在熱河雖然啥也沒談過,但大家聊得挺愉快的。反正回京以後,還有關鍵的曲目呢。只要皇帝去圓明園看了英國人所送的禮物,他就一定會十分震撼,從而對客人刮目相看。

馬嘎爾尼這麼有自信,那英國人到底備了啥禮物呢?既然是要推廣業務,當然要帶上最好的產品,此時歐洲人對他們的科學很有自信,因此攜帶的主要全是產品。我們挑幾個主要的說。

1.天文地理大表。這應該是一個模擬太陽系各個星球運行規律的儀器,準確地製作出來個行星的模型,連木星的光環和衛星都搞出來,還帶有萬年曆的功能,現在聽起來感覺也挺厲害的。畢竟當時大清對宇宙的認知仍然跟歐文差不多,停留在天圓地方的層面上。

2.減震馬車。設計裡利用彈簧減震,乘坐時很舒適。同時期中國的馬車沒這種工藝,就算是皇帝出行,也能給顛去半條命。英國人覺得肯定不會有人想跟自己的屁股過不去,只要試坐一下,肯定會買買買。

3.新式火炮。為了展示這些火炮,使團還帶上了英國炮兵,見皇帝之前還反覆操練。

4.新式火槍。

5.英國最大的戰列艦模型。

6.新式望遠鏡。牛頓發明的哦。

7.標示出大航海時代所開闢的各個新航路的地球儀。

8.氣壓表。

去熱河期間,一幫英國工匠留下來,花了好多天的時間安裝和調試這些儀器。從樸茨茅斯到北京,萬裡迢迢,竟然很少損壞,也算是快遞物流界的小奇蹟了。馬嘎爾尼帶來了技術人員,準備到時去圓明園給皇帝講解種種關節,但千算萬算,沒想到皇帝根本就不帶他們玩,自己跟和珅和幾個小太監就過去看了。

結果是,老皇帝大失所望。地球儀?望遠鏡?——這些東西天朝以前就有哇,這不還在倉庫裡吃灰呢嘛。氣壓表?——能幹啥呀?這隻配給孩子玩吧!天文地理大表?——這個是八音盒麼?新式火槍?——我還是覺得舊的那杆趁手。減震馬車?——馬夫的位置竟然比皇上的還高,這東西哪能給萬歲爺看!放大鏡聚光後,把一個太監的手燙傷了,大夥因此哄堂大笑,空氣裡充滿了快活的氣氛。皇帝唯一感興趣的,是英國皇室和貴族的畫像。

乾隆心裡覺得,這幫人真是虛張聲勢,簡直像是來騙吃騙喝的。還調試呢,調你妹啊!等了一年的發布會,就讓我看這個?

不過,這種話當然不會對客人說,只是,馬嘎爾尼再也等不到皇帝的召見了。

7.談判

那是一個連電報都還沒有發明的年代,寫封信不知道要多少個月才能寄到,因此外交官出使在外,必須授予他更多靈活的權限。例如,馬嘎爾尼使團,實際上英國政府授予了他相當大的自由。除了訪問中國這個主要目標外,他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順道訪問其他國家,比如日本。而跟中國能談出啥來,也是有很大的變數,如何應對完全交給使團靈活應變。

馬嘎爾尼覺得最好的結果是,能夠讓他長駐下來,以後不管有啥事,都可以直接對話。現在不能長駐下來的話,希望幾件重要的事情能夠達成一些共識,逐漸轉化成條約;最好是能讓他在北京住到明年2月,花幾個月時間慢慢談。更差的結果是,建立起一些友誼,以後慢慢再磨。

左等右等,發現沒啥進展之後。馬嘎爾尼決定給一直表現得十分友善,同時又位高權重的和珅寫信。在這封信裡,他大致談了英國人此行的幾個目標:

1.兩國互派使節。

2.開放更多的貿易城市,如舟山、寧波、天津。

3.讓英國人在北京開一個批發市場。

4.效仿葡萄牙人租借澳門,租一個島給英國人存放貨物。

5.海關稅收透明一些,不要亂收費。

6.外商到廣州做生意,能否平等地對待他們,給他們更多自由。(因為生怕荷蘭人、葡萄牙人會阻撓,這裡不止是幫英國人喊話,而是幫所有外商。)

意思是這麼個意思,話當然不會說得這麼衝。和珅收到信後,應該是遞送給了皇帝,進行了討論。乾隆下了一道長長的諭旨,把英國人的請求一條條駁回去。拒絕的理由總結起來是:這不合天朝體例;現有的已經可以了,不必改變。

乾隆爺這一次是真的不高興了,他讓和珅對使團下了逐客令。於是,和珅客氣地邀請馬嘎爾尼到圓明園來,對他說道:皇上聽說貴國使團來到中國後,不少人生病掛掉了。冬天馬上來就來了,這樣吧,為了你們的健康著想,明天就啟程回去吧。

馬嘎爾尼說,沒事沒事,我北愛爾蘭出生的,那裡比北京還冷,經得住凍的,經得住凍的。要不讓我住到明年二月?

和珅又笑眯眯地說道,我們天朝這裡呢,過年搞的節目,跟上次生日會差不多。上次你見過了,沒啥新奇的,不用專門等到過年後再回。

馬嘎爾尼說可是我還想聊一聊……和珅取出皇帝的諭旨,說道,這是皇上給貴國國王的回信,您收好不送。

回信之外,乾隆也回送了英王和使團很多禮物,按天朝慣例,回送的禮物價值上是超過貢品的。大清為招待使團所花的錢,大約英國人全部花費的2倍,這還沒算上人力方面的付出。生氣歸生氣,面子還是做得很足。

禮品分發下來,同時此前馬嘎爾尼送給和珅等幾位大臣的禮物也被退了回來。送客送成這樣了,馬嘎也就無法再待下去了。使團在倉倉促促之間收拾物品,帶著不快的情緒,略為狼狽地離開了北京。

8.分歧

很多人認為,不肯向皇帝三跪九叩,是馬嘎爾尼出使失敗的原因。從各方面的資料來看,單腳跪還是雙腳跪,叩不叩頭,沒那麼重要。

馬嘎爾尼使團,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清楚大清自命天朝,把別的國家都當番邦,要他們三跪九叩;而他們送來的禮物,也被書寫為「貢品」。但他隱而不發,不想在細節上糾結,以致影響重大目標的實現。

當使團到達北京,即將面見皇帝時,他才拎出事情來,要把它談清楚。他對中方的大臣說,單方面地三跪九叩有損大英的尊嚴,這樣吧,我向皇帝三跪九叩,但同時,你們也派一位同級別的大臣,向英王的肖相三跪九叩。

馬嘎爾尼覺得這樣子大清是划得來的,因為他三跪九叩可是公開的,會寫入官方的報導。而大清官員三跪九叩之禮,可以在不太隆重的場合補行。顯然是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儘量婉轉求全,既不違背大清的規定,又不丟大英的臉。但中方商量之後沒有同意,於是馬嘎爾尼堅持單膝跪地,說他平時見英王也是這樣。這一次乾隆同意了。

乾隆可能有點不快,但其實沒那麼糾結,不像後來的鹹豐皇帝,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畢竟他免叩是相對主動的恩準,而鹹豐則是被打趴下了,被動地接受。大臣和僕人有一陣子緊張,甚至還減少了對使團的物資供應。但是,從謁見當天的情形看,叩不叩拜是沒有起關鍵影響的。當天別的國家的使團都叩拜了,只有英國使團例外,但乾隆並沒有因此冷落他們,也沒有顯示出很在意的樣子。

而歐洲人其實也充分理解叩拜的真實意義,認為它是實際而必要的,並不是簡單的野蠻規矩:皇帝每天會見那麼多陌生的客人,讓客人舉手、叩拜,是變相的安全措施,這樣他們就沒機會暗藏兇器。

他們甚至一眼就看破,那些方方面面要求人們禮敬皇帝的繁文縟節,是維持帝王統治秩序所必需的。把皇帝神化了,人們才會保持敬畏之心和順從。像泰國那個國王,被大夥識穿了只是普通的花花公子,就玩不轉了。

雙方真正的分歧,是在關於貿易的核心利益的理解上,彼此沒有絲毫共識。英國人覺得貿易是雙方有利的事,而乾隆的算盤裡,維持愛新覺羅家的統治,才是最重要的事。他滿意於當前的局面,改變看起來不符合他的利益。

遺憾的是,當時英國人站在正確的一方。如李錄在《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所說:科學技術與全球化的大市場,是人類近現代能以指數級的速度發展的主要原因,跟別的因素(民不民駐什麼的)無關。而科技和市場這兩個要素,英國人當時正好有。

9.聖主

乾隆錯過了至關重要的機會,假設大清當時選擇打開國門,如果日本人在黑船敲門時一樣,選擇逐漸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流。那麼中國或許會早40年的時間開始近代化,同時,也不會像後來一樣屈辱和被動。

但其實乾隆並不糊塗,相反,他是一代聖主。

不論從情商、智商、意志、決斷、體力……方方面面來看,乾隆在歷代皇帝中,都屬於頂尖的配置。而他也擁有巨大的野心,要當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帝王,事事力求辦到完美。「十全武功」是他的得意之作。實際上他覺得自己就是歷史第一帝王,通過經過統治人口的數量、軍功大小、壽命長度、福氣程度、帝王的禪讓、寫詩的數量以及生兒子的數量多方位全面的比較之後,常常滿意地得出結論,我確實就是歷史第一帝王嘛。

乾隆精力爆表,63年皇帝生涯(3年是太上皇),天天起早貪黑,毫不疲倦。他上班的時間實在是太早了,時常一個人不耐煩地坐在寶座上等待大臣們的到來。他就像阿爾戈斯一樣,有一百雙永不閉上的眼睛,時時刻刻牢牢地盯著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馬嘎爾尼使團來的時候,大家不是吃飯看戲,一團和諧嘛。這時候浙江定海,有個叫郭傑觀的鄉村教師,突然就被官府抓走一頓胖揍。原來,皇帝在想,為啥英國使團先到的地方是浙江定海呢?為啥不是福建,不是江蘇,也不是山東?定海那裡是有外通洋鬼子的漢奸吧?於是派人查查查,這位郭老師,因為父輩做過外貿生意,會說幾句哈嘍,因此被懷疑上了。

郭傑觀被嚴刑拷打,但是啥也供不出來。於是拉到北京繼續打,打到刑部都覺得,他確實是無辜的。於是被放了回來,嚴加看管。

馬嘎爾尼使團在中國的行動,當然也受到官方的一些監控。只是,千控萬控,人家就是能在你眼皮底下,把想要的東西全部要走。

10.中國

當純樸的大清男女在圍觀使團的時候,使團也在默默地觀察古老的中國。一開始我們就說,貿易是馬嘎爾尼使團來中國的主要原因,但並不是全部原因。馬嘎爾尼使團另一個隱秘的使命,就是摸一摸中國的底。

當時對歐洲人而言,中國是一個如此神秘的國度。它擁有古老的文明,擁有遼闊的疆域和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它出產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品質優良,廣受歡迎。它可能擁有強大的國力和偉大的文化。

18世紀時,歐洲人對中國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甚至盲目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根本沒到過中國,只是道聽途說。傳說的來源包括《馬可*波羅遊記》,和那些在中國生活的傳教士寄回去的書信。

馬可*波羅的遊記說中國遍地黃金,吹水的成分很大。關鍵是歐洲人信了。傳教士們在信件中,也常說中國人體制合理、法制健全、機構完善、道德美好,反正就是那麼一個文明理性,富饒美麗的國度。有點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出國的人,喜歡把歐美描繪成完美的理想國。恰好那時,歐洲人處於啟蒙時代,正在深度自省中,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對,而中國人哪哪都好。一提到中國就又是嚮往又是自卑。

當我們還在那麼愚蠢地信上帝時,中國人卻只服從於理性。當我們還在使用腐朽的貴族制度時,中國人卻用公平的考試來選拔人才。當我們還在磚頭上刻字時,中國人已經用上了竹簡……類似這樣的。那個伏爾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萊布尼茨說:「我認為必須請中國派遣人員,前來教導我們關於自然神學的目的和實踐。」

馬嘎爾尼當年也曾經是中國的小迷弟,寫過詩表示想遊覽在中國幸福的海濱。在中國三個月的旅行時間,整個使團的人張大了眼睛,一邊觀察一邊測量,一邊做記錄。使團裡有畫家,一路了很多民風民情圖。有植物學家,記錄中國特殊的植物,順便帶走了桑樹和茶葉的種子。英國因為天氣冷種不了茶,所以便在印度種。後來印度的茶園便大規模的發展起來,品牌是英國的,慢慢便搶走了中國茶的銷路。

此外有測繪方面的技術人員,把路過的重要城池,城牆的高度、厚度、寬度,炮位的數量、位置一一記錄下來。還有一些海島的經緯度,海水深度,海岸線的地圖等等。手法相當專業,為日後英軍的到來提供了相當實質性的數據……都不知道乾隆派去的人都監視了些啥。

使團成員威廉 亞歷山大繪畫作品

使團成員回國後,出版了很多作品,像《我看乾隆盛世》、《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在中國海的航行》……馬嘎爾尼也寫了大量日記和公文。他們的觀察和記錄相當仔細,涉及的事物很多,未必準確(有不少道聽途說和誤解),但作為另一個視覺來了解彼時的中國,還是相當有價值的。

試舉幾個點:

1.他們注意到中國只會應用,而不懂科學原理,比如中國人所發明的羅盤。

2.階層很分裂,官員吃好喝好,百姓很窮。使團收到禮物時,把病死的豬丟進海中,立即被中國人撈走。作為盛產茶的國度,百姓卻喝不到茶。使團的僕人,每天高高興興地要走他們泡過的茶葉。

3.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沒有尊嚴。百姓害怕官員怕得要死。而低一級的官員又隨時可以被高一點的官員按翻打屁股。

4.滿漢矛盾很深,一小群韃靼人統治著幾億漢人。

5.棄嬰很多。婦女裹腳。

6.武器裝備很落後,士兵看起來組織和戰鬥力不強。

7.百姓很勤勞,很淳樸,也很能幹。調試儀器時,中國的工匠不用指導,就能把一個包含一千多個零件的儀器拆開,再自己裝上。

馬嘎爾尼的結論是: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只需要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一旦這艘受到攻擊,它就無法修復,那時候各國的冒險家都將來到中國,利用中國人的衰弱來建立威望,謀取利益。

不能不說是相當精準的觀察和預言。使團帶回的信息,刷新了歐洲人的三觀。他們意識到中國可能是一隻又肥又弱的雞,既然是弱雞,那麼跟此前相反,它身上就只有骯髒的缺點而沒有優點。

1840年4月7日,英國下院舉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議題是要不要出兵攻打中國。雙方爭辯了很久,局勢很不明朗。一位議員站起來發言,他是一位中國通,會說漢語。

他說:不使用武力,就不可能從中國政府獲得滿意的結果。不贏得中國人的「尊敬」,我們就會失去印度,然後是全世界。

全場鴉雀無聲,他的發言吸引了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投票的結果是271對262,9票之差,英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

那個議員就是當年被乾隆叫到面前,賞賜香包的孩子,小斯當東。

相關焦點

  • 1125年,金人用清州羊湯招待宋國外交使團
    金太宗完顏晟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宋徽宗趙佶派遣奉議郎、尚書司封員外郎許亢宗率領一個80多人的外交使團出使金國。這次出使金國有兩個政治任務:一是要對完顏晟登基表示熱烈祝賀,二是想繼續加強宋、金兩國的友好外交關係。
  • 中國駐歐盟使團回應少數歐洲議會議員籤署「聯名信」呼籲臺灣參加...
    中新社布魯塞爾5月14日電 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14日回應少數歐洲議會議員籤署「聯名信」呼籲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事,強調中方堅決反對推動臺灣參加世衛大會,希望歐洲議會有關議員認清問題本質,抵制「臺獨」分裂勢力的政治圖謀。
  • 駐華外交使團團長、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希科尼納談2017年中國的三...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譚晶晶 沈御風)駐華外交使團團長、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希科尼納30日在外交部2018年新年招待會上致辭時表示,2017年,中國取得了載入史冊的傲人成就和收穫,其中有三件大事照亮人類未來發展之路。
  • 外國攝影師眼中的水墨中國,太美了!中國的攝影師幹啥去了?
    英國的一位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了中國的美麗,這一張張水墨照片浸染著只有東方的中國才具有的氣質之美,同時也彰顯著東方神奇的智慧。這位攝影師拍的作品如何呢?中國的水墨之美究竟有多美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
  • 來,看看疫情期「出逃」的大熊貓都幹了啥
    原標題:來,看看疫情期「出逃」的大熊貓都幹了啥——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據法新社哥本哈根6月8日報導,在新冠疫情期間,人類不是唯一厭倦隔離的物種。當地時間周一,一隻大熊貓逃出哥本哈根動物園的熊貓區圍欄。這隻6歲的雄性大熊貓「星二」隨後在當時已經閉園的動物園遊覽了一圈。
  • 幹啥啥不行,熬夜第一名
    ​有些動物朋友看起來「平平無奇」「幹啥啥不行」的樣子實際上……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午飯時間快到了環尾狐猴這些「吃貨」們的肚子早已敲起了響鼓個個屁股翹得老高脖子伸得比長頸鹿還長打算瞄準時機第一個奔赴「戰場」
  • 馬雲的啟示: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想啥幹啥,而是想不幹啥就不幹啥
    而引起我很大觸動的他在2011年7月12日發的一條內容: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想幹啥就幹啥,而是想不幹啥就不幹啥!歐巴馬約您下午去白宮喝茶談心,您說:"喲!下午約了幾個朋友去釣魚,木有空"這才是自由!真的感觸頗深。
  • 高曉松上語文課,老師為什麼說,課堂上想幹啥就幹啥
    這首歌與《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開創了中國校園歌曲的先河,是校園歌曲創造的引領者。近些年,他把重心移到了音樂和公益文化事業上。2012年3月, 高曉松開始主持的網絡脫口秀節目。2017年4月,停播了將近3年的《曉說》已在優酷重新開播。上線3個月後,播放總量就超過了3000萬次,兩季結束時,節目總瀏覽量破了5個億。他知識面很廣,對歷史、文化、音樂、電影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
  • 「市長助理」是幹啥的?
    既然已經有了那麼多副市長在輔佐市長,還搞這麼多「助理」幹啥?新鄉「市長助理」的來源,非常耐人尋味。據說,「市長助理」是「因為市(縣級市)、縣、區幹部調整,臨時安排到市政府部門」的。幹部調整,本來很正常的工作,為何卻調整出好幾個享受高規格待遇的「市長助理」來?這是幹部調整呢,還是幹部「升格」?怪不得不少地方政府的領導職數越來越多,原來都是幹部調整惹的禍。
  • 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
    但強攻不行,那咱就來智取,總有辦法搞定這個小東西!樂樂今天就來跟大家一起看看小貓咪到底有多饞!「管它是啥!「尊不尊嚴的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有東西吃讓我幹啥就幹啥可以和樂樂來聊聊喲~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 拳擊貓,貓:喵幹啥啥不行,打鏟屎官第一名
    作者 | 拾 三 · 圖 | 源於網絡不知道鏟屎官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貓咪「幹啥啥不行貓咪:「敢就來,來就s」。來中國的貓咪,幾乎都學會了「中國功夫」。以後外國人來中國就會發現,原來不止中國人會「中國功夫」,就連貓咪也已經學到了其中的精髓
  • 拳擊貓,貓:喵幹啥啥不行,打鏟屎官第一名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貓拾三thirteen 作者 | 拾 三 · 圖 | 源於網絡不知道鏟屎官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貓咪「幹啥啥不行,打鏟屎官第一名」。貓咪:「敢就來,來就s」。當鏟屎官不小心惹怒它時「鏟屎官你敢過來試試,信不信喵一拳揍飛你」。鏟屎官怎樣?看喵不爽是不是。來啊!跟喵打一架呀!
  • 30個沙雕表情包:幹啥啥不行,鬥圖第一名!
    今天又是愉快的周四最近我逐漸發現了一件事我除了學習不行工作不行好像幹啥啥不行而且啥都會一點但是樣樣都不精花裡胡哨的東西倒是挺在行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有時候我不禁在想為啥我渾身上下沒有一個優點難道上帝創造我就是為了湊個數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社會物質決定了精神作為無產階級的一員對於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進行安慰
  • 貓咪一直以為自己是人,主人幹啥它幹啥,鏡頭記錄搞笑全過程!
    貓咪一直以為自己是人,主人幹啥它幹啥
  • 萬聖街的主人公都是幹啥的?大毛最慘,阿布最讓人羨慕
    萬聖節要到了,這個時間節點,來和大家聊一聊《萬聖街》這部動漫。在《萬聖街》中,登場角色們都是些西方傳說中的神仙妖怪,他們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而到中國來生活工作,雖然故事裡為我們展現的是眾人的生活瞬間,但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今天我就來帶大家看看動畫裡主角們的工作都是啥。
  • 龍貓小喳兒,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
    為啥起這個名字,起源於吃啥啥不剩,龍貓糧每次總是只剩下渣兒了,一天到晚都興奮的不行,苜蓿草、果乾、蘋果樹枝等等零食為了吃上一口,看到人就開始扒籠子,偶爾還哼哼唧唧表示不滿。白天比較消停,晚上就開始來來回回的跳。後來特地買了實木龍貓大別墅,這上躥下跳的動靜一到夜深人靜讓人崩潰。鬧騰!
  • 「幹啥啥不行,拉屎第一名」,那些愛拉屎的男人,咋回事?
    「幹啥啥不行,拉屎第一名!」  其實  女生們的吐槽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首先  來看看影響人大便的因素  一般來說  人一天拉3次便便  或一周拉3次都是正常的  但由於不同內外因的影響  不同人的次數也會有所差異
  • 幹啥啥不行,黏人第一名,大金毛撒嬌起來真的無法拒絕啊!
    (我好酸……雖然小奶金可愛的不要不要的,但鏟屎girl還是要好心提醒一下:大金毛這種幹啥啥不行,黏人第一名的大汪..……要知道有些狗,表面看上去溫柔大方,其實背地裡都是小嗲精……如果你從小抱慣了的話,以後就真的撒不開手啦!
  • 楊超越崩潰發言惹人笑,自嘲「幹啥啥不行」,資源卻好到嚇人
    「火箭少女101」的畢業典禮簡直太好笑,不是,太好哭……笨小孩楊超越憑藉一句「幹啥啥不行,跟老闆吵架第一名」成功出圈,並登上熱搜,老實說真的有被這句話笑到。8g上網衝浪的沈騰也笑開了花,一連串的「哈哈哈哈」簡直就是網友心聲的真實寫照。
  • 梅西來了!內馬爾來了!蒂總一臉懵逼:我是誰我在哪?我來幹啥?
    我來這幹啥?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蒂亞戈的西服扣子還扣錯了,而梅西夫婦陶醉於鏡頭下渾然不覺。直到後來梅西才發現這個問題,趕緊幫兒子重新扣好。 除了梅西外,阿爾巴和布斯克茨也來到了烏拉圭,甚至就連巴西球星內馬爾也來了。MSN組合將在蘇神的慶典上完成合體,這也令外界對於內馬爾的回歸又充滿了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