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應世的常見問題探討

2021-01-15 學佛在線網

一、佛教徒可以從事政治嗎? 

可以的。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其中即有國王、宰官、大將軍身,以其政治背景,為眾生創造富足安樂、無有怖畏的人間淨土。佛陀為國王們講說轉輪聖王的理想政治,歷代國師以佛法的智慧輔佐帝王治理國家,在在證明佛教徒可以參政,但不必直接幹治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從事政治的事業,更能擴大心胸,為眾謀利。 


政治,乃眾人之事。佛陀也說過自己是「眾中之數」,佛教徒參與政治,本著愛國愛家及關懷一切眾生的悲心,懷抱淑世濟人的聖賢之心,從事政治的事業,又有何不可呢? 


二、佛教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張戰爭,雖然過去的僧團,例如古代的日本、韓國都有僧兵的設立,但這是為了保護聖教不受人欺負、迫害。自古以來,佛教並不像其他宗教那麼好戰,尤其在中外歷史上,雖然號稱為王道的戰爭,是為了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多數都是為了侵佔別人的國家、土地而引起的霸道戰爭,這是佛教所不贊成的。 


佛教認為,凡事不一定要藉由武器解決,也不一定要在沙場上才能一決勝負,仁政可以代替戰爭,例如現在的經濟成長、自由民主、文化交流等,都是勝利的表徵。此外,佛教倡導和平,主張以慈悲來促進和平、以去除我執來促進和平、以寬容來促進和平、以同體共生來促進和平。佛教不主張戰爭,果真要戰爭,也應與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魔軍而戰,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三、佛教徒可以參加戰爭嗎? 


可以。因為國家有徵兵制度,佛教徒不能違背法令;再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國家有了災難,雖是僧伽,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為出家並非出國。當初佛陀也曾有過保衛祖國的行動,並且提出「親族之蔭勝於餘蔭」之說。現代佛教徒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只要不是因為瞋心或個己利益,是為了盡忠報國,為了救生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上陣殺敵,是佛教所允許的。何況戰爭也不一定上戰場殺戮,佛教徒可以從事後方的救護工作。 


再說,不保護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將會被國家社會所遺棄。因此,不殺生雖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但是如果本著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懷去護生、護國,即使有戰爭行為,只要願負因果的責任,就大乘的戒律精神而言,是值得推崇讚美的。 


四、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 


同性戀非常理可說明,一般傳統有一套道德標準,但是現代世界潮流對道德標準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戀形成另類的問題。凡感情的問題,以佛教而言,只要產生了執著,不論同性、異性,都是身心痛苦的來源。 


五、佛教對民權的看法? 


人類從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現今發展到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也重視民權,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文化權等,均應受到保障。 


佛教更進一步提倡「生權」,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到傷害。所以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眾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本教義,就是佛教尊重眾生,重視生權的最佳詮釋。 


六、佛教對女權的看法? 


女性應有平等權: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與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會中,有修養的男眾應該尊重女權,倡導男女平等。 


女性應有參與權:女眾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故應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參與服務的機會與層面。 


女性應有自主權:應發展女性溫和、慈悲、細心、勤勞等特質,猶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莊嚴來美化世間。 


女性應有尊嚴權:拒絕社會中存在傷害女性尊嚴的行業,如娼妓等色情行業。 


七、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佛教認為,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的存在;但是一旦成為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時,痛苦不堪,對照顧他的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負擔。因此,能不能執行安樂死,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只有最愛他的人,以愛為出發點,基於慈悲來做決定,合情合法,才能解決問題。 


八、佛教對墮胎的看法? 


胎中嬰兒也是一個生命,墮胎也算殺生,這在理論上來說一點也不錯。但是有的婦女在懷孕期間已知懷了畸形兒,如果不允許墮胎,讓母親一生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一個畸形兒,這是不公平的。或者婦女被強暴而懷孕,要她撫養仇人的孩子一生,每天生活在痛苦的回憶裡,也是有違情理。因此,可不可以墮胎,母親自己有權利決定,縱使有因果,也由母親自行負擔。 


九、佛教對試管嬰兒的看法? 


試管嬰兒、借腹生子,都屬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由於醫學、科學的發展所衍生而出的新現象,對現代社會道德、家庭倫理產生一定的衝擊和挑戰。縱使社會不斷的演進,制度不斷的革新,在相關的制度、價值觀尚未建立之際,冒然嘗試,會帶來許多後遺症,恐非當事人本身所能想像。 


十、佛教對複製動物的看法? 


宇宙萬有都是從因緣而生,緣起緣滅,世間上任何一法都不能離開因緣果報的定律,儘管現代科技發達,日新月異,還是無法發明生命。因此不論尖端科技以無性生殖方式複製動物,或是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借腹生子等,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基因也都是由業力所潤生。生命不能複製,心識不能複製,真如佛性更無法複製,生命的基因正如佛教所說的業力,仍然是維繫生命的主因。 


十一、佛教徒可以從事動物實驗嗎? 


為了醫學研究而用小動物做實驗,合乎道德否?站在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為了造福人類,縱使有殺生的行為,沒有殺生的心意,行為雖非清淨,但是卻保有心中的慈悲,這是佛教徒應該有的態度。 


十二、佛教對死刑的看法? 


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據,日本早期有位楠正成將軍,在受冤被判死刑後,留下「非、理、法、權、天」五個字,說明無理不能勝過有理,有理不能勝過法律,法律不能勝過權力,因為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法則。 


社會上有一些人主張廢除死刑,以佛教的因果法則來看,廢除死刑不合乎因果,造惡因卻不受果報,是不公平也不合乎真理。因此,站在佛教的立場,可以希望減少死刑,儘量不用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 


另外,法官判人死刑,如果不摻雜個人的恩怨、利害,完全基於維護社會的秩序、公理、正義,不得不如此做,雖然判決死刑殺人,佛教認為並不違反道德。而執行死刑的人,是執行國家的法律,與罪犯無冤無仇,無殺心,行為屬無記性,因此沒有罪過。 


十三、佛教對於自殺有什麼看法? 


佛教的殺、盜、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見作隨喜的犯行。自殺在佛法看來,仍然是殺生,因為就佛法的因緣法來看,個人的軀體生命並非個人所有,乃由父母結合而生養,繼而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以茁壯、成長。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會眾緣所成就的,取之於社會大眾,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沒有權利毀滅任何生命。若用暴力強制截斷自他的生命,都是違反佛教的不殺生戒,自己仍須背負行為的苦果。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世間有許多解決問題的管道,例如生活遇到不如意,可找善知識諮談,疏導壓力。又如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無生法忍」的漸次具足,可以從培養暫時的隱忍,而逐漸達到究竟的解脫煩惱,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是非榮辱,活得踏實、自在。 


十四、自殺以後的真相如何? 


自殺也是殺生,因為犯了殺業,所以應受殺生業的報應。 


有的人在世的時候覺得「生不如死」,自殺結束生命,但是自殺後其實是「死更不如生」。根據研究指出,自殺者所感受的痛苦,非語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進,肺氣外逼,內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縊而死者,氣管閉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繼而渾身麻痺,痛苦萬狀。服食農藥、鹽酸等藥品中毒而死者,五臟壞爛,極痛難忍。服食安眠藥而死者,頭眩氣促,五臟翻攪,有時暫時停止呼吸,心臟也停止跳動,與死無異,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悠悠醒來,卻早已入殮,欲出無門,於是輾轉棺木之中,恐懼痛苦而死。曾有研究報告指出,開棺檢視服食鴉片而亡者,伏著居多,側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後,鴉片毒退,棺中輾轉掙扎而死之故。 


自殺而死,雖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終,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惡業果報。因此,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的。佛教講善終,能夠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注釋] 


忍受人間的種種苦難迫害。亦即為了生存在人間所應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 


忍受身心的病痛勞苦,以及外在的風雨寒熱等苦稱之。因此,這是以佛法力量來轉境所產生的智慧。 


隨緣隨處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滅的自在境界。因此,擁有無生法忍,則在在處處無不是桃源淨土、自由自在的世界。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1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肉食普遍被認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貧困的地區,往往逢年過節時才能吃到肉。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應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邀請,自二零零五年十月五日起為期五天,主持「當代社會問題探討」座談會。順應素食風的興起,大師於十月八日,特別以「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作為主題探討。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法器
    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文:圓光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藏傳佛教法器是指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佛法賦予了它們特殊的作用,使他們不再是普通的器物,而變得更加神聖莊嚴。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編者按:自古以來,生死問題就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解答的問題。
  • 【佛圖欣賞】帶你認識常見的佛教手印
    佛教造像中常以手勢的不同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也代指佛法的教義,是古印度的肢體語言,意義豐富,具有極大的內涵。我們在寺院中常見的有五種,即說法印、無畏印、與願印、降魔印、禪定印,一般合稱為「釋迦五印」。
  •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是佛教世界的教主,常見的形象有兩種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是佛教世界的教主,常見的形象有兩種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幾種明清時期的銅佛像的,包括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以及文殊菩薩。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是佛教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 著名學者方立天解析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
    為什麼會有道德底線問題的提出?身在紅塵,心遊三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著名學者方立天做客《世紀大講堂》,解析《佛教文化的當代意義》。方立天,生於1933年3月,浙江永康人。1950年春進入上海華東稅務學校(後改名為華東財政學校)學習,不久即留校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61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4年經教育部特批破格晉升為教授。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這三方面內容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在的邏輯關係是:要認真探討中國佛教文化在今天與未來的發展,必須將中國佛教文化放到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進行思考和研究,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中國特色是在三教關係中形成和發展的,因而「三教關係的視域」是必須的。
  • 母豬常見生殖問題的中獸醫探討
    2 母豬問題根源母豬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其為氣不足血不旺腎不養,最終使其五臟不協調,機體不健康,母豬百症皆出,豬場效益大損。3 母豬問題解決的關鍵點母豬氣血雙虧問題的關鍵點在於調理,而不在於治療。調脾胃,增營養,補氣生血,加快血液循環,加強豬體的解毒自淨能力,提高豬體自身與生俱來的抗病力是我們解決豬體健康的有效途徑。
  • 附常見問題答疑
    硃砂本命佛怎麼開光在佛教的開光典籍《開光儀軌》中說明,開光的地點需要在佛教靈氣比較深厚的寺院中進行,而開光的主法人必須是有較高修為和功德的高僧,不是普通人可以為佛像進行開光的。 硃砂十二生肖本命佛是什麼?
  • 從《人類簡史》到《三體》,兩部著作探討了人類面臨的哲學問題
    但凡讀過這兩本書的人,總會不由自主的把這兩本書聯繫到了一起,因為,這兩本書都是「不務正業」,《人類簡史》談的是歷史,其實真正傳達給作者的是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而《三體》表面看是科幻小說,實質是在告訴讀者,我們到哪兒去?兩部不同的著作,都在探討人類共同面臨的哲學問題。
  • 佛教常用詞彙,你知道多少?
    佛教之中有很多很多,對於未學佛之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的詞彙。但對於學佛之人來說,這些詞彙可能就是我們時刻都在說,在講的詞彙,隨口而來。那麼今天就用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幾個最最最熟悉的佛教常用詞彙。阿彌陀佛即是佛的名號,也是佛弟子之間打招呼、探討佛法等等都會用上的一個禮貌詞彙。但打招呼念阿彌陀佛也有另外一個含義,其淨土祖師,善導大師就曾說過「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佛門之中有句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 佛教:大乘佛法的判攝!
    隨著各地遊化的弟子在生活習慣及對佛法理解上的差異,終於令致百餘年後出現教派分裂,佛教出現了為期約五百年的「部派佛教時期」,產生了為數約二十個的部派。這期間大量阿毗達磨論典湧現,使法義之間愈趨複雜。大乘經典陸續集出,從不同的途徑傳到中國,透過高僧大德們的翻譯,再經過了幾百年的消化與研究與分類,中國佛教由形成學派而致發展了不同的宗派,同時也對印度傳來的佛教經典教進行了整理與判別。
  • 金魚失鰾(漂)怎麼辦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金魚失鰾的問題
    魚類失鰾是一種常見魚病,幾乎存在於所有觀賞魚當中,尤以金魚易失鰾,金魚當中又以蛋種金魚失鰾率最高,蛋種魚沒有背鰭,所以失鰾的概率比文種魚大。今天我們探討一下失鰾的防治。關於水質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氨氮超標、溫度或酸鹼度大幅波動等,都會引發金魚失鰾。首先是魚缸的生化過濾出現問題,導致氨氮聚集在魚缸裡,這些毒素會通過魚只體表進入魚體內。當魚體內積累的氨氮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傷害到魚的內臟,其中包括魚鰾,從而引發失鰾。
  • 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中國佛教協會在行動
    解決了一批困擾佛教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佛教活動場所法人地位的確立和佛教財產權屬問題的解決宗教活動場所法人問題和宗教財產權屬問題一直都是困擾佛教權益保護的核心問題。中國佛教協會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就佛教活動場所的法人地位問題向全國政協提出提案。
  • 佛教七寶—瑪瑙的佛教寓意你知道嗎?
    瑪瑙屬於佛教七寶之一,古時被稱為'赤珠'/'瓊玉',因此有'千種瑪瑙萬種玉'之說,瑪瑙一詞就來自佛經,梵音本名'阿斯瑪加波',賦予了佛的堅定信念,象徵友善的愛心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是屬於比較常見佛品所用的材質.常見的有佛珠以及雕件.瑪瑙在佛教當中都有其獨特的美好寓意,可能大家平時接觸較少,沒有過多的了解,今天給大家講解一下,請佛品的時候大家可以對照自己想求的心願及佛品寓意去佩戴.瑪瑙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中華神秘文化#人性,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
  • 「佛教冷知識」佛教中的那些動物還有這樣的寓意
    獅子、象、牛等這些我們常見的動物,雖身處畜生道,在佛教中卻常常出現,如成為諸佛菩薩的坐騎等。佛教中也常有很多動物譬喻,關於慈悲仁德、教化說理,以眾所周知的動物形象,寥寥數語點明深刻的佛法。獅子騎獅文殊獅子是百獸之王,常用來比喻佛陀的無畏和巨大威力。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