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的眾生相,是國產紀錄片的答案?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這邊廂,一線醫護人員盡心竭力,只為拯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那邊廂,大量社會捐贈的物資存在滯留、待分配、一線醫院需求數據不對等等問題在社交媒體快速傳播並引起熱議,讓湖北紅十字會的公信力降到冰點。

困難之下,中國醫生只能以凡人之軀,站在病毒與人民之間。正因為一線醫護人員的艱苦奮鬥,雖然目前疫情尚未穩定,但仍有兩百多位病人痊癒出院(截稿前)。黑暗中的一絲亮光,為恐慌、焦慮下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在這個當口,前幾日播出的《中國醫生》,也在為醫護人員發聲。其實白衣天使,就是隱藏在普通人身份下的超級英雄。

顧名思義,和展現醫院各個身份眾生相的紀錄片不同,《中國醫生》的視角落在了醫生身上。

朱良付,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二病區主任,同時擔任腦卒中綠色通道的組長。

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緊急,六小時內得不到有效救治就會引起偏癱甚至死亡,所以很多大型醫院都專門設立了二十四小時待命的綠色通道。對於醫生而言,只有住院值班,才能在第一時間搶救患者。

據主管護師王奕透露,因為河南省人民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一手創建的,所以只要是綠色通道的手術,無論凌晨幾點朱良付都會親自操刀,甚至有一天凌晨十二點還有十六臺造影等待他完成。

面對超高的工作壓力和強度,朱良付也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天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也擔心自己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家庭的責任我還沒有盡到,醫療責任我也沒有盡到,」

「現在我是主任醫師,培養這樣的醫護人員差不多需要25年的時間。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即便對國家與人民具有如此情懷,但腦卒中作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腦血管醫生也面對著最多的生離死別。因此雖然朱主任在每場手術前都會告知家屬手術的風險與發生機率,但如何與患者相處,始終是他的疑惑。

「曾經有一位阿姨因為丈夫去世,想要將我撕成碎片。其實我跟老爺子在病區關係很好,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症)發生。但哪怕他們知道我是好醫生,甚至會讓我查看他們的病情,但也不耽誤她投訴你。」

不過雖然有疑惑,但面對一場接一場的手術,朱主任的生活並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

好在正是源於大量的手術實踐與和患者的相處,對於醫患問題,朱主任站在醫生角度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相比於醫生,科技才能治病的最大力量。如果我們不自負、不驕傲,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踏踏實實學習,把自己的業務和對科學的認知做到最好,也就不容易和患者發生矛盾。」

即使外部環境無法改變,但踏踏實實鑽研醫術,兢兢業業救死扶傷,依舊是朱良付等中國醫生應對的困難方法。

也正是這份「醫心」,無論在日常的手術臺,還是武漢疫區的一線,中國醫生都能成為老百姓最大的後盾和力量。

相較於大眾視線的聚焦,其實近年來,已經有大量影視作品關注到了醫療行業,尤其是以《生門》《人間世》《急診室故事》為代表的紀錄片,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醫生的工作內容,更將隱藏在病房內的生老病死展現在觀眾面前。

婦產科——死生交替

豆瓣評分高達9.5分的《生門》,講述的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平凡又偉大的孕婦生產故事。

雖然視角相對單一,但直面生命誕生的婦產科就像一個窗口,透過孕婦的生產,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臨的喜悅,就像平凡生活中最大的矛盾衝突,衝擊著觀眾的神經。

在婦產科內,5萬塊錢能救一大兩小三條人命,但借錢、貸款、抵押房產的壓力,都讓手裡只有5千塊錢的準父親一籌莫展、33周歲的產婦夏錦菊在生產過程中大出血,心臟兩次停跳,換血1萬多毫升,產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時速」在鬼門關前將她救下、年輕媽媽李雙雙腹中的胎兒被當地優生科判定需引產,但面對一條小生命,醫生和家屬在救與不救間艱難徘徊,一場「內心的審判」令所有人痛苦不堪。

中國家庭對子孫繁衍的渴望、社會醫療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醫生的平凡而偉大,都在這部作品中匯聚交融。「區區」《生門》也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環境最真實、最生動、最揪心、最溫情的縮影。

急診室——意外匯聚於此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是《急診室故事》的來源。

作為幾部紀錄片中技術水平最高的作品,《急診室故事》利用全球最先進的固定攝像技術,使用78個固定攝像頭、66路全方位收音,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事件。

區分於之前兩部紀錄片,《急診室故事》的核心立意是直面社會廣泛關注的醫患矛盾和信任危機。

當醫生面對著等待掛號的病人突發心梗倒下、19歲少女懷孕六個月突發腦出血、大媽下夜班遭遇車禍左肘粉碎骨折、幼童被電梯夾斷手指面臨全麻手術,家屬拎著斷腿求醫、打工仔爬樹墜落致使全身癱瘓等意外,以怎樣的心態應對,如何應對,都通過鏡頭被觀眾審視。

一方面,醫生的職業態度與能力是檢驗醫生的標準,但如何看待親人的生老病死,則是病人親屬的必修課。

通過《急診室故事》的幾個案例,尤其是第一季第八期患者暴打醫生的真實鏡頭,能讓電視後的觀眾對於醫患關係多一些思考,就是對優質醫療紀錄片最大的肯定。

醫院全景——微縮人間百態

2016年6月首播的《人間世》目前已經播出兩季。

導演周全表示,醫院是人生四苦集中上演的地方,也是各種矛盾的集中地點,在醫院能看到最真實的人性。因此他希望以醫院為原點,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既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生的無奈。

出於這一訴求,《人間世》將視角定格在了每一位身在醫院中的個體。

第一季中,紀錄片展現了急救科副主任醫師未能搶救回少年的失落和無奈、救護車上三位工種對急救資源缺失的無可奈何、白髮人送黑髮人後決定捐獻兒子器官的痛苦、得知病情無法逆轉時選擇臨終關懷的絕望。

當這些極端情緒匯聚在醫院這個熔爐內,生命的珍貴與脆弱,醫心、醫德的重要程度也可見一斑。

在展現「眾生相」後,《人間世》的第二季重點關注到了患者的故事,甚至旁白都由病患自己講述。

因為視角的轉變,故事也從單個的醫療事件、醫患關係中抽離,將醫院放在了整個社會背景之下。片中醫生、病患以及家屬在醫院所經歷的事情,都可以看作是社會問題的一次集中呈現。

同時,《人間世》第二季也更注重於現實意義,通過大幅增加對死亡的探討,將治療、搶救失敗等案例搬上螢屏,讓觀眾直面生命的脆弱與殘酷。對於促進社會不同階層對「醫患關係」問題的思考也大有裨益。

上述紀錄片,在豆瓣都能達到9分以上。除了本身需要做到的真實之外,每個故事中蘊含的情感也是幾部作品獲得觀眾認可的關鍵。那麼在紀錄片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後,「情」能否成為國產紀錄片的全新特色呢?

首先,我們來看國產紀錄片與BBC紀錄片之間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故事性上的差距

雖然紀錄片追求真實,但故事性依舊是考量紀錄片優劣的關鍵。尤其是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中,「提案」作為關鍵環節,也決定著成片的質量。

據國內的紀錄片從業者「柴火」透露,因為教育環境等根深蒂固的問題,中國紀錄片在提案時,完全與故事無關。

二、畫面敘事的差距

目前,國產紀錄片已經度過了粗製濫造的時代,但與BBC等「大廠」相比,無論在設備、經驗、標準、流程還是資金上都存在差距。

更致命的是,國產紀錄片的導演,與Alastair Fothergill(《地球脈動》導演)們存在藝術基礎的根本差距,即使畫面越發精緻,但缺乏單個畫面的敘事能力,還是讓國產紀錄片的畫面不夠靈動。

三、缺乏專業人士幫助

在《七個世界,一個星球》的第四集,2014年才被發現的新種澳洲跳蛛出現在了鏡頭中,通常情況下,這類新發現很難獲得媒體的關注,但BBC的編導們,還是從浩如煙海的科研新聞中萃取到了可以利用的動物。

因此,對科學的鑽研、科學家的支持都是BBC紀錄片成功的關鍵。

綜上所述,與其他影視作品類似,國產紀錄片距離頂尖還有一定差距。但伴隨工業水平的提高,國產紀錄片也在找尋自己的破局之道。那講「情」又是否可行呢?

結合之前提到的差距看,從「情」出發,紀錄片便有了魂,圍繞「情」來講故事,遠比從鏡頭中萃取故事容易的多。

同樣的道理放在鏡頭語言上也一樣可行,抓住鏡頭中的人物,將人物的情感還原,也比短時間內提升藝術水準可行。

最後則是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上,本文的視角定格在醫療行業內,專業人士的幫助自然是紀錄片成行的關鍵。但在其他領域,「情」並不能作為科學依據。

因此,對於國產紀錄片而言,真實事件後的「情」自然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但若真想追趕BBC水準,還需要在專業上下文章。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就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則有我相?
  • 四萬人打出9.7分的神作國產紀錄片
    終於有一部國產紀錄片,口碑「爆」了。片名起得很大,叫《中國》。這是第一部以「中國」命名的國產片。歷經5年的打磨,一經上線,收視率就碾壓了黃金檔所有國產劇。#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 #汪涵狂野波波頭# ,一夜之間,蹭蹭上了3個熱搜。
  • 致敬白衣天使 6部醫療紀錄片帶你認識我們的健康守護者
    影片透過戰「疫」親歷者,見證了一線醫療工作者的堅守與他們帶給患者的希望。他們是此次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中國醫生《中國醫生》是國內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大型醫療紀錄片。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醫護人員,聚焦普通人與醫院最常發生交集的場景,通過跟蹤拍攝一個個有溫情、有責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醫患故事,多視角呈現了醫生這一職業的不同面貌,解讀醫療系統在國民生命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實地展示中國醫生們救死扶傷道路上的悲歡離合。
  • 「國產CT元老」東軟醫療:高端醫療設備進階之路成功幾何?
    隨後 20 餘年,東軟醫療一直深耕CT技術領域,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數個「第一」:第一臺國產品牌單層、雙層螺旋CT,第一臺國產品牌 16 層、64 層、128 層CT。今年 6 月,東軟醫療又成功研發了第一臺國產 512 層超高端CT,一躍走上了引領超高端CT發展的技術前沿。不斷突破國產CT設備最高水平的東軟醫療也接受著來自市場的檢驗和肯定。
  • 虛構下的眾生之相——鬼魚系列小說漫談
    虛構下的眾生之相——鬼魚系列小說漫談陳錦榮「如若沒有黃河穿城而過,我大抵不會在蘭州定居。可是,除了蘭州,又有哪一座城市的酒精能撫慰我胃部深藏的雪夜舊事,又有哪一座城市的牛肉麵能激活我陷入疲憊的精神味蕾?愛它,所以恨它,這種我與蘭州之間的牴牾何嘗不是蘭州與世界之間的呢?」
  • 將藝術家還原成平凡人,是國產藝術紀錄片新的打開方式
    在快手近日推出的第一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中,追蹤拍攝了八位網絡知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這部紀錄片讓來自民間又爆紅網絡的奇才們,在鏡頭前講述各自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思考,展現了他們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又「腦洞大開」「孜孜不倦」的一面。目前,被網友們稱為「當代藝術的漫遊指南」的片子在快手上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530萬,超過四萬多網友給予讚賞,網絡評分頗高。
  • 7部超8分的國產醫療劇!張嘉譯陶虹作品上榜,第一名高達9.2分
    沒關係,是時候安利這7部寶藏國產醫療劇了!說起愛滋病,它作為中國官方傳染病報告死亡數最高的病種,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 95.8 萬,相較於2012年已然翻了兩番。因此,劇中對HIV常識的普及介紹,展現了愛滋病人的醫療環境和生存狀態,進一步破除了大家對愛滋病偏見,至今仍有巨大的意義。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佛說眾生平等,那什麼是「眾生平等」?
    不論你信不信佛,肯定都知道佛教經常說「眾生平等」這個詞,可你真的知道「眾生平等」這個詞的意思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是開悟的人,人人都是未來佛,所以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我們要抱一顆平等心去看待所有的眾生。
  • 國產TAVR領跑者傑成醫療:重壓之下仍在領跑
    在國家對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政策的推動下,國產器械迎來加速進口替代的良機。對於中國主動脈瓣膜經導管置換(TAVR)市場來說,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國產企業已佔得先機。隨著2019年底啟明醫療、沛嘉醫療的港股上市,心臟介入瓣膜投資日漸火爆。對於超百億級的中國TAVR市場空間,資本已嗅到商機,或已先行布局,成為投融圈裡的一個新"標的"。
  • 國產高分紀錄片再現,每集只有5分鐘評分卻高達8.1分,不輸BBC
    紀錄片一直是影視市場上的冷門。說到紀錄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個名字就是BBC。英國廣播電視公司所出品的一系列紀錄片被譽為不可超越的巔峰之作,輕易的就可以拿到9分以上的評分。但是紀錄片在國內一直都是短板,要麼是過於枯燥無味,要麼太過於浮誇。
  • 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國外有市場國內少人問
    儘管如此,國產高端醫療器械依然面臨「牆外」開花、「牆內」卻並不香的尷尬局面。     參差不齊的質量水平直接導致不理想的使用體驗,進而形成了對國產醫療器械的不信任。儘管近幾年,部分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產品質量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但先入為主的觀念依然揮之不去。《2013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明確指出,「由於國內醫療機構長期偏重於使用進口設備以及招標監管不嚴等,部分國產高端醫療器械遭受歧視,難以拓展國內市場。」
  • 一起血案中的錯愕眾生相
    在這腥紅的血色和瀰漫的悲哀中,雖然這是一次極端個例的發生,但依然不妨礙讓我們好好打量血案中,令人錯愕的眾生相。現代文明下的風險叢生,常以猝不及防的發生,豐富個體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哪怕是一次大範圍的唇槍舌劍,都可以生發出「什麼時候,我們失去了理性對話的胸懷和耐心?什麼原因,人群分成圈子,甚至南系北系、這派那派,從此不見守望相助,只剩龍爭虎鬥?
  • 破解行業格局「小、散、亂」 52家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結盟
    中國網財經5月16日訊(記者杜丁)長期以來,國內大型高端醫療器械基本被進口品牌所壟斷,不過,進口巨頭們在中國的地位正面臨著來自國產廠商的「圍堵戰」。日前在「第8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作為國產自主創新第一品牌的「獨墅聯盟」中的多家企業集體亮相博覽會。
  • 國產醫療器械上市公司Top15,群雄逐鹿!
    作者/策劃:浩悅資本創新醫療器械行業組本文原創自浩悅資本,轉載或合作請在本文末尾處留言。2020年4月是年報季,疫情之下對全球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二級市場上我們可以看到,國產醫療器械Top15公司市值從2020年1月至今大多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 屍斑、屍僵、巨人觀……這部國產法醫紀錄片簡直打開了新世界
    但是,最近有一部國產紀錄片讓我不由自主一口氣刷完十集,而且看完以後心甘情願當自來水。我覺得對《法醫密檔》最中肯的評價就是——真實。這部片裡沒有大家見慣了的陰森恐怖和故弄玄虛,只有高度還原的案發現場。實際上,拍攝這部紀錄片,攝製組幾乎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深入。前期準備階段,攝製組主創人員瀏覽了專家顧問團列出的長長的法醫學書單,接受法醫學規範的培訓。與國內近五十個省市一線公安部門建立聯繫,深入各地方公安局和解剖室實地考察,最終從幾百個案例中篩選出十個最典型、同時最適於影像表達的案例。為了不影響正常解剖作業和結果,進入解剖室前,攝製組所有人員和攝像器材要全部接受消毒。
  • 用鏡頭記錄「平靜」下的洶湧波濤丨專訪紀錄片《生生》主創
    9月28日起,由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與優酷視頻聯合出品的7集醫療人文紀錄片《生生》上線播出,目前豆瓣評分8.9分。該片用16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帶領觀眾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共同探尋生命的價值。目前,微博話題#紀錄片生生#閱讀量超900萬,有網友留言稱「這是一部離死神很近的紀錄片」「要看,會哭」。
  • 佛家的眾生平等到底是什麼平等
    眾生何來平等?但佛家說眾生平等,又該如何解釋?何謂眾生——儒家解釋眾生是泛指一切生物。本人還是覺得佛家解釋的眾生更為精妙。佛家中的眾生是集眾緣所生的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形態,包括六道輪迴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中所有有情的物種,因此眾生又被稱為「有情」。
  • 國產PET/CT殺入高端醫療設備領域
    近年來我國醫療設備產業快速發展,截止2012年年底,我國生產醫療設備的企業已經超過17萬家,但高端醫療設備的市場卻依舊被國外進口產品所佔據,國產設備比例不足10%。2014年10月11日上午,在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核醫學學術會議上,北京銳視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攜新產品RAY-SCAN64PET/CT亮相,該產品的自主研發性和高性能標誌著中國民族品牌已具備躋身世界高端醫療設備行業核心陣營的實力。
  •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加速 海南海藥攜自研人工耳蝸突圍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整體步入高速發展階段。據EvaluateMedTech的測算,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3980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5300億美元,CAGR約5.1%,而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從2001年的179億元增至2017的4450億元,遠高於全球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