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在多倫路靠近四川北路有家文藝氣息濃厚的公啡咖啡館,在上海頗為出名。經過90餘年後,如今公啡咖啡館又重返多倫路。日前,公啡咖啡館、書社開張活動在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舉行,許多市民冒著寒流,來此領略老上海的風情,感受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的魅力。
一條多倫路,留下了眾多的紅色印跡和名人故事,是當年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重鎮,左聯在這裡成立,魯迅、柔石、葉聖陶、茅盾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精英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在中國革命史和現代文學史上寫下過不朽的篇章。多倫路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上海百年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滄桑的「活化石」。
公啡咖啡館當年與左聯有著不解之緣而被賦予了特殊色彩。夏衍先生曾經回憶說:「我記得左聯第一次籌備會議,是1929年10月中旬,地點在北四川路有軌電車終點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館二樓,參加者有潘漢年、馮雪峰、陽翰笙、錢杏邨和我等10個人。」又說:「籌備會一般是每周開一次,有時隔兩三天也開過,地點幾乎固定在公啡咖啡館二樓一間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間。」為此,田漢早年以「公啡」為原型創作的話劇《咖啡店一夜》,還原了公啡咖啡館場景……
在公啡咖啡館內,大幅魯迅海報、百年前上海樣貌的老照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百樂門風格的玫瑰牆紙,都透著濃厚的復古氣息。館內的老式腳踏車、電扇、檯燈這些擺件零星點綴,老樓梯通往上海人熟悉的小閣樓,還有老報紙形式的點菜單,給了市民特殊的體驗。
與公啡咖啡館一起開業的公啡書社擺放了許多魯迅書籍、與多倫路紅色文化有關的書籍和文創產品,供市民觀賞選購,咖啡館和書店之間的廊道安裝了3個顯示屏,分別展示魯迅等海派文化名人,並通過5G技術支撐下的裸眼3D識別功能,將多倫路的建築群、街區文化和歷史人文介紹給遊客,當遊客眼睛看向這些屏幕時,顯示屏的內容也會與遊客進行互動,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沉浸式體驗。
公啡咖啡館內還設有小型舞臺劇場,這裡將經常演出上海人喜歡的粵劇、越劇、滑稽、評彈、相聲等,公啡咖啡館主理人劉斌表示,公啡咖啡館不僅僅是一個咖啡館,而是一個多功能的服務聯合體。它的功能是多樣化的,有文化內涵,也有科技元素的加持。遊客在這裡不但能品嘗咖啡,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很多互動式空間、沉浸式的體驗。
【來源:上海虹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