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馬雲」也許是幸運的,大眾對他的關注已經幫助他的小家庭走出眼前的生存困境,但「大山」的深處還有更多的孩子。」
>>>
「小馬雲」的出名非常偶然。
2015年,一位村民在打工回家後發現範小勤長得很像馬雲,於是就拍了幾張照片傳到QQ空間,結果引起了網友大量的轉載和討論,範小勤也因此有了新的名字——「小馬雲」。同時,引起網友關注的不僅是他的長相,還有他的穿著和身處的環境,髒兮兮的衣服和身後破舊的磚房無不顯示出其生活的窘迫。
突然高漲的網絡關注也給這個赤貧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之後,有許多媒體、商家、個人都前來專門拜訪「小馬雲」,甚至連馬雲本人都在微博上轉載評論了他的照片。
「小馬雲」的照片
2017年,範小勤受人資助到河北石家莊上學,「小馬雲」也隨著熱度消散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但在近日,澎湃新聞的一則視頻又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了這個小男孩身上,大家發現本應出現在學校的「小馬雲」已經大半年沒有露面,而一個抖音號@小馬總美食卻顯示他被人帶著在各地做直播、拍攝短視頻,那時連他的父親範家發也很難得知他的近況。
@小馬總美食發布的短視頻截圖
被命運選中一夜成名的「小馬雲」就像一陣喧囂中的泡沫,短暫地出現又隱沒在大眾的視野,而如今消失的「小馬雲」似乎已成為他人用熱度斂財的商業用具,偏離了既定的人生軌道。划過一個個博人眼球的短視頻,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消逝的童年,還看到失範的成長教育背後失力的農村困難家庭。
01
被「命運」選中走紅:
大眾娛樂心態的凝視
「小馬雲」的走紅與其說是被命運選中,不如說他是被大眾的娛樂消費心態推到臺前,被迫地成為了網絡紅人。
他不僅酷似馬雲,還與馬雲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貧苦的家庭、艱難的生活條件與他新名字中「馬雲」的大型集團企業家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社會階層兩極之間的相遇更是加劇了「小馬雲」照片的戲劇性和娛樂感,引起網友的陣陣旁觀,不少人來到馬雲的社交帳號下評論「逼捐」,更有人親自驅車前往「小馬雲」家中圍觀。
範家髮帶著家人在門口張望等候小轎車的到來
有別於精英化的公知名人,「小馬雲」是在大眾網民通過各種轉載、追捧下成為被觀看的他者,是滿足觀賞者娛樂消遣需求的一個象徵符號。我們也常常想問,大眾娛樂消遣的浪潮會帶來什麼,是救他於水火,還是推他入泥潭?
在這個流量可以變現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能夠通過點擊量、關注度、平臺推廣等等手段創造商業財富,「網絡紅人」的標籤往往擁有被消費的潛能,成為新時代的財富密碼。在這樣的情況下,像「小馬雲」這樣無意或者被迫走紅的網紅也難逃資本的爭奪,真正伸出援手的人或機構少之又少。
走紅之後,曾有奶粉店想讓範小勤代言,也有人請他去北京拍電影,而最終帶走範小勤的劉長江顯然也是想從「小馬雲」這個價值符號中獲利的一員。他是「世界第一華人催眠大師」,想把範小勤培養成慈善大使,想讓「『小馬總』成為像阿里巴巴那樣響噹噹的品牌」。於是他帶著範小勤與各大明星合影,上電視節目唱《阿里巴巴之歌》,甚至已經創辦了相關的文化公司。
「小馬雲」參與各種活動
誠然,因受到關注被帶離家鄉的範小勤擁有了更優渥的物質生活,但在娛樂消費心態凝視下被符號化、標籤化、工具化的「小馬雲」形象也讓他的人生蒙上「丑角」色彩。他的出現逗人發笑、引人驚呼,而他經歷的現實與困難卻很難引起人們的進一步認真對待和解決,在走紅之後如何脫離貧困和孩子成長教育問題的落實也就不是觀眾當時關注的主題。
02
消逝的童年:
成人消費世界裡的弱者
在學校和家庭裡消失的「小馬雲」令人痛心,而發生在他身上的命運卻不能被他自己所左右。「小馬雲」作為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尚且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也缺少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他沒有能力選擇,甚至也沒有機會選擇。
「小馬雲」消逝的童年顯然不是個例,「童模妞妞遭媽媽腳踹」、「3歲女孩被父母用來做吃播賺錢」等等事例都還讓我們記憶猶新。家長對商業利益和流量關注的追求讓他們忽視了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心,孩子傳統意義上的童年生活也在網絡世界中逐漸被消解,他們不僅僅可能受到超出其心智接受範圍的內容衝擊,還會被動地捲入成人的消費世界。
童模遭媽媽腳踹的報導
但「小馬雲」的事件背景則更加極端,帶走並「資助」他的劉長江並沒有盡到培養和照顧孩子的義務,而視頻裡陪伴一直他的「保姆」或「師姐」也只是個幌子,是否真正負責他的飲食起居有待商榷。站在他背後的是一個專業完整的營銷團隊,而「小馬雲」仿佛真的成為「工具化」的吸引流量的機器。
小馬雲直播時的場面
或可愛、或有趣的孩童面孔一直以來都比成人更容易抓住觀眾的眼球,而他們的純真和懵懂也會更輕易被消費產業利用,成為他人趕熱度、刷流量的工具。
兒童是成人消費世界裡的弱者,而我們作為觀眾抑或是內容產出者,在面對兒童形象時是否應該更為謹慎地對待呢?我們回看馬雲當時回應的微博會發現,因長相與馬雲相像引發討論的不止是範小勤,但只有「小馬雲」稱號深入人心,這其中不僅能體現大眾對弱勢兒童的格外關注,更有想從中獲利的營銷團隊的推波助瀾。
與我們熟知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MCN有所不同,他們不僅通過參與各類宣傳活動和內容輸出強化「小馬雲」的符號,還為範小勤的自我設定和意識表達塑形。「我是小馬雲,開學了我要好好學習」、「我是小馬雲,我愛你們」,範小勤在短視頻裡的話語很難說是一種正常自發的表達,更像是模仿和學習下的機械複述,兒童形象產出中這樣不自發的自我呈現也需要我們時時的警惕與反思。
事實上,而「工具化」利用的後果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深遠。一直被「香車」、「美女」包圍的「小馬雲」在回家後確實會很難再適應原本的生活,兩種差距巨大的環境間的反覆拉扯可能對他的心智成長和價值觀的建構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短期經濟效益集中提取的背後會是孩子心中難以填補的精神空洞。
03
失範還是無奈?
農村教育的現實困境
在保護兒童的「純真」中,家長和學校都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它們一方面能為孩子過濾「過熟」或者有害的信息,一方面也能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因搞笑視頻走紅的鐘美美就沒有在網絡潮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他的母親選擇將視頻大量下架,拒絕廣告商的邀約,為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假笑男孩Gavin的父母和團隊也選擇儘可能地守護他的童年,「一切以他的意願為優先」,所有的收入都匯入教育基金。
但在範小勤的生活裡,父母和學校對他的保護顯然是缺失的,他的父親範家發在劉長江帶走他之後就對他的生活情況知之甚少,只要「讓他在學校讀書就放心了」。許多網友對他父親這個不負責任的選擇頗有微詞,認為他為了眼前的金錢利益讓孩子成為「賺錢工具」,是一場教育的失範。
如果說教育能帶來長期的回報,但對範小勤原來的家庭來說,眼前的生活溫飽都難以維繫,而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小馬雲」的走紅對他們來說是不得不抓住的救命稻草。
範家發讓劉長江帶走「小馬雲」一方面當然有出於可以獲得錢財的考慮,是他個人的選擇,另一方面他也許並沒有選擇的餘地,美好的願景總是放在現實的生存之後,這或許也是現實狀況下的無奈之舉。
範家發的選擇真實地反映出農村困難家庭的教育處境,失範的教育背後是失力的現實家庭,這也使某些「慈善人士」能夠從中牟利。無獨有偶,2018年播出的《新聞調查》中一期《山那邊的孩子》就深度報導了類似的社會事件,在歌唱比賽中一舉成名的大涼山的孩子們回到家鄉後依然過著貧苦艱難的生活,甚至難以跟上義務教育設置的課程內容。
《山那邊的孩子》節目截圖
消失的「小馬雲」將貧困鄉村固有的教育難題再次拉入人們的視野,而我們在激烈批判和惋惜的同時也不妨冷靜下看看,「小馬雲」也許是幸運的,大眾對他的關注已經幫助他的小家庭走出眼前的生存困境,但教育或許是一個更長期和普遍的社會問題,「大山」的深處還有更多的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