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大器晚成,無數的名人詮釋了這一點。富可敵國的股神巴菲特在50歲以後才成為億萬富翁,99%的淨身家都是50歲以後掙得。據統計,巴菲特「如願」在30歲那一年成為百萬富翁,40歲剛出頭的巴菲特也遭遇過財富危機,43歲的淨身家為3400萬美元,到44歲時因美股暴跌降至1900萬美元。50歲時,巴菲特的淨財富已經上億,在56歲成為了「十億富翁」,60歲之前淨身家達到38億美元。與當前身價值對比,巴菲特近96%的財富在60歲以後才擁有。
不但巴菲特如此,其它不少富豪也是高齡以後才擁有巨額財富。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不少人頑強與命運抗爭,甚至40、50歲以後才開始創業,也照樣取得巨大成功,有的成為中國首富,有的成為中國第一民企,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讓生命後半段也能「燦若朝霞之初起,爛若春花之競發」。今天我們先講42歲才白手起家的宗慶後、44歲創業的華為總裁任正非。
宗慶後42歲白手起家,創立飲料帝國,3次問鼎中國首富
宗慶後1945年出生於江蘇徐州,4歲時全家遷回杭州,家境貧寒,父親下崗,全家7口人全靠在杭州做小學教師的母親的工資度日。
父親曾是南京政府的一名小職員,這樣的出身為他帶來了厄運。中考時,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無法報考師範學校,那是他當時最大的願望。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也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他選擇輟學,賺錢補貼家用,開始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討生活,主要賣爆炒米和煮紅薯。
1963年,宗慶後參加「上山下鄉」運動,做挖溝修壩、拉土堆石的活計,一年後又去了紹興茶場,做種茶、插秧、割稻、造地、養豬、殺豬的活計。他在這兩個農場幹了15年,酬勞加起來只有大約5000元。
也就是說,宗慶後曾經在浙江舟山、紹興等地的農場生活過十幾年,直到33歲才得以回到久違的杭州。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為生計輾轉奔波,先後做過校辦企業的紙箱推銷員、電器儀表廠的管理員、工農校辦廠的業務員,沒少折騰,但依然沒有掙脫碌碌無為的命運,一直到42歲創業,這之前,宗慶後的人生,和我們大部分都一樣,平凡普通。
宗慶後42歲的時候白手起家,向親朋好友借了14萬元就承包下了當時連年虧損的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銷部。正所謂「萬事開頭難」,那段歲月是非常艱辛的,他每天蹬著三輪車風裡來雨裡去在杭州街頭賣冰棍。當時創業很艱苦,宗慶後主要的客戶群就是學生,賣冰棍,作業本,一根冰棍的利潤就幾釐錢,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年後還是收穫了十多萬的利潤。在有一次的表彰大會上,講到宗慶後的成功歷程,不禁讓這個七尺男兒六次落淚,成大事者都有自己那段難以忘記的奮鬥經歷,我相信宗慶後所經歷只會放在心裡。
如此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宗慶後退縮,他反而幹勁十足,因為這是承載了他人生寄託的事業,1989年的時候宗慶後帶領校辦工廠的百來名員工,成立了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開始研發自己的產品,一款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就此誕生;1991年的時候,宗慶後拿出8千萬兼併杭州罐頭食品廠,成立了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
在中國商界大佬中,可以在勤勉上與宗慶後相媲美的應該不多,一年365天,他出差的時間至少在200天以上,娃哈哈全國各地的市場和消費者,他是最了解的,也是最熟悉的;每隔兩三天,宗慶後便會親筆撰寫娃哈哈的銷售通報,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宗慶後不喜歡參加商場上的各種應酬,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如果非說有,那工作就是他最大的興趣和愛好,在娃哈哈,他永遠都比員工來得早、走得晚。
坐擁千億身家,可宗慶後自己卻說,他每年在個人生活上所花的錢幾乎不超過5萬元;衣食住行上,他從不講究,穿的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最愛吃的是娃哈哈食堂裡的鹹菜和豆腐,出差從不住高檔酒店,乘飛機也只選擇經濟艙。宗慶後始終將自己視作普通人,積攢下來一分一釐的財富,都絕不會胡亂花掉。
作為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的企業家,中國飲料行業巨頭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相對比較保守。即使娃哈哈業績最好時達到了783億元,宗慶後也登上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但是宗慶後也一直堅持著幾個原則:公司不上市、不貸款。手裡有著100多億的現金,也不做投資,寧願放在銀行裡吃利息。
但不久前,宗慶後的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此前,宗慶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並沒有堅決反對上市,關鍵是企業有沒有上市的需求,對於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上市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建立了一個娃哈哈公司,就不可能說我還在世的時候讓它倒下,所以我要不斷發展。同時現在提升到履行社會責任,娃哈哈有30000員工,倒掉了就沒飯吃了,還有那麼多經銷商、原材料供應商。」
2016年10月,2016年胡潤百富榜發布,宗慶後家族以1120億元財富,位列第五名。2018年10月,宗慶後家族以900 億元財富排名2018年胡潤百富榜第16位 。2018年10月24日,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
日前,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想我應該是準備退居二線了」。這也是宗慶後第一次公開地表達自己的退休計劃。一直被外界傳為娃哈哈接班人的宗馥莉,並沒有出現在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之中。而關於對女兒宗馥莉的安排,宗慶後表示:「讓她自由發展吧,她願意幹什麼就讓她幹什麼」。這是什麼意思?宗馥莉提出的一種接班方式是這樣的——「假如我做得成功的話,我期望可以去併購娃哈哈。那就是一種擁有,不是承繼」。
任正非44歲創業背後: 曾患憂鬱症, 直到2006年才沒有想過自殺
任正非1987年在深圳創辦華為,擔任總裁至今,他帶領華為成為世界500強。任正非18歲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學的暖通專業。從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在建築工程單位工作。1974年因軍方工程人才匱乏,破格讓他參軍入伍成為工程兵。因技術過硬,攻破了重大科研課題,作出了突出貢獻,四年後,任正非光榮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
1982年,任正非轉業到深圳,在當時深圳最好的企業——南油集團工作。向公司高層建議投資研發數字程控交換機,然而,在先後投資300萬巨資後,任正非還是失敗了,公司是待不下去了,無奈之下,任正非選擇了辭職。1987年,任正非懷揣著2.1萬元人民幣與朋友一起在深圳創辦了華為公司,最初只是主營電信設備代理,模仿其他公司產品做研發生產。
有媒體這樣描寫那時的任正非:44歲時,任正非被南油集團除名,背負200萬債務,老婆離婚,一人帶著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創立了華為。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卻成功逆襲,用27年把華為帶到通訊行業世界第一的位置。「我無力控制,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半夜常常哭醒」、「研發失敗我就跳樓」,這是任正非在華為創業維艱期決絕說出的話。
任正非曾在接受採訪中自述,2000年前,我曾是憂鬱症患者,多次想自殺,每次想自殺時就給孫董事長打個電話。當時我知道這是一種病態,知道關鍵時刻要求救。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社會壓力。
國外有些年輕的大公司CEO,他們發展比我們快,現在也承受不了壓力,問我是怎麼過來的。實際上每個人、不同時間的心理狀態都不同,我們過去根本沒想到要做世界第一的問題。有時候我說「要活下來」,並不完全指經濟,還包括思想。外界神話我們,是不合符真實的,真實是我們很無奈。
直到2006年,服務員們請我在西貝莜麵村吃飯,我們坐在大廳,有很多內蒙村莊的農民姑娘在唱歌,我請她們來唱歌,一首歌3美元。我看到她們那麼興奮、樂觀,這麼熱愛生活,貧困的農民都想活下來,為什麼我不想活下來?那一天,我流了很多眼淚,從此我再也沒有想過要自殺。
那時,我們才把戰略目標調整過來,華為幾千人、幾萬人、十八萬人一直聚焦在同一個「城牆口」衝鋒,每年研發經費150~200億美金,全世界沒有一個上市公司願意投入這麼大筆錢到研發。這個時候才萌生要為全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