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各國如廁那些事兒
◎劉雯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017年分別兩次對廁所建設和管理提出要求。三年來,旅遊廁所建設和管理行動共新改建旅遊廁所6.8萬座,農村的旱廁改造讓家家戶戶有了清潔衛生的室內衛生間,「如廁文明」成為一張「中國新名片」。
一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6-8次進洗手間的衝動,一生中大約要花3年的時間在洗手間裡,可見廁所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地球上轉個彎,換個地方和環境,可能遇見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廁所文化:日本在廁所裡裝進一項項酷炫的技能;挪威在壯美的公路旅遊景點打造富有藝術感和設計感的公廁;新加坡通過精細化的廁所管理提高公共領域的衛生和健康水平;在很多沙漠地區,幹廁(Dry toilets)則作為一種有效的節水型廁所得到大力推廣。看起來平常的小小廁所,背後其實還包含著個人隱私、公共衛生,以及人們對不同文化與宗教背景的適應性問題。
未來的廁所設施可能在建造和管理方式上發生令人驚嘆的變化。比如在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丹麥埃斯比約等城市正在「試用」一種即取即用的廁所(pop-up toilet)。這些廁所白天隱身在大街或者公園旁邊的路上,到了晚上,工作人員來將由水壓控制升降的廁所從地下抬升到地上,路人或是醉漢就可以在這些「冒出來」的金屬小隔間裡「方便」了。這些半隱私的廁所可以幫助解決隨地大小便的問題,但是在安全性、穩定性方面可能還要經受更長時間的檢驗。儘管世界各地的廁所文化各有特色,關於廁所的創意和技術也層出不窮,但是對更衛生、更便捷、更具品質和人性化的設計追求,一直都是世界各地廁所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日本
「超級馬桶」名副其實
幾乎每一個日本火車站和地鐵站以及許多公園都有很多公共廁所,但是遊客一開始進去,可能會有點兒蒙,因為日本大多數公廁都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和暖心的細節。
除了常規的衝水按鈕,一個典型的日本馬桶可能會有這些按鈕:自動開合馬桶蓋的、空氣除臭的、計時提醒的、避免上廁所尷尬聲響而製造噪音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所有這些功能都可以通過遠程控制器操控。除了功能細分的按鈕,很多馬桶還有可調節溫度的衝洗用水和馬桶座。這些設計細節將人體純生理上的排洩提升為令人愉悅而富有科技體驗感的行為,難怪超過70%的日本家庭擁有這種高智能的馬桶,卻只有30%的家庭安裝了洗碗機,「超級馬桶」名副其實。
日本的廁所功能細分得厲害,英國《每日電訊報》說:「當你走進了會唱歌、會跳舞、會噴水的廁所,你就知道自己在日本了。」對於第一次來日本的遊客,要把上廁所的流程完整地體驗一遍,可能要研究好半天,尤其是馬桶上那大小不一、樣式眾多、整齊排列的按鈕絕對讓人眼花繚亂,它們擁有令人眩暈的一系列功能,一旦按錯,原本溫暖舒適的熱水可能變成令人打顫的冷水,「超級馬桶」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超級麻煩」。為此,由十幾家生產廁所配件的企業組成的日本衛生設備產業協會,在2017年發布了8種標準馬桶按鈕圖示,包括打開馬桶蓋、提高馬桶座、大水衝洗等,變複雜為簡單,爭取讓人們用得舒服的同時還用得方便。
公廁裡的配套設施也是秩序井然。一般的公廁都配備廁紙,有些公廁有兒童座椅,有更換衣服時可以站上去的平板(主要是為了避免弄髒襪子)。而日本機場的一間公廁還提供擦拭智慧型手機屏幕細菌的專用紙,這些紙上印有WiFi、密碼和帶語音翻譯功能的APP信息,機場旅客可以免費使用。
日本人的廁所理念是在衛生間保持一切事物潔淨,避免留下髒亂的東西。這種理念深入人心,產生了很多有趣的現象。上完廁所之後,除了自動衝洗和烘乾,日本馬桶一般還有一個可活動的管道,通過噴水來洗滌身體,你可以用遙控器操作它的角度和水量,噴水的管道被小心地包裹在容器中,有些管道還自帶清潔功能。使用完的廁紙必須衝洗出去而不是放入垃圾桶。同時,衛生間的環境和其他空間必須是隔絕的,很多家庭和賓館衛生間裡有專供的小拖鞋,穿上拖鞋,只能在廁所活動,把廁所的拖鞋穿到客廳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沙漠地區
「無水公廁」被引入家庭
在沙漠地區,由於環境極為艱苦,很多時候人們只能「就地取材」,跑到遠處的巖石旁邊或是躲在一片低矮的沙丘下上廁所。一位在撒哈拉沙漠裡徒步7天的遊客說,大部分時候人們只能跑到偏遠的地方挖一個洞口「就地解決」,而如果不幸沒有隨身攜帶廁紙,就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沙土來清潔身體。
但是這裡仍然有建造公共廁所的可能,雖然建一座公廁要面臨更多的資源限制。因為極度缺水,修建廁所除了考慮要滿足人的需求,還要儘可能地適應自然環境;除了要創造一種清潔衛生的環境,還必須考慮如何節水。有時候難題會變成另一種機遇:在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沙漠公廁對節水的探索催生了一批「無水公廁」,這些廁所獨樹一幟,被改造成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循環再生的基礎設施。
在很多沙漠地區,幹廁(Dry toilets)作為一種有效的節水型廁所得到大力推廣。這些廁所的最大特點在於用完之後,並不使用水流衝刷廁所,而是通過一些特別的設計將人產生的液態或固態廢物分類收集、多點傳輸、循環利用,最終以最簡便的設施、最經濟的處理方法,將廢物轉化為澆灌植物或者蔬菜的「養料」。
摩洛哥的一家NGO組織「微生物」曾經來到那些偏遠的沙漠綠洲裡,在散布在綠洲中的中學試點建設幹廁。這些學校在Errachidia省或Zagora省,都位於德拉-塔菲拉勒特地區的小綠洲中。他們在每所學校安裝了8個廁所,秉承最大化地保護當地自然資源的理念,通過微生物循環技術,將每個廁所的液體和固體廢棄物分開收集、儲藏,最後以化學轉化或是管道輸出的方式「按需分配」,送入旁邊的果園、菜地。這種方法不僅節約了廁所用水,還節省了購買肥料的錢,不管是周圍的棕櫚樹、橄欖樹還是蔬菜,都能夠藉助這些自然肥力旺盛地生長。
雖然幹廁又叫堆肥廁所,但是它們之間又有一定的區別。堆肥廁所能適用的地區更廣,不僅能在氣候乾旱的地方使用,還能被運用到氣候溼潤的農村地區。堆肥廁所通常會使用木屑、樹葉或其他覆蓋物作為消解身體廢物的材料。幹廁則在氣候乾旱的地方更常見,使用最多的消解替代物是石灰或灰燼。這裡也不會配備廁紙,而是通常將排洩物焚燒或填埋,相比於堆肥廁所,幹廁在乾燥、鹼性較強的地方也更容易消滅病原體。
無論採取哪種建造方式,都要講究使用的材質。比如,負責儲蓄液體廢物的靜置池需要使用防水材質,避免液體滲漏出來汙染當地土壤。這種新型的廁所也逐漸被引入家庭中使用。在摩洛哥,如果僅僅在自己家中安裝一個這樣的廁所,需要花費200多歐元,和那些動輒要價3萬多歐元的公共廁所項目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也更具有吸引力。「無水公廁」建設的費用往往還包含了提升當地居民節水意識的宣傳費等等。
挪威:世界最好公廁
可從高空欣賞峽灣美景
按照場所來分,挪威的公共廁所遍布餐館、商場、博物館等公共區域,但是所在位置不同,廁所的使用規則也大不一樣。
不同的廁所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免費公廁並不多,一般只在景點提供。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爾根只有一座位於魚市場旁邊的免費公廁。在利勒哈默爾等地的大型商場和一般的交通站點,使用廁所則需要單獨付費。有些火車站或地鐵站的廁所只接受信用卡收費,費用在40挪威克朗左右,咖啡店或者餐飲店的廁所可以免費提供給顧客。為了避免未消費的人群隨意使用,一般會設置電子鎖,必須詢問服務員才能得到電子鎖密碼。
相比之下,那些景點的公廁要受歡迎多了,不僅可以免費使用,而且大多富有設計感,無論是位置、材質還是外觀都很經典。在國家推薦旅遊路線之一艾於蘭路上的斯泰格斯坦觀景臺廁所被提名為世界最好的公共廁所。斯泰格斯坦觀景臺從公路旁伸出去懸在空中,遊客上廁所時也可以在高處欣賞到艾於蘭峽灣的美景。Skjervsfossen瀑布服務區的廁所則建在河流旁邊,如廁時還能聽到旁邊大河的水流聲。挪威卑爾根的建築工作室Fortunen受挪威公路管理局和「挪威國家旅遊線路」項目的邀請設計了這個廁所。他們採取當地的巖石作為廁所外觀的材料,臨河的一面有兩個高高窄窄的玻璃面板,從內部可以欣賞到建築前方的河流、森林以及山間的瀑布,外部則倒映著綠色的景觀,洗手間內部用的是松木膠合板,烘託出溫暖的空間氛圍,色調與河對岸的樹林景觀相互呼應。整個廁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挪威的景點公廁大多採用木頭、巖石等自然材質,融合玻璃等材料,為遊客爭取最佳的觀景體驗的同時,儘量將廁所設計和景觀融為一體,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挪威景點公廁的建設和旅遊路線開發互為支撐。1994年,挪威開發了「國家旅遊線路」項目,試圖將公路建設和旅遊發展結合起來。4年後,景點開發和管理的權力全部移交到挪威公共道路局,公共道路局下面的公路部門負責把大馬路沿線的景觀開發成旅遊路線,景點廁所的設計、建設、管理和維護作為旅遊路線的一部分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資金來源於國家交通計劃和中央政府交通部的年度預算。這個項目的推動給挪威創造了一種關於廁所的世界性審美,以廁所為代表的美好便利的公共設施也促成了挪威公路旅遊的火爆。
隨著遊客激增,景點公廁管理和維護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挪威國家公共電視臺NRK報導,公廁的數量遠遠達不到遊客的需求,使得很多景點的衛生設施被垃圾淹沒,這也迫使官方管理機構在景點建築的旁邊安裝一些醜醜的「短平快」廁所。
為此,挪威國家交通部曾試圖徵收旅遊稅來解決一部分廁所維護成本。Per Ritzler是公路部的媒體公關,他說:「沒有預料到景點人流量會這麼大,艾於蘭之路每年要接待超百萬的遊客。但也許可以徵收旅遊稅來支付一些遊客服務,比如衛生間、垃圾收集和建設停車場。」這種提案幾乎立刻遭到了各路人群的反對,聲音最大的是為旅遊業相關產業利益集團代言的國家僱工聯合會(NHO)。畢竟,在挪威相對高成本的消費背景下,要在和其他國家旅遊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只能想方設法降低遊客旅遊的成本。最終,國會拒絕了這個提案。如何有效管理景點公廁,已經成為挪威下一個需要攻堅的問題。
新加坡
公廁清潔工需持證上崗
新加坡的公廁被認為是具備「世界水準」的。這個資源友好型的示範國家,對公廁環境的把控是從整個公共健康的視角來衡量的。政府和公共衛生組織之間建立了積極友好的合作關係,在公廁的管理中做好了切實有效的頂層設計。
國家環境部曾發布《環境衛生行為準則》,新加坡衛生間協會也出臺了修改完善過的《公共廁所設計和維護指導手冊(2013)》,對公廁的設計、布局、通風、維護和使用提出了詳細的指導性意見。由於在公廁清潔方面,可以僱用個人,也可以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僱用第三方公司,指導手冊雙管齊下,對這兩種方式都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如果是個人清潔,所有的洗手間清潔人員都需要接受前期訓練,還要持證上崗。一個公廁清潔工需要取得環境衛生方面的證書,這一般要去相關培訓機構進行入學測試,讀滿20個課時後參加考試,通過考試才能獲得由國家人力資源局統一制發的證書。如果是第三方公司,公司必須提供最佳方案和逐步實施的操作指導手冊,僱主對公司清潔的評估應該基於清潔效果而不是投入的人力。
手冊還給出了一些引導公廁使用者自我規範的意見。比如,廁所的燈光應該使用溫暖的色調,材料最好塗上明麗的顏色,為上廁所的人們提供溫暖乾淨、令人愉悅的氛圍,引導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更加愛護公廁裡的衛生設施。
除了詳細的文件規定,衛生間協會和國家環境部發起了「快樂廁所」項目,主要從設計、清潔、維護、效率、滿意度5個方面對公廁進行星級評定,激勵擁有或管理公廁的人為公眾提供更好的衛生服務。對於達到評選最低標準的給三星,最高可以給到六星。這個評選結果每年更新一次,確保公廁質量。
星級越高,廁所不僅媒體知名度越大,擁有廁所的組織也能為員工爭取更多福利,比如從政府免費獲得特定的技能培訓。世界廁所組織的創始人傑克·西姆認為,「廁所是一個被低估的領域,廁所擁有者要知道它們其實會給投資帶來豐厚的回報……畢竟員工永遠傾向於選擇更加乾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