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小寧喝茶,她哭喪著臉對我說,你知道麼,我的男朋友前兩天回了趟老家。
當時我問他回去做什麼,他說好久沒見老家的朋友了,回去和他們聚聚。可是後來我才意外地知道,他回老家是去相親的。
他爸媽給他介紹了一個在老家當教師的女孩子,五險一金,工作穩定。
而且,女方的家裡對結婚好像也比較著急,兩個人如果真能走到一起,半年以內就可以領證。
我問小寧,你男朋友不是有你嗎?你又不是不肯和他結婚,他為什麼還要回去相親?
小寧說,因為我和他說過,最近兩年內不考慮結婚的事,想先把事業穩定下來。
他一直以來都很著急結婚,好像晚結婚就會被人看不起似的。
我和他這樣說了我的決定以後,他也表達過不滿,到後來就不再提這事了,我以為他同意我的決定了,沒想到是早就想到了第二條路。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著某些人,對婚姻好像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焦慮感。
明明家裡的長輩並沒有催促,他們自己本身的條件也還算優秀,可不知怎的,總是害怕晚幾年結婚,好像那些同樣優秀的另一半,就會被別人搶走似的。
他們中的有些人,還振振有詞地強調,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如果尚未成家,又怎麼能夠專注發展事業呢?
雖然說這樣的說法也沒錯,但是不管不顧地為了結婚而結婚,就未免有一些本末倒置了。
我認為,現在越來越多人出現的婚姻焦慮症,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對愛情不夠自信
總是有一些人,雖然身邊也有心愛的另一半,可他們還是不夠自信,對這一段感情也提不起應有的勇氣去面對。
他們急需要用某些東西來證明這一段愛情,證明自己沒有愛錯了人。
於是有很多人,選擇和另一半走進婚姻,選擇成為夫妻,用這樣塵埃落定的事實來寬慰自己不安的內心。
可是在我們沒有足夠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急匆匆地走進婚姻,最後也很難會有一個真正幸福的結局。
不論是早婚還是晚婚,最重要的一個前提,都是兩個人要足夠了解彼此,足夠清楚你愛上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些具有婚姻焦慮的人們,多半來不及看清另一半的內心,就選擇了和他們白頭到老,最後的結局也多半都是令人唏噓的。
二、身邊的人都結婚了,我也該結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看身邊的差不多年紀的朋友都紛紛結婚了,自己也開始著急。
瓊笛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二十多歲的年紀,原本擁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可就是因為對婚姻開始焦慮,著急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結婚,婚後兩個月又不出意外地懷孕了,為了養胎辭去了工作。
現在她已經是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在家做全職主婦也有兩年多了。偶爾出來聚會,提及當年,她總是悔不當初,說如果能夠重來一次,一定不要那麼早結婚。
事業和愛情,並非一定要捨棄其中一個,才可以擁有另一個。在我們做好足夠準備的前提下,是可以事業有成的同時,收穫圓滿愛情的。
經濟條件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礎,所以即使是找到了那麼一個足夠喜歡的人,也最好不要立刻去和他走進婚姻。在你們兩個人都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這樣的婚姻就算幸福,也仍舊有隱藏著的痛苦和無奈。
有一句話叫做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可以,就等到在職場上站穩腳跟,再去尋找這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果兩個人是真正相愛,晚幾年結婚又有什麼影響呢?
三、父母逼迫,畢了業就得結婚
類似的抱怨,瓊笛在周圍的人那裡聽到過很多次。
有一些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就收到了家裡父母的不停催促,催促他們趕緊找一個差不多合適的人結婚。
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裡,結婚以後是要過日子的,沒必要非得找到一個相愛的人,兩個人條件合適也是可以走進婚姻當中的。
而且他們總是認為,擁有一個家庭才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在外面有再體面的工作,掙再多的錢,也不及他的背後有一個貼心的伴侶,有一個溫暖的家。
在家人的逼迫之下,很多人都會被迫屈服,通過相親找到一個尚且看得過去的另一半,就這樣茫然地走進了婚姻裡。婚後的生活談不上多麼痛苦,卻也談不上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種幸福。
這樣茫然的婚姻,這樣茫然的人生,難道真的就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嗎?
結語
瓊笛建議,大家在婚姻大事上,一定要自己掌握足夠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不要被任何一個人的建議左右,也不要跟隨他人的生活,別人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
找到那一個足夠深愛的人再結婚,等到時機成熟了,等到有能力給你愛的人幸福,再去選擇走進婚姻當中。
不論是早是晚,都不會成為影響婚姻幸福的最終因素。如果時機剛剛好,遇見了自己想要的人,年紀輕輕走進婚姻,仍舊可以獲得想要的生活。
如果一直也等不到那個合適的人,那麼就晚一些也無妨。在我們自己變得足夠成熟,足夠強大了之後,才有資格真正擁有一段安穩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