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廁所日 | 看看古代廁所中的另類文明史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令羽君 博物館丨看展覽

溫馨提示: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推送

請不要在吃飯時間閱讀

昨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世界廁所日」

(嚴肅點!這可是一個國際性有味道的節日!)

這一節日由世界廁所組織於2001年提出

聯合國大會2013年通過決議並正式設立

意在提高普通民眾對廁所問題的認識

鼓勵人們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衛生危機

一直以來,廁所都被視為

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存在

人們羞於提及它,卻又離不開它

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吃喝拉撒睡中

廁所就佔了兩件

據統計,人的一生中

大約有3年的時間在廁所度過

這個被人們選擇性無視的存在

是人類發展史上最能體現文明的地方

(相關閱讀:)

在我國歷史進程中

廁所也翻新出了不少的花樣

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一起

品味古代廁所中的另類文明史

簡單直接的坑式廁所

遠古時代,無論男女老少,想要上廁所,都是就地解決,與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當糞便堆積到無法正常生活時,人類就會選擇遷徙。

直到有了糞坑的出現,人類才不必為了躲避自己的排洩物東奔西走,從而最終定居下來開展農耕生活。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儘管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但已經預示著人們開始集中地點排便,邁出了廁所文明的第一步。

西安半坡村遺址復原圖

到了周朝,人們已經學會將木板子搭在大坑上以支撐雙腳,在坑的中間設有漏井,糞便可直接落入池內。

周朝漏井示意圖

當然,即使是這種進階版的坑廁,條件也還是簡陋的,因為它總有被排洩物填滿的一天,然後就需要不斷易地挖新坑。

《儀禮·既夕禮》中記載有「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

於是,為了避免麻煩,人們將糞坑挖得更深更大,以便使用更長時間。但是坑挖得太深,上廁所就成了一件極有風險的事情。《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姬孺「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春秋時期的糞坑有著讓人驚嘆的深度,不慎跌入只能是兇多吉少。作為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之人,晉景公也算是真·遺臭萬年了。

節能環保型廁所

古代的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人的排洩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是大力發展起可持續經濟,打造出一種「豬廁合一」的廁所形態,稱其為「圂」(hùn,也作「溷」)。

先秦時期,「圂」專指圈養豬的場所,到了戰國末期,「圂」才有了豬圈與廁所兩重含義。

將廁所建在豬圈上頭,設有專門的道路和門通向廁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廁所」。而下層豬圈圍牆上有一些小洞,叫做「竇洞」,為糞夫清理糞便所用。

西漢 紅陶廁豬圈 河南博物院藏

當人在上面酣暢淋漓的時候,豬可以在下面大快朵頤。並且,人的排洩物直接落入豬圈,與豬的糞便和飼料殘渣混在一起發酵,稱為「漚肥」,是農作物極好的肥料。

圂廁不僅節約了空間,更把排汙業與農牧業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積極貫徹了綠色循環可再生的發展理念。

漢 綠釉豬圈 故宮博物院藏

考古出土的大量「陶豬廁」冥器表明,與豬共廁在漢代十分流行。但是,這種「混合型廁所」在魏晉以後就逐漸絕了跡。不過很多人家依舊把牲畜欄圈等設在廁所旁邊。

漢 陶廁圈 宿遷博物館藏

此外,經考古發掘,漢代還有一種自帶化糞池的廁圈。其正面圓形的帶口池子乍一看就像是現在的坐便器,而事實上,這種池子是用以儲存糞便的。可見,那時的人們就十分有環保意識了。

移動可攜式廁所

懶惰推動著人類的進步。為了方便如廁,古人不再局限於使用固定廁所,而是發明了一種可攜式廁所,叫作「虎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壺,是常見的男用溺器。

虎子起源於戰國,風行於漢及兩晉,可能也是為了滿足魏晉名士的風流與瀟灑。

戰國末期 錯金銀鳥紋虎子 故宮博物院藏

西晉 越窯青瓷虎子 浙江省博物館藏

到了唐朝,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叫李虎,而古人講究避尊者諱,不能將皇帝爺爺的名字用在如廁器具上,「虎子」就改名為了「馬子」。

漸漸地,古人對於馬子的要求也變得更高,不光要能用來裝尿,還要能裝糞便,於是馬子的形制加大了,變成了桶形,「馬桶」因而誕生。

《夢粱錄》中記述:「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有馬桶。」可見,至遲到宋代,民間社會已流行木製的「馬桶」之物。

馬桶佔地小、味道輕、方便清理,其功用超過了溺器,因此在民間很受歡迎。一直到民國,這種移動馬桶都是千家萬戶的必備用品。

木馬桶

不過,古人講究環保,馬桶裝滿了,是不可以隨意傾倒的,必須由專門的人來處理。這種專門經營「糞業」的職業清潔工,在唐宋時叫作「傾腳頭」。他們挨家挨戶收集糞便,將其運送到城市周邊的農村販賣,獲利頗豐。

當時,糞便收集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還有人還為了爭奪收糞市場而進行訴訟。

收集糞溺肥田,既解決了城市糞便的處理問題和環境問題,又使糞便還鄉,有效地利用了糞肥資源,可以說是十分先進的做法了。

貴族VIP級廁所

在古代,貴族們對於如廁這件事則更加講究,往往依照自己的需求打造VIP級別的專享廁所。

當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抽水馬桶時,廁所真正進入了現代意義上的變革。而在古中國,抽水馬桶的雛形卻出現得更早。

河南永城芒碭山西漢梁孝王王后墓地宮內出土的石質坐便器,將古代貴族釋放自我的情懷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石質坐便器位於墓室角落,右側和後背靠牆,便坑為長方形,便坐是由兩塊石質坐墊組成,分別立在便坑兩側。在便坐對應的下方,是兩個鞋型的腳踏。坐便器同時還設有背靠和扶手結構,力求完美地體現其實用性。

西漢梁孝王王后墓中的石質坐便器

坐便器靠背部位,連有蓄水池和水管,雖不知其具體的便後衝水過程,但它作為衝水馬桶的鼻祖,在中國的廁所文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魏晉時期,貴族們的廁所更是奢華到了浮誇的地步。

據《世說新語》記載,富豪石崇家的廁所內紗帳環繞,十多位打扮靚麗的侍女列隊伺候,還悉心幫如廁之人更衣。這樣的服務,就是現代的高級廁所也未必比得上。

而在硬裝修之餘,當時貴族的廁所裡還出現了很多配套的「軟包設施」。人們在廁所內擺香爐焚香燻,用一種名叫「澡豆」的顆粒狀物質洗手,甚至還備有用來堵住鼻孔臭氣的棗子。

清·華喦《金谷園圖》中的石崇

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的「潔癖狂」倪瓚則是為自己打造了專屬的「香廁」。《雲林遺事》記載,他用香木建了個高樓,高樓下面有個敞口的木格子,蓋著厚厚的鵝毛。

排洩物掉到木格子裡,又輕又軟的鵝毛會馬上飛起,將排洩物覆蓋住。並且,僕人在下面守候,隨時更換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鵝毛,以保證廁所環境整潔,氣味芬芳。

元·張雨題《倪瓚像卷》中的倪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清朝,皇宮貴族們更加鍾愛坐著如廁。清代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叫作「官房」,用法十分講究,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

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木質便盆一般都裝有錫質內裡,防止滲漏,在盆底還會鋪一層幹松香木細末,用以保持芳香。

清代木質官房

錫質官房則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同樣包有軟襯,確保如廁時始終享受舒適的觸感。

清代錫質官房

官房除了不能衝水之外,與現在一般的馬桶相比,也沒有太大差別。

設施齊全的公廁

除了各具特色的私人廁所外,我國古代也十分重視公共廁所的建設。

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公廁,並設有專人管理。《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所謂「匽」,就是指建於道路旁邊的公廁。

當時的公廁還有具體的建築標準。《墨子·旗幟》中稱:「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廁所設有2.7米高的圍牆,充分考慮到了如廁時的隱私保護。

而從考古出土物來推斷,至遲在漢代,廁所已分男女。陝西漢中市漢臺區一墓中曾出土了一件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明器「綠釉陶廁」,這座陶廁有房頂,從山牆一側開有兩個門。廁所蝒有牆分隔,門外亦有一道短牆,將左右隔開,區分出男廁與女廁。

漢代 綠釉陶廁 漢中博物館藏

到了宋代,更是出現了設施服務完全不輸現代星級衛生間的豪華公廁。

南宋時,前來中國學習的日本僧人曾經手繪一本圖冊,叫作《五山十剎圖》,其中有一幅圖描繪的內容是鎮江金山寺東司。「東司」這名字聽起來仿佛是個神秘的權力機構,實際上指的就是廁所。

金山寺東司平面圖

由金山寺東司的平面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公廁已經相當完備。上方是一排帶隔間的大便槽,隔間外設有香爐;右下角為小便槽,旁邊有淨手用的灰、土、澡豆和水槽等。

東司的中間設有掛手巾等物的「淨竿」,下有烘乾手巾的烤爐,左側有燒湯水的火頭寮。不僅解決了人們方便時衣物、飾品的放置問題,還能夠提供衣物烘烤服務,並在冬天時為廁所供暖,可以說是考慮得相當周全了。

東司中的「淨竿」和烤爐

在清代,公廁管理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收費廁所。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收費公廁就出現在清嘉慶年間。

據《燕京雜記》記載,當時「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入者必酬一錢」,交錢才能入內,並可拿到兩片手紙。

因為有利可圖,社會上出現了私人開公廁的現象。為了攬生意,廁主往往在廁外張貼大幅吸引人的布畫,豎廣告牌,上書「潔淨毛(茅)房」字樣。廁所裡還會擺上小說等書籍,供如廁者閱讀,爭取「回頭客」。

直到今天,清潔衛生的公共廁所仍是人們日常生活之必須,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吃飯喝水有多重要

上廁所就有多重要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裡

人們想辦法將糞便變廢為寶

努力讓如廁變成一種享受

廁所的發展歷程

無疑可以作為中華文明的裡子

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

擴展資料

古人關於「上廁所」的表述:

· 如廁

如,是去往某處之意。秦漢時期,「如廁」就已經成為上廁所的一種文雅說法。

如《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 更衣

在漢代時,上廁所的另一種婉辭稱為「更衣」。

如《論衡》:「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

· 行圊

唐代以後,廁所的通俗說法叫做「圊」(qīng),廁所因多建在院子東角,因此又稱「東圊」。

正因圊是廁所之意,所以上廁所又叫做「行圊」。

· 登東

由於東圊多建在東邊,因此上廁所也叫做「登東」。

如《警世通言》:「荊公見屋旁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

· 出恭

「出恭」,也是上廁所的雅稱,源於明代。明代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士子如廁通便,須先領牌,故稱通便為「出恭」。且稱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放屁」為「虛恭」。

如《警世通言》:「行至陳留地方,偶然去坑廁出恭」。

· 浄手

如廁也可以婉稱為「浄手」(同「淨手」)。

如《水滸傳》:「我教他去寶藏頂上躲著,每日飯食,我自對付來與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間爬下來浄手」。

· 水火

如廁也可以隱稱為「水火」。

如《二刻拍案驚奇》:「亦且終日相處,這些細微舉動,水火不便的所在,哪裡妝飾得許多來?」

· 方便

方便是如廁比較通行的說法,現在依然在用。

如《西遊記》:「那婆婆即取兩個淨桶來,教他兩個方便。」

滑動查看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紀錄片《上線了文物 第1季》第4集《石制坐便器—另類文明史》

陳默《我國古代的如廁文化》

烏魯木齊晚報《廁所演變史》

倪方六《中國公共廁所何時分男女?》

李暉《溺器「虎子」之後,當稱「馬子」》

張十慶《五山十剎圖與南宋江南禪寺》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後臺回復關鍵詞「投稿」

可查看約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原標題:《世界廁所日 | 看看古代廁所中的另類文明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大便姿勢,看中西廁所文明史
    在當時,有不少廁所對外開放,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收集糞便,賣給農民當作肥料。 「廁」這個漢字,存在了至少2000年。根據《說文解字》,「廁」的意思是「清」,說明老祖宗認為廁所是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潔乾淨的。有這樣的覺悟是好的,只可惜,實際情況卻往往事與願違。中國古代的「廁」又跟「圂」(讀音:hùn)相通。那麼,「圂」是什麼意思呢?
  •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11月19日,從2013年開始被聯合國設立為「世界廁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凸顯窮人面對的環境衛生危機而設立,以推動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的建設,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適及衛生的環境。希望通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世界環境衛生問題。如廁事非小。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
  • 在第八個世界廁所日,來聊聊廁所進化史,馬桶中蘊含著人類大智慧
    今天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說實話我剛剛才知道。不過廁所和人類生活可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平均一年會使用廁所2500次。根據計算,我們的一生中,有3年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的,女性花費的時間則要更長。我們現在上廁所是件挺愉悅的事情,可以坐在乾淨的馬桶上聽歌讀書玩手機,事後小手指輕輕一按,便可以起身瀟灑離開。可是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沒有抽水馬桶的古人是怎樣解決如廁問題的?
  • 抽水馬桶極簡史,古代的廁所什麼樣?
    昨天是一個冷門的日子:世界廁所日。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真的有這個組織)的統計,按照上廁所一次5分鐘的時間來算,一個人每年待在廁所的時間是8天左右,趕上一個長假了。這個生活習慣看似簡單,但你知道嗎,你這一屁股坐下去,可就是幾千年的歷史。
  • 拉薩布達拉宮有個「另類」景點,位於公共廁所內,好多遊客沒注意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區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拉薩最著名的地標建築,也是遊客來到拉薩旅遊時必須要來打卡的一處重要旅遊景點原來,這個景點是「布達拉宮」最早的旱廁,因為現在修建了新的公共廁所,原先的旱廁就被圈起來作為景點了。
  • 世界廁所日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今天(11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廁所日。2020年,世界廁所日的主題是「可持續環境衛生與氣候變化」。氣候變暖、疫情病毒、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與廁所息息相關。今年世界廁所日的主題表明了「可持續環境衛生與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 「世界廁所日」特別推薦電影:一個廁所引發的離婚案……
    #世界廁所日直到我看到了這部印度電影——《廁所英雄》。電影改編自2011年的一個真實事件。當時,印一名女性因家裡沒廁所,離開了丈夫。而在電影上映的那兩年,印度拉賈斯坦邦的一位婦女,也以「結婚五年的丈夫沒在家建廁所」為由申請離婚,並得到法院的支持判決。
  • 另類"景點":臺北郵筒被吹歪變萌 透明廁所人氣旺
    臺灣「中央社」圖  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唐云云)近日,南京江寧「愛情隧道」人氣頗旺,有網友建議將其打造成鐵路文化旅遊地。而在颱風中被吹歪的兩隻臺北郵筒,因為模樣太萌吸引眾人拍照,儼然成為當地拍照籤到新景點。其實,世界各地這種另類「景點」還有很多,紐西蘭的「胸罩柵欄」,美國的「口香糖檣」,奧地利的「骷髏屋」,桂林的「透明廁所」,個個充滿奇思妙想,令人腦洞大開。
  • 皇宮中沒有廁所,古代皇帝和妃子怎麼解決生理需求?半夜起夜咋辦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造詣。建築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它對古代政治而言很像現在美國的白宮。一方面是統治者居住的場所,一方面又是處理政要的場所。除了上朝聽政,皇家宮殿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當做一個家了。但這畢竟是皇帝的家呀,這大家大宅的,裡面可都是皇帝的親人,七大姑八大姨,親兄弟親姐妹,親爸親媽親兒子親女兒,都在這一個屋簷下生活著。
  • 今天是國際廁所日
    少有人能像慈禧這樣,有一個專屬的馬桶,並且對之甚是滿意,儘管如此,廁所依然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東西。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每人每天上廁所6-8次,一年約2500次,按這樣的統計算來,人的一生大概有3年時間在廁所裡。2001年11月19日,世界廁所組織對外宣布每年的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並一直努力將這個概念國際化和法定化。
  •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沒有女廁所?那么女性去哪裡上廁所呢?
    當年在西安考古的考古學家發現了半坡村氏族部落,在這裡發現豈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廁所,當然古代人不叫廁所,而叫做茅坑,半坡遺址的廁所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時候廁所也不叫茅坑,只能叫坑。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廁所的建設以及規劃還是非常有講究的,廁所建的位置如何避開水源汙染,如何避免茅坑散發的臭味進入到生活區等等這些,古人都考慮到了。墨子就有書記載,說士兵在守城時,在城牆上面,沒有50步的距離就會建一個廁所。
  • 廁所再革命
    這個建造於2000多年前的石質坐便器,不僅有靠背等裝飾,在其上方的牆上,還鑿有一個衝水的管道,其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水衝廁所極為類似。我國古代城市早在夏商時代就開始建有公廁。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廁的文獻是《周禮》,稱建於道路旁邊的公廁為「路廁」。漢代城市公廁名叫「都廁」,那時公廁已開始有專人管理。
  • 古代的臣子上朝的時候想上廁所怎麼解決?
    說到古代上朝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正規也非常非常莊嚴的事情,但是人總有個三急的,話說如果剛好在上朝的時候一位大臣突然拉肚子會怎麼樣啊?他們會被殺頭嗎?下面我們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
  • 故宮中既沒有煙囪有沒有廁所,古代皇室的生理需求怎麼解決?
    每當人們走進故宮,或許總會心生好奇,偌大一個紫禁城,在古代,皇宮中就算下人不吃飯,皇帝和妃子也是一定要吃飯的啊,可是為何居然看不到一根煙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遊覽故宮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廁所,要想上個廁所還得憋著回去。
  • 廁所是每個人每天必去的場所,廁所文化你了解多少
    文段宏剛我記得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過:要評判一個城市到底乾淨不乾淨,文明與否,去看看這座城市的公共廁所就明白了。如果說城市的建築、街道、廣場、公園等設施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那麼,城市的公共廁所無疑是城市的內部形象,是體現一座城市在骨子裡是否文明的標誌。
  • 故宮房屋近萬間,卻沒有一間廁所,上廁所怎麼辦?
    但如此數量繁多的房間中,竟然找不到一間廁所,這不免讓許多人產生疑問,難道古代人都不需要上廁所的嗎? 眾所周知,古代的廁所極為簡陋,最早的廁所是下面放一個桶,上面放兩塊木板,人踩在上面如廁,但一不小心會跌進去。
  • 魔獸世界:「臭名昭著」的5個廁所故事!第二個廁所太恐怖!
    魔獸世界的劇情內容引人入勝,世界觀更是大的出奇,而且很多新奇的內容值得我們細細體會。俗話說細節體現了遊戲的深度,懷舊服來臨之際(今年年底上線),今天兔子分享的是5個「臭名昭著」的廁所,第二個廁所上起來不禁讓人心驚膽戰!
  • 歷史解析|為什麼去廁所叫「上廁所」,去廚房叫「下廚房」?
    歷史解析|為什麼去廁所叫「上廁所」,去廚房叫「下廚房」?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而我們的語言漢語更是博大精深。像唐宋時期所流傳下來的唐詩宋詞在今天依然非常受歡迎,除此之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遇到大量的俗語,不得不說這樣的文字遊戲實在是有趣不過了。就以我們生活中最常提到的"買東西"這個詞語為例,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說的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什麼的呢?其實這和五行有關,因為東西分別對應木和金,而南北分別對應水和火。
  • 『廁所』為什麼又叫做『洗手間』?
    廁所從古自今有過很多名稱,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叫茅房。廁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WC,有叫men'room的。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後來叫解手,現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
  • 怎樣訓練狗狗上廁所?看看就知道了
    怎樣訓練狗狗上廁所 ?看看就知道了訓練小狗上廁所的方法 一般小狗狗吃飯後30分鐘,或喝水後15分鐘左右就會排洩。大家可以在這時候特別注意點。之後你要做的就是,凡但看到狗狗要上廁所(到處聞)或正在上廁所(在不正確的地方),你都要馬上一把抱起它,把它放在報紙上。每天都留一張有他排洩物的報紙放在鋪好的報紙上,一般幾天後,狗狗就知道要到報紙上解決了。等他熟悉後,恭喜你,第一步就成功了。你可以每天就放乾淨的報紙了,因為狗狗知道聞報紙的味道來上廁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