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舌尖上節儉的故事

2020-11-30 澎湃新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描寫了農民耕作的辛苦,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聖念長如此,何憂不太平。」白居易提醒人們即使在豐收之年,也要節儉。尚儉戒奢,樸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先賢們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留下了一個個舌尖上節儉的佳話。

季文子餵馬不用糧食

春秋時期的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貴族家庭,他作為魯國正卿,掌管國政和統兵大權30多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位高權重,他一心安社稷,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史記·魯世家》裡說季文子當政時,全家人都不穿綢緞衣裳,過著儉樸的生活,只求樸素整潔,家裡的馬匹,只餵青草不餵粟米。

孟獻子的兒子仲孫見他如此節儉,很瞧不起他,就勸他說:「你身為國家重臣,代表國家形象,卻如此寒酸、吝嗇,你不怕朝中的文武百官笑話你嗎?這樣做在對外交往時也有損我們國家的形象,影響我們國家的聲譽。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呢?這於己於民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回應道:「我當然也想穿華麗的服裝、騎良馬名駒,可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有的甚至還在挨餓,我不能看著全國百姓衣衫襤褸,粗茶淡飯,而讓自己的妻子兒女衣著講究,終日吃著山珍海味,如果這樣做我心裡會不安的。況且,我只聽說國家的形象和榮譽是通過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舉止表現出來的,沒聽說過炫耀財富、講究排場能給國家增光添彩?」一席話說得仲孫無言以對。

孟獻子聽說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將仲孫幽禁了7天,讓他閉門思過。仲孫得到教育後痛改前非,效仿季文子的簡樸生活。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

皇帝請客徐孝克打包

蘇東坡在《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四》中描寫了朋友聚餐後,還剩下一些飯菜,覺得這樣離桌而去實在可惜,有個朋友便打包帶回家給孩子吃的情景。而在南朝時期真有一位官員在皇帝的宴席上也打包。

南朝末隋朝初的徐孝克曾任國子祭酒、國子監博士,後侍奉東宮講《禮》《傳》。徐孝克為人最孝,侍奉生母陳氏,極盡贍養的義務。

徐孝克經常在宮中陪侍皇帝進膳,每次陪侍宴席,也沒見他吃什麼食物,可是到席散時,在他坐席前的食品卻少了,高宗詢問中書舍人管斌是怎麼回事,管斌因沒有太注意也回答不了。從此管斌便偷偷地留意觀察,看到徐孝克在陪侍皇帝吃飯時,不捨得吃自己席前的食物,趁人不注意就將珍果塞在寬腰帶內。管斌當時不解他的用意,後來查訪,才知是拿回去給母親食用。管斌據實向高宗稟報,高宗很受感動,感嘆良久,於是詔令有關管事人員,以後宴會時,徐孝克席前食物,全讓他拿回去孝敬母親。當時朝野上下都誇讚徐孝克的孝行和皇帝的善解人意。

徐孝克生性清廉,並且喜歡接濟他人,因而不免窮困。他家徒四壁,母親患病,想吃粳米粥,也不能經常辦到。母親亡故之後,他就常吃麥飯,有人送來粳米,他對著粳米悲傷哭泣,以後也不再吃粳米。

王安石請客自己吃餅邊

王安石在宋神宗時官至宰相,可謂位極人臣。他一生為官清廉,不修邊幅,不拘小節,吃粗茶淡飯,穿破衣爛衫。沈括《夢溪筆談》卷九載: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藥需要昂貴的紫團山人參,但是買不到。其時薛師政自河東還朝,正好有這藥,就送給王安石几兩,王安石不接受。有人勸他說:「您的病,非這藥不能治。這病困擾您很久了,這點藥物不值得推辭。」王安石說:「平生沒有紫團參,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順便到他家拜訪,王安石邀請他吃飯。蕭公子一聽當朝宰相要請自己吃飯,真有些受寵若驚,於是他鄭重其事,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過了中午,蕭公子感到飢餓難忍,可是王安石還沒有請他入席,他心裡想:我第一次來,王宰相肯定會準備豐盛的宴席來款待我,飯菜也會做得非常精緻,時間晚點情有可原,於是忍著飢餓,耐著性子等下去。

過了很久,王安石請他入席。蕭公子興高採烈地在餐桌前坐下,可是一看桌面,又傻眼了,竟然菜餚果蔬都沒準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後,又上了一份菜湯。蕭公子很嬌慣,只吃胡餅中間比較薄脆、香甜的部分,而把四邊軟且厚的餅邊都扔在了桌上。王安石看到後,也沒有說什麼,起身把蕭公子吃剩下的餅邊拿過來全吃光了,那個蕭公子見堂堂宰相如此節儉樸素,羞愧難當,起身告辭了。

「於半鴨」與「於青菜」

清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被清廷任命為羅城縣知縣。他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拋妻別子,來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上任。《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當進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于成龍只得寄居於關帝廟中。他遵循「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在羅城為官三年,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方圓百裡人人稱頌于成龍功德無量。當地百姓見于成龍不帶家眷,插蒿棘為門,以土礫為几案,生活極其清苦,便主動給他送來一些鹽米,于成龍一概謝絕,他說:「我一個人無需這些東西,你們拿回去孝敬父母如同我受。」

康熙八年,于成龍被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麻城歧亭「黃州二府衙」工作生活了四年。麻城非羅城可比,沃野千裡,稻米飄香,衣食豐腴,可是于成龍的生活仍然十分儉樸,平時布衣蔬食,與平民百姓別無二致。每天早晨,他買豆腐腦一小碗,作為早餐。他在歧亭住的竟然是四面透風的危房。他的大兒子於廷翼來歧亭探望父親。廷翼心想歧亭乃富庶之地,父親的生活狀況一定不同於羅城、今非昔比了,不料其父仍然非常節儉,囊無長物。廷翼返回老家時,府中只有一隻醃鴨,于成龍就割了一半給廷翼作路途之食。所以民間流傳「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人們送他綽號「於半鴨」。

康熙十七年,于成龍升福建按察使。他乘船前往福建,快要開船時,他讓手下人買了好幾擔蘿蔔。送行的人笑道:「你買這麼多不值錢的蘿蔔乾什麼?」于成龍笑著說:「我一路上的飲食,就全靠這些蘿蔔了。」

康熙十九年,于成龍被擢為直隸巡撫。每天以「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未逾兩年,于成龍又出任兩江總督。他從直隸到江寧赴任,與幼子同行,父子倆租了一輛驢車,每人帶數十文錢,途中自己掏錢住旅店,而不住公家的驛館。于成龍上任之初就明確表示,減免一切用於擺酒設宴和遊玩作樂的陳設與用具,並且明令不許設宴迎接、拜會和祝賀。

于成龍在魚米之鄉江南任職期間,他的兒子們,冬天只穿短衣或木棉袍,沒穿過一件皮襖。江南民眾被于成龍的清廉節儉所感動,送給他一個雅號「於青菜」。

于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床頭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康熙帝破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③6摘編自《天津日報》

文章來源:南陽晚報

原標題:《古人舌尖上節儉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張家港市第一中學營造校園節儉文化 開展「糧心」行動 傳承節儉美德
    □蘇報記者 水木近日,張家港市第一中學開展了「節儉養德,舌尖有道」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攜手多方資源,創新服務理念,強化精細管理,講好校園「糧心」故事。此舉積極營造校園節儉文化,讓節儉信念根植於心,由心化行。
  • 鐵路「小餐桌」看似小範圍實現大節儉
    為了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近日新疆鐵路在全國鐵路系統率先構建統一的職工就餐一點支付與清算系統,在管轄區域內各單位職工食堂推廣「鐵路人」APP訂餐系統,不僅方便職工就餐、提升職工食堂管理水平,還有效杜絕了「舌尖上的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對食物的敬畏,但食物浪費現象屢禁不止。
  • 英媒:中國為治「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當地時間23日,英國媒體報導認為,中國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是「光碟行動」的重要響應。 英國《獨立報》報導截圖 《每日郵報》的報導認為,該草案是對早前中國提出的「光碟行動」的響應,有助於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幫助其國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
  • Flash動畫製作《武漢舌尖大師的故事》動漫故事宣傳片
    Flash動畫製作《武漢舌尖大師的故事》動漫故事宣傳片:黃鶴樓動漫製作《武漢舌尖大師的故事》故事腳本大學二年中途輟學創始人20元擺地攤銷售舊書黃鶴樓動漫製作《武漢舌尖大師的故事》賣掉唯一的房子成功打造500家魯二哥快餐通過三年籌備耗資500多萬
  •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堅守「糧心」節儉本質
    以知為行    共做「勤儉節約」踐行者    地處墨子故裡,為傳承墨子「節用」文化衣缽,近年來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大力倡導墨子「量腹而食」「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的節儉思想,教育學生新時代要把墨子的節儉思想賦予新的使命,努力踐行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彰顯學院墨子文化優勢。
  • 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陝西這個高校點子多
    鼓勵節儉,反對浪費,光碟者有禮品送……陝西鹹陽這所高校在疫情期間守住舌尖上的安全、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點子多。明廚亮灶,師生吃得放心。記者 於忠虎 呂聰 攝1月4日12時許,記者來到鹹陽市文林路的陝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正值午飯時間,三號餐廳食客絡繹不絕。麵點、炒菜、米線、小火鍋等餐飲檔口一字排開,玻璃通透,飯菜加工盡在眼底,一旁的保鮮櫃展示新鮮菜品,吹著騰騰冷氣。
  • 《舌尖2》熱播 股民造句「舌尖上的股市」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其中一集《家常》還講述了一段母女背井離鄉學琴的故事,被網友吐槽其狗血。
  • 仿照《舌尖》解說詞的「舌尖體」文字走紅網絡
    近期,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一種仿照《舌尖》解說詞的「舌尖體」文字也悄然走紅網絡。  《舌尖》解說詞獨特的文字表達方式,令不少觀眾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曬魚乾,到了《舌尖》裡卻是「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
  •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版)第2集:主食的故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舌尖上的中國(英語版)第2集:主食的故事 2014-05-21 09:31 來源:搜狐 作者:
  • 舌尖上的金絲峽——瓠子
    順應節氣而食,直觀的體現了古人順應天意的飲食觀。不同的蔬菜循著時序被端上餐桌,依時而食更不失為一種雅趣。「壺」是葫蘆科植物的總稱,與蔬菜相關,首先驚豔舌尖的就是「葫蘆」和「瓠子」。《詩經》裡「匏有苦葉,濟有深涉」的「匏」指的就是葫蘆。葫蘆和瓠子同屬葫蘆科,但模樣卻大不同:瓠子扁長呈圓筒狀,好似放大了比例的黃瓜;葫蘆呈梨形,如圓滾敦實的大肚羅漢。
  • 俗語:人怕仰頭,狗怕背手,2句古人言,說的頭頭是道
    我們的先輩老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經歷總結出的俗語,雖然有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很多還是蘊涵著我們古人的智慧的光輝。俗語的涉及範圍十分的廣泛,畢竟大千世界,處處都可能充滿著智慧的哲學,所以我們的古人們也總結出了很多方面的俗語。
  • 減少舌尖上的浪費,這家校園推出「自助餐稱重計費」惹來師生怒贊
    最近全國上下都在開展提倡合理節儉,杜絕食物浪費等相關「光碟行動」。但是具體要如何做好光碟行動呢?特別是針對團餐用餐、職工食堂、校園食堂或者平時相對浪費較多的自助餐廳,要怎麼做才更有效呢?為了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提倡節儉之風,最近很多高校食堂都在紛紛使大招。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
    今天的問題是「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大家都知道答案嗎?這裡小編根據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問題,下面就是11月12日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這道題的答案了,來看看吧。11月12日螞蟻莊園問題問題題目: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
  • 土豆都能當主角,巧克力背後故事深,這些片子水準遠高《舌尖三》
    最近紀錄片中的大IP《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大年初四在央視黃金檔播出,這部紀錄片在開播前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第一部作為改變了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的裡程碑式的作品至今被無數觀眾津津樂道,但是第二季就引發了小範圍的爭議,到本季評價直接是斷崖式下滑。
  • 寫作教學:舌尖上的溫暖記憶
    食物是有故事的。此刻,請閉上雙眼,用心感受那最讓你回味的食物,回憶那個關於食物的故事。寫作要求:請以「關於食物的故事」為話題,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請不要以話題作為標題),寫作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食品制假與監管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船老大走進《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家常海鮮做法
    船老大走進《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家常海鮮做法 那是《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船老大呀!」在海上捕撈作業時,他被眼尖的央視記者認出。  前陣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拍的就是漁民林鴻琪捕撈海鮮到烹飪海鮮的過程。  7月22日上午,捕撈船隊繼續在南沙美濟礁拋錨避風。
  • 衢州美術教師繪製6張萌貓動漫,宣傳「節儉風尚」
    學校結合「綠色低碳」的校園文化建設,倡議全校師生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做文明新風尚的踐行者和引領者,制止舌尖上的浪費,爭當勤儉節約標兵。除了倡議書,還有沒有其他師生喜聞樂見的辦法宣傳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學校工會向校內教師借智。美術組教師李海俊老師想到了校園裡深受學生喜愛的博文貓。衢州二中建校歷史悠久,植被豐富的校園吸引了大量動物。
  • 翠鳥捕魚,舌尖上的美食
    舌尖上的美食獵得美食在舌尖,美食在喙上下翻。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我之所以對野菜有這麼大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採過、吃過很多野菜。在10歲之前,我就比同齡的孩子認識多得多的野菜,這一特長讓我自豪。野菜給我的味覺記憶,也都是正面的,蒲公英的清苦,柳蒿芽的濃鬱,老牛錯的刺激……少說有三十種常見野菜,在春夏之交,輪番現於餐桌。有些種類可以在野外直接吃掉,如野蔥野蒜烏米(一種寄生在高粱上的可食用真菌)之類。名單太長,此間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