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我記得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過:要評判一個城市到底乾淨不乾淨,文明與否,去看看這座城市的公共廁所就明白了。
如果說城市的建築、街道、廣場、公園等設施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那麼,城市的公共廁所無疑是城市的內部形象,是體現一座城市在骨子裡是否文明的標誌。
從廁所衍生出來的廁所文化,恐怕說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說完。
先說說廁所的別稱有多少。
我國古代民間把廁所叫做「茅房」,是因為它是修建在室外,相當簡陋,用木架做支撐,用茅草搭建屋頂,所以這樣稱之。而那些王孫貴族則把廁所稱作「茅樓」,在有身份地位之人的眼裡,修建的廁所相當講究,內部裝飾雕梁畫棟,跟其他房子沒有多少區別,所以就叫做茅樓。
到了近現代,廁所從旱廁變成了可以衝洗的水廁,人們大小便結束後,出於衛生習慣,可以洗手,所以,廁所擁有了「洗手間」的雅稱。
一些廁所寬敞明亮,乾淨衛生,環境優雅,人們上完廁所還可以在裡邊休息片刻,甚至還可以化妝,整理儀容,所以,現代廁所也有「衛生間」,「盥洗室」或「化妝室」的別稱。
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廁所修建得相當豪華,據說在排便時,廁所的喇叭可以自動播放輕音樂,促使人們心情舒暢,有助於排洩。
我是70年代末人,老家在陝西農村,大約在20年前,村裡的老人習慣把廁所稱作「後院」,是因為廁所修建在後院裡,人們上廁所時,都要先出門後,從前院繞到後院來完成。
大家都知道,紙張是東漢時期由蔡倫發明創造的,紙張發明出來後,才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實際上,紙張剛發明出來那陣,無論是從工藝和質量來看,都比較差,但價格相當昂貴,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直到唐代以後,紙張才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當然也用在了人們大便完擦屁股這件事情上。
在沒有紙張之前,人們擦屁股可謂是五花八門。往往就地取材,從石塊,土疙瘩,竹片,木片,樹葉,棉布,一直到紙張,經歷了漫長過程。
實際上,我在童年時,我們農村這些小屁孩在野外拉完屎,就隨手撿起一塊石頭或土疙瘩,或者捋一把樹葉來擦屁股,現在想起來,讓人忍俊不禁。
廁所文化從古到今,可以說是非常地豐富多彩,尤其在公共廁所,總是能見到一些相當有歪才的人留下的傑作。要麼是人體簡畫,造型誇張奇特,不禁讓人捧腹大笑。要麼是一些豔詩或對聯,作者把自己的歪才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印象最深的,是10多年前在某個公園的公共廁所裡見到的兩幅對聯,覺得挺有意思。
一組對聯這樣寫道:靜坐覓詩句,放鬆聽清泉。
另一組這樣寫道: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
看完哈哈大笑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華,連上廁所這樣的俗事也能被他寫得如此清新脫俗,真是人才。
隨著這些年對文明用廁的宣傳,已經很少看到類似的情況了,足以說明,經過10多年的教育,人們的素質確實提高了。
但公共廁所裡卻出現了另外的糟粕,一些廁所格擋的木板上貼滿了亂七八糟的信息,主要有,無抵押貸款,售賣迷幻藥,治療性病,重金求子,賣春招嫖,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足以影響一座城市的形象,加大整治力度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