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後,做全職媽媽你後悔了嗎?

2020-12-05 央視網

  一天24小時,有人把時間交給工作,有人把時間交給孩子,有人把時間交給家人,也有人把時間留給自己。成為母親,是一場體力與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央視網特別策劃《成為母親》系列原創深度報導,旨在探討當下女性所面臨的角色轉換以及不同階段的認知和感悟,探尋身份背後,各種人生標籤的可能性。

——題記


  央視網消息:(記者 蔡純琳 闞純裕 孟利錚)今年四月,阿颯在短視頻平臺分享了自己做全職媽媽的經歷和感受,一周內她收穫了10萬多粉絲,很多人在評論中重複著她短視頻中的文字:「孩子誰都拴不住,唯獨拴住了媽媽。」

  阿颯說她也不知道這個視頻為什麼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只記得拍視頻之前自己大哭了一場。

  選擇

  很多人做全職媽媽,並非計劃內的事情。對阿颯來說也是一樣。  

  生孩子之前做主持、開公司、當老闆,用阿颯自己的話說「不能說光鮮亮麗,但每天都朝氣蓬勃」。很快,阿颯和老公在鄭州買了房子、車子,雖然每月還著房貸車貸,但日子過得充實。

  25歲,阿颯迎來了自己的雙胞胎寶寶,老公工資遠遠不如自己,孩子剛滿百天阿颯就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媽媽和婆婆一起幫忙帶兩個孩子,她將家搬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樓下工作,樓上生活,最忙的時候是哺乳期,每隔兩個小時就要上樓餵一次奶。

  那時阿颯覺得挺辛苦的,但有了孩子比原來辛苦一些也正常。「我當時真的以為我們的日子會永遠那樣下去,我們會一直在那個地方工作、生活直到孩子們長大。」

  可孩子兩歲的時候,阿颯一家的生活軌跡完全變了。老公因為工作原因去了北京,這意味著阿颯必須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又考慮到婆婆、媽媽都跟著背井離鄉,阿颯還是面臨了「工作還是孩子」的選擇。

  她關掉經營了7年的公司,回到了縣城自己父母家裡。阿颯說:「這樣婆婆可以跟公公團聚,我自己的媽媽和爸爸也能團聚。孩子也不用做『留守兒童』。」可阿颯的父親對這個「選擇」卻很不滿,曾多次對阿颯說,不工作、長期異地分居不是辦法,還是要找機會到一起。

  爸爸的話阿颯明白,但是如果非要一個人面臨選擇和做出一些犧牲的話,她還是覺得得是自己而不是老公或者公婆、父母。

  時間向前推6年,成為一個全職媽媽,從沒有列入過李二娃對未來的規劃。

  李二娃是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女性——彼時她的事業風生水起,生活中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結婚之前她就給自己和爸媽分別置辦了房產。這樣一個獨立女性本打算休半年產假便工作賺錢:「孩子讓姥姥帶著,再請個家政阿姨,不能跟家帶孩子。」

  但計劃跟不上變化,兒子剛出生便動了手術,照顧術後的新生兒程序更加複雜,「要記很多醫囑。老人和阿姨是肯定不行的。」李二娃的復工計劃一拖再拖,她慢慢發現,「現在帶孩子完全不是給孩子吃飽餵大的事了。」

  兒子出院的那一刻,李二娃的想法徹底改變了:「這麼小個人,遭這麼大罪來到這個世界上,我是他完全依靠的人,一定要用全力好好地讓他長大。」

  李二娃決定把重心轉移到家庭,對於這個決定,她的「隊友」(老公)雖然感到驚訝,但也很配合。

  同樣的選擇,楊淺在29歲即將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時也遇到了。那是2015年11月。擺在楊淺面前的問題是:丈夫因為工作關係一周只能回家一兩次,公公婆婆遠在外地,爸爸要上班,媽媽身體不好,誰來帶孩子?

  「只能我辭職了。」楊淺思慮再三還是下定了決心。丈夫的收入比自己高出不少,養家問題不大,楊淺說:「我們也商量過,他主動提出把大部分工資都交給我管。」

  對於全職後的日子楊淺想像過,但真正成為現實卻有點準備不足。

  消失的自我

  女兒小悠出生了,楊淺的生活完全換了一種樣子。

  她通常早上五六點醒來,有時夜裡十一二點還沒有坐下來喘口氣。孩子九個月前,必須抱著才肯睡,兩臂又酸又麻,卻不敢換姿勢;母乳餵養一年多,乳頭被咬破口子,疼得齜牙咧嘴,也只能忍著;雖然有媽媽幫忙做飯,但家務活也不少,剛把孩子的餐具燙了消毒好,就發現髒衣服又攢了一筐沒洗……直到夜深人靜,小悠沉入夢鄉,楊淺才能擁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捨不得睡覺,哪怕已經很困了,很累了,都要硬撐著做一點自己的事情。」

  因為在家時間少,丈夫在這些日常瑣碎中幾乎隱了身。不知不覺,夫妻間的摩擦也多了起來。假期裡的餐桌上,楊淺餵飽了孩子正抓緊時間吃飯,丈夫剛放下筷子就捧著平板電腦看球賽。進球的歡呼聲傳出,楊淺聽了卻覺得十分刺耳。

  有一回,因為一些已經記不清的小事,楊潔和丈夫大吵了一次,「當時就覺得我為什麼要給這種人生孩子。」

  「孩子八個月之前,看他就沒有順眼過。」但現在回頭看,楊淺只覺得當時的自己「不太正常」。丈夫守在餐桌邊看球賽,其實也是為了等她吃好再收拾碗筷。

  「沒有收入,每一天面對的都是孩子的這些瑣碎事情,有時候會感覺自己挺沒用的……孩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會讓我感到興奮,但也只是興奮而已,沒有成就感。」在以孩子為軸心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楊淺感覺自己失去了人生價值。

  無助感與失落感交替襲來,她懷念起從前那些朝九晚五的日子。

  全職後,李二娃的準備和規劃似乎充分得多。夫妻兩人先總結了各自的問題,「自己短板就不拿出來教育孩子了」,最終確定分工:「隊友」負責孩子生活習慣、規則意識的養成,其他方面由李二娃包攬。

  為此,李二娃看了種類繁多的教育書籍,為了給大兒子找到靠譜的英語輔導班,李二娃旁聽了4位老師的課才選定。她還將從前工作的習慣帶到家裡,根據孩子的特質撰寫詳細的學習、升學計劃,6歲的大兒子已經擁有及至高中的時間表:「各種重點學校的風格,是否掛牌,老師的真實水平,區內高中水平,我們自己陪跑的能力、財力和孩子的學習能力,可預見的事情都要提前準備好。」

  與此同時,李二娃並沒有放棄個人的發展,從每年的網際網路課程到與從前的工作夥伴保持聯絡,再到兼職工作,李二娃說:「做為母親,應該是有自己的人生的,不能完全為了孩子活著。」

  媽媽跟孩子之間各自安好才是李二娃心中的最佳的狀態。

  對於阿颯來說,做全職媽媽之初,因為回到縣城有父母的幫襯,她並沒有過多感受到獨自帶娃的壓力,但她的生活發生了兩點讓她感觸最深的變化,一個是沒有以前豐厚的收入後,她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下降,以前買衣服可能在五百到一千,但那段期間阿颯給自己定了不能超過兩百的限制,另外一個變化是婆婆一家對自己的態度有了一些改變,這一點在她疫情期間跟公婆生活的那段日子集中顯現了。

  2020年春節,阿颯帶著兩個孩子和老公一起,到山東婆婆家拜年,因為疫情,她和孩子被「留」在了老公的老家,與公婆一同生活了將近半年。

  「雖然我結婚五年了,但單獨帶孩子跟公婆生活在一起,這是第一次。也是那一次,我最真切地感受到了『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這句話的涵義。」

  育兒方式、交流方式和態度,包括飲食種種,沒有一項是不重要的,是可以隨意的。

  那些天,阿颯白天拍攝短視頻分享著自己的生活,也是給自己尋找更多的「可能性」,晚上睡在兩個孩子中間,把尿、安撫,阿颯幾乎整晚睡不著。

  「其實我那段時間已經有輕度抑鬱的徵兆了,失眠、暴瘦、掉頭髮……但當時身在其中,我自己並不知道。」

  在這期間,阿颯還與公婆發生了一次爭吵,原因是阿颯早上沒有給兩個孩子梳頭。「可那天我一早上都在忙兩個社群,而且前一天晚上幾乎一夜沒睡。」社群是阿颯為了增加家裡的收入而建的團購群。

  「公婆不理解,也不覺得你是在賺錢,他們認為你只要不是上班,不在弄孩子的事好像都是不務正業。」最讓阿颯難以接受的是,自己和婆婆的爭執引來的不是公公的勸和而是一同對自己指責。

  有感而發,阿颯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了那個分享自己經歷的視頻。發視頻前五分鐘,阿颯給老公打通了視頻電話,給老公讀自己的文案,「念完我就開始止不住的大哭」,老公在視頻另一頭,滿是心疼,跟她說「你來北京吧」。                 

  重返職場

  「原本我來北京的時間可能不會這麼早。」

  阿颯的老公在北京的單位,不僅解決戶口還可以幫忙協調公租房,阿颯和孩子原打算等老公在北京住的地方穩定下來再一家團聚,而今,阿颯一個人到北京陪老公打拼,把兩個孩子暫時留在父母身邊。

  「本不想讓孩子做留守兒童,最終還是做了。」但阿颯也慶幸自己前兩年全職的陪伴,她說她看到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對孩子來說你要給她儲蓄足夠多的愛,這樣你在批評她,或者她們有不理解你的時候,她才有足夠愛去「支付」。

  在決定一個人先來北京之前,阿颯特意觀察了一下兩個孩子,「她們並不會因為我回家或者離開而特別興奮或失落,我覺得她們的安全感應該是足夠的」。

  接受採訪當天阿颯穿著黑色呢子大衣,黃色捲髮,高跟鞋,成為了她自己口中的「office lady」,因為全職期間一直堅持短視頻製作和保持學習,找工作時阿颯接到了10家公司中5家的offor。

  工作三個多月,阿颯說自己現在「還沒有完全適應這種工作的狀態」 。長時間不工作,讓她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感到生疏,最近她苦惱於如何與同事們快速熟悉和更好相處。她和老公也正準備將房子租到阿颯單位附近,為他們將女兒接過來做準備,因為有時候她看著孩子的視頻,就會不自覺地流淚。

  小悠長到一歲半,楊淺也重新上班了。楊淺的媽媽領了在家照看外孫女的任務,丈夫依舊每個月按時把工資上交。

  每一天,楊淺上班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視頻監控軟體看看家裡的老人孩子,孩子不小心摔了,媽媽稍長時間沒出現在畫面裡,都會讓她緊張。有一回,楊淺五天內請了三次事假回家。「真的是太不放心了。那段時間我都在想,我是不是應該放棄這份工作,然後重新當回全職媽媽。」

  直到如願以償找到一份通勤時間不到十分鐘的新工作,並把兩歲半的孩子送到早託機構,生活才逐漸變成了相對理想的狀態。代價是需要上夜班,有時熬了通宵後要先送孩子上學,才能回家休息。但小悠的外婆輕鬆了,自己陪伴女兒成長的時間也多了,楊淺覺得值。

  「這一年多,我沒有缺席過孩子參加的任何一次戶外教學,也認識了她所有的老師、同學。」去年夏天,小悠從早託機構畢業,進了當地一所口碑不錯的公立幼兒園念書。楊淺主動張羅,請了專業團隊給早託機構二十幾個小朋友拍了一個紀念視頻。她希望給小悠留下一個美好回憶,「但其實還是拍給自己的吧,孩子那麼小,她也不懂。」

  李二娃決定等小兒子長到上幼兒園的年齡便恢復工作,於是她抓緊時間享受這段做全職太太的時光:「送孩子到學校之後,隔壁各種早餐吃吃,坐一會、看看小說,然後去最喜歡的菜市場,逛逛買買,和各種大爺大媽閒逗幾句。刷個自行車或者電動車,繞一圈騎回家。」

  近來,全職太太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諸多爭議,李二娃在社交網站上寫了這麼一段話:家附近的花花草草,小區裡的大爺大媽,菜市場的土豆白菜,超市裡的打折活動,通通都是快樂的源泉,必須抓住任何屬於自己的時間。討好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交易。我沒有娛樂但是不耽誤我享受快樂和愉悅。

相關焦點

  • 「連個孩子也管不明白,你還能幹啥」,做全職媽媽,我錯了嗎?
    回歸家庭,有時候是選擇,有時候是無奈,無論如何,我們對於全職太太都不應該抱著偏見與狹隘的歧視。因為,成為全職太太這件事,不僅是母親的自我犧牲,從客觀的角度來講,也關乎著孩子的教育,關乎著個人的成長,所以這也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
  • 哺乳期過後,媽媽是去上班還是做全職媽媽,6年後孩子變化很大
    現代女性已經不是生活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時代了,婦女也能做有價值的工作,甚至比男性頭腦更清晰,敏感,在專業上絲毫不遜色。但是,很多職業女性生育寶寶後會面臨一個大難題:是辭了自己心愛的工作在家帶娃,還是放棄溫馨的親子時間回職場打拼?
  • 孩子:媽媽是保姆!全職媽媽做不到4個捨得,結局都很慘
    繼「我的媽媽是沒用的中年婦女」後,熊孩子再次語出驚人:「我媽媽是保姆」。媛媛說這兩天心情糟糕透了,不僅上星期被一問路的小夥子叫「阿姨」,而且昨天竟然被自己的親閨女鄙視了,丫頭說:爸爸陪我出去玩,媽媽是保姆,媽媽來收拾碗筷。這還不是最戳心的,有次媛媛和老公生氣,媛媛就試探性地問閨女:如果爸爸媽媽分開,你會跟爸爸,還是媽媽?
  • 山區老師面對全職媽媽的捐款說:滾出去,從2個方面談全職主婦
    我認為除了根深蒂固的觀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媽媽是自願且甘之如飴的,因為這是母親的天性。 這一點在動物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
  • 「離婚後你能養活自己嗎?」一年後,男子後悔到流淚
    一直以來,全職媽媽在男人心中,定位就只是帶孩子、做家務和花錢。女人得不到男人應有的尊重,甚至買點東西也要看男人的臉色。這種情形,是很多家庭的縮影。可能男人從來沒有思考過,作為上班族,每個周末、節假日他都可以休息,放假時可以睡到自然醒,晚上回家吃完飯就可以躺著打遊戲。
  • 「職場媽媽」瞧不起「全職媽媽」,老師:孩子一上學,她們都辭職
    小艾生完孩子後,全職媽媽一做就是6年多,期間很多同齡的寶媽都嘲笑她沒有工作,靠老公養,財政不自由,在家肯定沒地位。小艾聽周圍人這樣說,心裡自然免不了難受。但是每次看到孩子這麼小,就會背詩、懂禮貌、性格活潑開朗。小艾都覺得這一切都值得。當初小艾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學什麼都快,老師每次見到小艾都會誇獎她把孩子帶得好。小艾不好意思地說,我平時沒什麼事,就在家教教孩子。
  • 成為母親後,你有24小時但卻沒有標準答案
    成為母親,是一場體力與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央視網特別策劃《成為母親》系列原創深度報導,旨在探討當下女性所面臨的角色轉換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認知和感悟,探尋身份背後,各種人生標籤的可能性。
  • 看國外媽媽在線battle,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
    至少沒有上班擠公交,加班累,所以不理解為什麼要給全職媽媽發工資這件事。 阿菊-美國 贊同,給全職媽媽發工資,這樣自己花錢的時候有底氣,不用次次問老公要,而且也能為自己的以後多做點打算。
  • 羨慕全職媽媽休息多?在職媽媽和全職媽媽,誰更難
    關於全職媽媽與在職媽媽之間的差別與爭議,在媽媽圈子裡一直是個時興的討論話題。全職媽媽羨慕在職媽媽既能夠保留自己的工作,同時還能兼顧家裡,兩不耽誤。而在職媽媽則又希望能獲得像全職媽媽那樣更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自由環境,不用每天聽上司的嘮叨,和同事之間勾心鬥角。
  • 影視劇中的全職媽媽,為何成了「高危職業」
    可到了婚後第六年,當安安已經習慣成為一個全職媽媽,當安安也習慣了依賴丈夫時,卻突然接到了丈夫的離婚要求,並且丈夫對她表現得極度冷漠,愛意蕩然無存。安安沒有工作,沒有生存能力,她不僅失去了愛情,也失去了兒子的撫養權。哪怕讀大學那會兒,她是最優秀的學生,是鋒芒畢露的漫畫家,但六年後,職場對她已經不再友好。  安安的遭遇並不是個例。
  • 把愛全部給你,最終只有傷害,一位被掃地出門的全職媽媽自述
    全職媽媽到底累不累,又是什麼讓你成為全職媽媽?成為全職媽媽後多久才能回到職場,追求自己的理想,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很多全職媽媽總說:孩子長大了,就回到職場。不做全職媽媽,真的想回來時,發現已經融入不了社會,全職到人老珠黃時,留下的卻只有淚水與悔恨。
  • 全職媽媽算獨立女性嗎?親身經歷告訴你,現實不是電視劇
    其中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顧佳,顛覆了人們對全職太太一貫的刻板印象。像她這樣漂亮、溫柔,同時又理性、獨立的全職主婦可是非常少見。於是,大家開始議論:生活中過得精緻,家庭也照顧得好,同時人格也獨立的全職主婦算獨立女性嗎?前幾天,演員童瑤在個人社交平臺乾脆地回了一個字:「算!」,一時引發網友熱議。
  • 別以為全職媽媽輕鬆,說多了都是淚!細數全職媽媽承受的5大委屈
    因為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全職媽媽沒有外人想的那麼光鮮,反而有著太多的委屈和心酸。全職媽媽不用上班,就在家帶帶孩子,沒錢了還有人給,這樣的日子還有委屈嗎?答案是,肯定的!不信,我們來細數一下全職媽媽都有哪些委屈。1、沒有收入既然是全職媽媽了,就意味著不能去上班,也意味著沒有了收入。沒有錢了是可以找老公要,但別看是老公,當你伸手要錢的時候也會被嫌棄。
  • 「全職媽媽在家呆著這麼舒服,還想拿工資?」
    很多人對於全職媽媽有著不同的看法。昨日,一則#應該給全職媽媽發工資嗎#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比如,顏如晶認為媽媽的神聖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一位日本的女嘉賓覺得男人與其把錢花在居酒屋,還不如給辛苦的妻子。
  • 全職媽媽:生活在被偷走的那幾年
    有些人覺得,那是「放棄自己努力,選擇了更輕鬆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覺得「全職媽媽並不輕鬆,而且和社會脫節,以後老公也會慢慢看不到你的價值」。真實的全職媽媽她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等晚上孩子睡了,我找你可以麼?」乍一聽,像是一個曖昧的、奇怪的接頭信號。
  • 全職媽媽又醜又邋遢?呵呵,總有一天你會被打臉的
    提起「全職媽媽」這四個字,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黑黃黯淡的肌膚?臃腫的身材?松垮的衣著?還有一臉謙卑地手心向上,向老公討要生活費的無奈?這應該是很多女人設想過的場景。某天,某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對我說:「以後我懷孕生孩子,打死都不可能做全職媽媽。
  • 李子柒已經紅遍全球,她離婚已久的媽媽看到後後悔當初的抉擇嗎?
    年僅十幾歲的李子柒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任,這時她的媽媽在哪裡?不知道。去成都打工的李子柒由於學歷低,只能做一些服務員的工作。後來了解到去酒吧打碟掙錢多就專門學習了打碟去酒吧駐唱。2012年由於奶奶重病,李子柒只好放棄了高薪的打碟工作,回老家做視頻陪奶奶安度晚年,才有了如今的李子柒。在李子柒的生活中,她很少提及媽媽。
  • 一部電影讓整個韓國社會撕裂,揭露了全職媽媽的生活真相
    本文作者:胡石頭全職媽媽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82年生的金智英擁有一個三口之家,女兒雅英乖巧,老公鄭大賢體貼。全職媽媽的一天要圍繞做飯,洗衣服,做家務,陪伴孩子。偶爾還可以推著車,帶孩子去公園,坐在長椅上喝一杯咖啡。這樣的生活「幸福」嗎?
  • 有一種苦叫全職媽媽:不上班沒錢,上班沒人帶孩子…
    因為芽芽媽知道身邊有太多人喜歡用「職業」評判價值了,比如:你做著一份「高精尖」的工作,那麼這些人就會很自然的阿諛奉承,認為你是「體面人」;反之,如果你薪資較低,做著重複的工作,那麼這群人又會拋出嫌棄與鄙夷的目光,認為你在浪費生命......好吧,我們先不評判這些人的三觀,芽芽媽只是有些事情非常困惑!
  • 「寶貝,謝謝你讓我成為一位60分媽媽」
    分別的這一個多月以來,除了每天視頻通話,腦袋裡也時常浮現出和你的點點滴滴。1你知道嗎?人生有時候很弔詭的地方在於,我們總是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就與那些美好不期而遇。當我還並不打算成為一名母親時,你已經悄悄地降落到了我的肚子裡。那天早上,看著驗孕棒上的兩道紅槓,我的世界頓時天旋地轉。焦慮、緊張、不安、恐慌……紛紛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