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教音樂研究,看完長知識了

2021-01-16 社會早快遞阿飛

一直以來,道教音樂研究的重心都集中在漢族地區。發端於本世紀50年代的近現代道教音樂研究,即是始於漢族地區的,這從50年代中後期進行的幾項對道教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均可以反映出來,例如:50年代以中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等學者組成的湖南音樂普查小組,對湖南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了普查,其中對湖南衡陽地區的道教音樂等作了調查,並與以文字、記譜方式和佛教音樂等的調查結果一起登載於《湖南音樂普查報告附錄之一 宗教音樂》中;其後,相繼有《蘇州道教藝術集》、《揚州道教音樂介紹》等漢族不同地區道教音樂資料問世(註:《湖南音樂普查報告附錄之一 宗教音樂》民族音樂研究所編,該所1958年油印,音樂出版社1960年出版 《蘇州道教藝術集》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1957年油印 《揚州道教音樂介紹》 揚州市文聯編,1958年油印)。自70年代中後期,中斷了20餘年的道教音樂的收集和整理又重新復甦和興起(仍主要集中於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研究者陳大燦等開展對上海及其臨近地區道教音樂的錄音錄像工作;武漢音樂學院部分師生對武當山道教音樂的收集整理;中國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的一些學者,分別對北京白雲觀、瀋陽太清宮、四川青城山等宮觀的道教音樂進行的收集整理等。此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先後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香港圓玄學院和《人民音樂》編輯部等聯合,分別於1983年和1989年在香港召開了「國際道教科儀及音樂研討會」和「第一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199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道教協會等單位在北京白雲觀召開了中國道教音樂學術研討會;1991年香港圓玄學院、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編輯部和瀋陽音樂學院在香港聯合召開了「第二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這一切促使以收集整理為基礎的對道教音樂進行深入研究的局面正式形成(註:參見曹本冶、史新民《道教科儀音樂研究現狀與展望》 載《音樂研究》1991(4),頁65~66)。

從整體來看,近年來學術界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所加強,研究地區和範圍有所擴大,研究成果也不斷推出。這些成果主要來源於伍一鳴的《江南道教音樂的由來和發展》、甘紹成的《川西道教音樂的類型及其特徵》、陳天國的《潮州道教音樂》、曹本冶的《香港道教全真派儀式音樂初述》和《道樂研究與香港道樂》、吳學源的《昆明道教「清微派」科儀音樂探析》、潘忠祿的《巨鹿道教音樂》、張鴻懿的《北京白雲觀的道教音樂》、呂錘寬的《臺灣天師派道教儀式音樂的功能》、史新民的《論武當道樂之特徵》、劉紅的《「武當韻」與楚文化的淵源關係》、張鳳林的《蘇州道教音樂特點要述》、蒲亨強的《武當道樂曲目分類考源》、王忠人和劉紅的《龍虎山天師道音樂》、曹本冶和蒲亨強的《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王純五和甘紹成的《中國道教音樂》、呂錘寬的《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周振錫和史新民的《道教音樂》(註:伍一鳴《江南道教音樂的由來和發展》 載《中國道教》1989(1),頁40~44 甘紹成《川西道教音樂的類型及其特徵》 載《音樂探索》1989(3),頁37~47 陳天國《潮州道教音樂》 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9(4),頁26~27,25 曹本冶《香港道教全真派儀式音樂初述》 載《人民音樂》1989(8),頁26~29 吳學源《昆明道教「清微派」科儀音樂探析》發表於第一屆道教科儀音樂研討會 潘忠祿《巨鹿道教音樂》 載《中國音樂》1990(2),頁17~20,10 張鴻懿《北京白雲觀的道教音樂》 載《中國音樂》1990(4),頁31~34 呂錘寬《臺灣天師派道教儀式音樂的功能》 載《中國音樂學》1991(3),頁21~33 曹本冶《道樂研究與香港道樂》 載《黃鐘》1991(4),頁4~7 史新民《論武當道樂之特徵》 載《黃鐘》1991(4),頁8~14; 劉紅《「武當韻」與楚文化的淵源關係》 載《黃鐘》1991(4),頁15~24 張鳳林《蘇州道教音樂特點要述》 載《黃鐘》1991(4),頁110~114 蒲亨強《武當道樂曲目分類考源》 載《黃鐘》1991(4),頁36~43 王忠人、劉紅《龍虎山天師道音樂》 載《黃鐘》1993(1~2)合刊,頁65~74 曹本冶、蒲亨強《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出版 王純五、甘紹成《中國道教音樂》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呂錘寬《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 臺灣學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振錫、史新民《道教音樂》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

此外,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究計劃」,將道教音樂的研究推向了中國境內更廣闊的區域,所涉及的地理範圍包括北京、上海、蘇州、無錫、杭州、溫州、湖北、江西、山西、冀中、雲南、四川等地,並有計劃地對包括北京白雲觀、蘇州玄廟觀、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等在內的全國主要道教宮觀和道教勝地的道教音樂進行地域性與跨地域性的系統研究。全國近2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計劃第一階段有關道教音樂的20餘個子項目的研究。1982年2月在該計劃第一階段的研究進入尾聲之際,他們聚集於香港,參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討會」。研討會上學者們結合各自的研究項目作了總結,並對道教儀式音樂研究的概念和方法進行了討論。該計劃第一階段的研究,共有20餘項成果問世,目前已由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的論著有《中國道教音樂史略》、《龍虎山天師道教科儀音樂研究》、《海上白雲觀施食科儀音樂研究》、《巨鹿道教音樂研究》、《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和《武當韻——中國武當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等(註:《中國道教音樂史略》 曹本冶、王忠人、甘紹成、劉紅、周耘編寫,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 《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研究》 曹本冶、劉紅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 《海上白雲觀施食科儀音樂研究》 曹本冶、朱建明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巨鹿道教音樂研究》 袁靜芳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蘇州道教科儀音樂研究》 劉紅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武當韻——中國武當山道教科儀音樂》 王光德、王忠人、劉紅、周耘、袁冬豔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以上所述的各項研究成果反映出當今學術界對漢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然而,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道教不獨為漢族所有,除漢族外,分布於中國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區的22個民族均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註:據覃光廣等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82年版)提供的資料反映出,在滿、朝鮮、蒙古、達斡爾、土、羌、彝、白、布依、侗、水、壯、瑤、仫老、納西、毛南、京、黎、土家、苗等22個民族中,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道教信仰),其中道教對雲南的彝、白、瑤、納西等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音樂文化的影響尤為廣泛。 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音樂與漢族地區的道教音樂不盡相同,它往往是本民族固有文化與漢族傳統文化交融發展的產物,既蘊涵著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質,也不乏漢族傳統文化風貌,內涵甚為豐富,頗具學術研究價值。 但與漢族地區的情況相比,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研究卻顯得比較薄弱,開始僅主要集中於雲南地區特有的具道教性質和色彩的洞經音樂。就筆者目前所知,有關少數民族洞經音樂的調查,最早的是1962年「雲南省宋詞樂調調查組」對昆明、下關、大理、麗江等地洞經音樂的調查。調查的起因是:當時傳聞麗江保存有宋詞樂調。於是,在雲南省委有關部門領導下,由曹汝群、周詠先、黃林、和鴻春、倪立跟等五人組成雲南省宋詞樂調調查組,於1962年9月中旬赴麗江進行調查,經反覆搜尋查找,初步證明此傳說實屬訛傳。轉而他們確定以麗江四個古老樂種之一的洞經音樂作為進一步探尋宋詞樂調的主要對象,並相繼對麗江、下關、大理、昆明等地的洞經音樂作了較深入的調查,直至同年11月中旬方告一段落。事後,他們分別撰寫了《關於宋詞樂調的調查報告》和《麗江、下關、大理、昆明洞經音樂調查記》(註:參見周詠先、黃林《洞經音樂調查記》 載《民族音樂》1983(2),頁78)。作為該次調查地之一的麗江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大理則是白族的主要聚居縣(現已與下關一起合為大理市)之一,因此,該調查組對麗江和大理等地洞經音樂的調查,可視為有關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最早調查。從起因看,這實為學術界一次「無心插柳」的對少數民族地區道教音樂的最初調查。

此後,有關調查和研究停滯至80年代初,才見有相關文章發表,上述調查所寫的《麗江、下關、大理、昆明洞經音樂調查記》在初稿完成20年後更名為《洞經音樂調查記》(註:見《民族音樂》1983(2),頁78~96)。該文結合麗江、下關、大理、昆明四地洞經音樂的有關情況,以文字形式介紹了洞經音樂的曲調、洞經樂隊和洞經概況,並對洞經的歷史源頭和「談經」等進行了探討。此外,最為突出的是,該文的注釋中輯錄了有關文獻、筆記等對洞經的記載,附錄中有洞經的重要書目。這是該文有別於其它洞經音樂文章的最大特色,亦為其最有價值之處。總的來說,該文不失為初步了解洞經音樂的好資料,但作為調查記,甚感其記實性不強,而從對麗江和大理的洞經音樂的介紹來看,該文對這兩地的洞經樂隊特別是大理的洞經樂隊只略有涉及,因此,該文不是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和大理白族洞經音樂的專門介紹或研究文章,只是人們認識漢族和少數民族洞經音樂的開端。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有關洞經音樂的調查和研究逐漸增多,專門介紹和研究少數民族洞經音樂的文章時有出現。這些發表的有關文章主要涉及白族和納西族的洞經音樂,其中有關白族洞經音樂的主要有李崇隆和熊中流等調查、宋其華執筆整理的《元江白族洞經簡述》(註:見《民族調查研究》1987(1),頁49~50),文中簡略地介紹了雲南元江縣因遠區白族洞經音樂的運用、曲名、樂器等,是目前所見正式發表的第一篇專門介紹白族洞經音樂的文章。之後,《大理洞經古樂》和《白族音樂志》相繼出版(註:《大理洞經古樂》 下關文化館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白族音樂志》 伍國棟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前者是一本洞經音樂曲譜集,輯錄了270餘首大理洞經樂曲;後者有白族洞經音樂的志略式介紹。而見於正式發表的第一篇專門論述納西族洞經音樂的文章是崇先的《麗江洞經音樂初探》(註:見《民族藝術研究》1989(1),頁32~39,31),該文從歷史概況、樂曲種類、音樂特點、樂隊組織、音樂傳承等方面初步探討了納西族洞經音樂。

繼之,有楊曾烈的《麗江洞經音樂調查》、何青的《雲南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桑德諾瓦的《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的傳說、曲牌及形態》等文先後見於發表(註:楊曾烈《麗江洞經音樂調查》 載《麗江文史資料》1990第九輯,頁114~138;1991第十輯,頁30~47 何青《雲南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 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2),頁60~63 桑德諾瓦《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的傳說、曲牌及形態》 載《民族藝術研究》1996(2),頁17~25)。其中桑文通過傳統稱謂及其異變、民間傳說、麗江洞經音樂溯源、麗江洞經音樂的分類及曲牌等方面的論述,揭示了漢文化對納西族洞經音樂的深遠影響,從而補證了納西文化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特徵。此外,現任教於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的李海倫(Helen Margaret Rees)博士,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就讀時,於1989年至1993年期間先後三次赴麗江,對納西族洞經音樂等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實地考察,並在此基礎上對納西族洞經音樂進行了研究,最後以「音樂變色龍」(A Musical Chameleon:A Chinese Repertiore inNaxi Territory)為題,於1994年完成其博士論文。作為首位系統研究少數民族洞經音樂的西方學者,她與其他研究納西族洞經音樂的中國學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並非僅從納西族洞經音樂的歷史源流、曲目、樂器與樂隊、表演方式等入手進行研究,而是將納西族洞經音樂置於麗江的民族、政治、社會和經濟歷史,麗江納西族音樂世界,雲南的洞經音樂及洞經會等較廣泛的背景中進行系統研究,探尋了納西族洞經音樂與漢族音樂文 化的關係及其與社會、歷史等方面的關係。

儘管學術界對白族和納西族的洞經音樂研究已有了一定成果,但這尚不足以全面認識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音樂。洞經音樂雖然具有道教性質和道教色彩,而且是雲南白族等少數民族道教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道教科儀音樂。在民間,它多以洞經會談演洞經的方式存在或其他方式存在,不完全等同於道教音樂,況且洞經音樂亦非所有少數民族道教音樂的組成部分。要真正認識和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音樂,除了洞經音樂外,還需對不同少數民族的道教科儀音樂進行研究。對此,尹祖鈞等人曾作過有益嘗試,90年代初期對河口瑤族道教音樂進行了調查研究。而1994年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國傳統儀式音樂研究計劃」更為拓展少數民族道教音樂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該計劃中專門列有瑤族道教音樂以及白族道教音樂等少數民族道教音樂的子項目研究。楊民康和楊曉勳參與了其中有關瑤族道教科儀音樂的研究,他們以「雲南瑤族道教科儀與科儀音樂研究」為題,對雲南瑤族道教科儀音樂進行了考察和系統研究。羅明輝則在其博士導師曹本冶教授的具體指導下,參與了其中有關白族道教音樂的研究,並以「雲南劍川白教儀式音樂研究」為題,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完成其博士學位論文。該論文在筆者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將劍川白族道教儀式音樂與其賴以生存的儀式視為一有機整體,並同時關照其所置身的地理與人文環境。該文還以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從道教在雲南大理地區的傳播和影響,白族固有的「本主」崇拜與道教的關係,劍川白族道教音樂的體裁形式與形態特徵,劍川白族道教儀式及其音樂的生態環境,劍川白族道教儀式的應用與進行程序、其音樂的地域性特徵及其與劍川民間音樂的關係,龍虎山道教音樂的關係及其跨地域性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此外,該論文還從劍川白族道教儀式音樂的考察與研究中,引發了筆者對洞經音樂的思考,並結合不同洞經音樂概念,就如何認識洞經音樂進行了探討。這兩項有關瑤族道教音樂和白族道教音樂的研究,為拓展少數民族道教音樂的研究領域作了進一步的有益嘗試;為認識道教在一些少數民族中的傳播與影響、且道教又是這些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實證。

相關焦點

  • 道教神仙:「家宅六神」中的廁神指的是哪一位神仙?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它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春節期間的很多傳統民俗都包含了大量的道教元素在裡面。在前面幾期,小編為大家介紹了過年期間,道教神話中的天庭神仙跟隨玉皇大帝紛紛下界凡間,考校世人的功過,年後又跟隨玉皇重回仙界,神仙的這種行為同時也體現了道教「普天同慶」的思想。
  • 道教所說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什麼意思?看完長知識了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教內丹修行的一種術語。我們都知道,道教作為本土的教派,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道教的發展和融合,道教最後形成了以齋醮符籙為主要修行的正一派和以丹道修行為主的全真派。丹道修行分為內丹和外丹,外丹又叫金丹,是在人體之外以藥物燒煉製作丹藥。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見識了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壽命在你沒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看完長知識了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古人們早就悟出來的一件事情,但是依然有著很多人執迷不悟,比如說古代的帝王們就總想著研究出長生不老藥,結果花費了那麼多的錢,什麼都沒有研究出來,但是依然還是不死心,知道如今,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了,所謂的長生不老是不可能實現的,人類才從追求長生不老到追求長壽。
  • 看完又長知識了
    看完又長知識了時間:2018-12-07 17:36   來源:佳釀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葡萄酒瓶大多是750ml? 看完又長知識了 開過無數瓶酒的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標準瓶的容量為什麼恰好是750ml,而不是像可樂一樣是1L、1.25L或者1.5L呢?如果是1公升,豈不是容易計算得多?
  • 音樂鑑賞:淺談音樂劇《貓》的成功之謎,長知識了!
    但音樂奇才安德魯·洛伊德·韋伯和一批天才的創作團隊使《貓》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其主題曲《回憶》感人至深、風靡全球,成為《貓》劇的代表和象徵。音樂劇《貓》將豐富的音樂元素、新穎的舞蹈元素和大膽的舞美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是其成功的秘訣。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知識了!在秋冬季的時候由於沒有了樹葉的遮擋,我們經常在一些高樹上看到鳥窩的存在,但是這些鳥窩都是朝上的,於是就有人發出了疑問,這些鳥兒遇到了下雨怎麼辦呢?看完長知識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其實鳥類之所以將鳥巢製成這種朝上的,是因為保護幼鳥的安全。因為幼鳥體型小,羽毛還不夠豐盛,所以並不會飛,朝下的巢穴不適宜有鳥的生存。
  • 為什麼有的狗狗一出生,就要把尾巴剪掉,看完長知識了
    為什麼有的狗狗一出生,就要把尾巴剪掉,看完長知識了縱覽世界美景,細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那麼為什麼有的狗狗一出生,就要把尾巴剪掉,看完長知識了。相信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吧,現在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其實關於狗狗在出生時斷尾這一說,在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了,給它們剪掉尾巴其實是為了他們的安全考慮。
  • 它們之間有什麼恩怨,看完長知識了
    它們之間有什麼恩怨,看完長知識了老話常說「雞犬不寧」,狗狗和雞碰到免不了要打一架,家中同時養雞和狗的小夥伴應該對此深有體會,在自家院子裡,經常會上演狗狗大戰公雞或者母雞的一幕,兩個小傢伙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大戰之後便會留下一地的雞毛和狗毛,主人打掃起來都費勁。那麼為什麼會雞犬不寧呢?它們之間有什麼恩怨,看完長知識了。
  • 淺談: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從他的作品特點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詩人和心理戲劇家。他所創作的鮮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象,具有令人心馳神往的感染力,他在世時,他的作品便已受到聽眾非常廣泛的賞識和歡迎。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鋼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最常演奏,是眾多同類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名曲之一。此曲具有西歐風格,以及豪放的斯拉夫特性。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知識了要說到手機,那就不得不提到蘋果手機了,畢竟是咱們目前手機行業的領頭羊,還使用的是自家研發的系統,流暢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很突出,怪不得會有那麼多忠實的果粉,這一切都說明蘋果公司強大的實力所在。
  • 世界上最黑的物質長什麼樣?竟比煤炭還黑?看完長知識了
    世界上最黑的物質長什麼樣?竟比煤炭還黑?看完長知識了說起黑色的物質,首先人們肯定會想到煤炭或者是墨水,但是這些還不是極致的黑,我們眼睛看到了黑,都是通過光線的折射形成的。只要不看到光我們就看到的便是黑色,黑色能夠吸收光線的顏色,當它吸收光線的比率越高,顏色就越深。
  • 一位老農說出原因,看完又長知識了
    一位老農說出原因,看完又長知識了說起捉魚蝦和烏龜,你是不是首先想到池塘或者河流?我小時候不一樣,我經常去大院裡的水井中捉魚蝦和烏龜。那時候我弄了一個菜籃子,有很多個小洞,用繩子綁住這菜籃子慢慢的沉入水中,等魚蝦烏龜放鬆警惕,再猛一下拉上來。如果被長輩看到我們這樣做,肯定會來說我們,告訴我們這魚蝦不能捉。為什麼村民開鑿水晶後,會在裡面養烏龜魚蝦呢?
  • 看完又漲知識了!
    看完又漲知識了!時間:2016-11-27 13:59   來源:科學公園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企鵝身體表面為什麼不易結冰? 看完又漲知識了! 企鵝生活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然而它們身上卻極少結冰,這究竟是為什麼?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企鵝羽毛中的微觀結構起了關鍵的作用。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知識了iPhoneX作為蘋果的第一代全面屏產品,其設計理念和手機配置即便在一年後的今天依然位於智慧型手機的一線行列。相較於價格高昂的XS和低配的XR,iPhone X成為了許多人的購機選擇。然而在選購過程中,很多人這都會對iPhone的版本產生疑惑,美版、日韓、港版、歐版、以及最常見的國行版本。
  • 《龍虎山張天師》電影網絡熱播,對於道教文化你怎麼看
    這不,前幾天由樊少皇主演的《龍虎山張天師》這部電影就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上播出,反響熱烈,冬青也是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因為有了樊少皇的緣故,所以精彩的動作戲也是了該片的一大亮點。《龍虎山張天師》是依據張天師雲遊巴蜀,大戰八部鬼帥,拯救百姓於水火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講述了一代天師在攜弟子云遊巴蜀時被捲入一場驚天陰謀當中。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知識了!大家好!歡迎來到「妙趣生活集結地」,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公雞吃了蜈蚣之後會變得很兇猛?看完長知識了!如果不信,你去買只小的土雞,長大後變成紅袍大公雞的那種,等他剛長冠子的時候,你就經常去野外石壁山溝等地方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嘗試,你們是否以前就知道你?歡迎大家關注我,查看更多三農類文章。你的任何一次點讚或哪怕隻言片語的留言評論,都是我繼續前行,為大家服務的動力。願天下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 原來狗狗舔主人的手,是在告訴你這幾件事,看完長知識了
    原來狗狗舔主人的手,是在告訴你這幾件事,看完長知識了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隨之而來,養一隻寵物便成了當代年輕人的首選,寵物不僅可以給你帶來親人般的陪伴,也是一種精神寄託。
  • 很多人都不懂,看完長知識
    很多人都不懂,看完長知識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不僅對生活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我們平常吃的飯菜也是越來越挑剔了。以前我們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家裡面經常都是吃一些素菜,很少會吃肉,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爸爸媽媽才會買肉來吃。所以我們小的時候總是渴望每天都可以吃到鮮香的肉菜,而現在每天大魚大肉的吃,反倒覺得很膩。葷素搭配一起吃,才是最健康的吃法。
  • 神道教與日本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宣言否認自己的神格地位,盟軍總司令也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神道教遂成為民間宗教,雖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佔人口的80%。  「神道教」的「神」  「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 吃蟶子驚現「紅線蟲」,是寄生蟲,還是蟶子的器官,看完長知識
    蟶子兩片長橢圓形的外殼,是鮮美肉質的「庇護所」,伸出長長的舌管,偶爾也會向四周噴水,憨態可掬,看著都誘人。蟶子不像花蛤,裡面有較多的泥沙,大多要經過吐沙才能食用;蟶子沒有太多的泥沙,買回家後,一般直接清洗就能食用。這不,剛買回來一兜蟶子,讓一個突發的「事故」,差點嚇丟了半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