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2020-12-05 因陀羅網App

淨土宗

創始人:慧遠大師

祖 庭:江西廬山東林寺和陝西西安香積寺

代表人物:慧遠、善導、際醒、法照、藕益、印光、聖嚴、昌臻......

眾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淨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淨土論著,解釋與弘揚淨土法門。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稱三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東晉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教義: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宗,創立於唐代,因該宗認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而得名。又因被淨土宗後人推尊為初祖的東晉高僧慧遠(334—416)曾在廬山和十八高賢共結蓮社,同修淨業,故又名蓮宗。淨土宗的實際創宗人為唐代善導。

產生及代表人物:

淨土意指被淨化的國土,是佛、菩薩和佛弟子所居住的世界,也是佛教徒所追求和嚮往的地方,是和娑婆世界的穢土相對而言的。淨土一般沒有惡行,沒有煩惱,沒有汙垢,大家都沒有慾念,生活無憂無慮。淨土信仰最早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產物,根源於佛教僧眾對釋迦牟尼佛的懷念和對其說法道場的嚮往。

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淨土教義的集大成者,是唐代僧人善導。善導(613—681),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出家,先學《法華經》和《維摩經》。貞觀十五年(641)隨道綽受業,聽講《觀無量壽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正式創立淨土宗。著有《觀無量壽經疏》(簡稱《觀經疏》)四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簡稱《法事贊》)二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簡稱《觀念法門》)一卷等。在這些著作中,善導系統地闡述了淨土的教義及其禮儀規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淨土思想體系。

祖庭:

淨土宗的祖庭有香積寺、東林寺、玄中寺。

香積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香積村,建於唐代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淨土宗的門徒為紀念第二代祖師善導而在其墓塔旁邊的寺院,香積寺也是中日兩國淨土宗的祖庭。

東林寺位於江西廬山西北麓,北依東林山,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一說太元六年即公元381年),淨土宗初祖慧遠在此創建道場,弘揚淨土法門,為淨土宗重要祖庭。唐代高僧鑑真和該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傳經講學,慧遠和東林淨土教義也隨之傳入日本,故日本東林教奉慧遠為祖師,東林寺為祖庭。

玄中寺又稱玄忠寺、石壁寺,全稱大龍山石壁永寧玄中禪寺。位於山西交城西北石壁山南。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曇鸞大師所興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始告完成,是曇鸞大師住持的道場,後來由其弟子道綽繼承法席。唐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善導在此開創淨土宗,並視玄中寺為祖庭。

特點:稱名念佛和「正行」。

淨土宗的主要典籍依據是「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本宗認為,眾生只要信仰阿彌陀佛,從事念佛修行,死後就可以憑藉阿彌陀佛拯救世人的願力,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1.稱名念佛。所謂「念佛」實踐一般有四種,其一是「稱名念佛」,即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二是「觀想念佛」,即冥想佛的相好功德;其三是「觀像念佛」,即觀想念佛的入門法,將佛像的塑像或畫像放在跟前,注意觀察,將其形象牢記在心,然後閉目觀想;其四是「實相念佛」,即思考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之理(了解萬法都是空無自性的)。這四種念佛法門歷代都有提倡者,善導以弘揚「稱名念佛」為主。他們倡導的淨土修行實踐,也叫「稱名正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舍,以往生淨土為期。由於這種修行方法簡便易行,備受廣大信徒的喜愛,中唐以後,曾廣泛流傳。

2.正行。善導關於佛教修持的理論,最具特色的是對「正行」、「雜行」的劃分。「正行」是指依淨土經典所從事的一切修行活動。具體又可分為五種:(1)讀誦正行,指專讀誦淨土宗所依的《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2)觀察正行,指專思想、觀察、憶念彌陀淨土;(3)禮拜正行,指一心專禮彌陀一佛;(4)稱名正行,指一心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5)讚嘆供養正行,指一心專讚嘆、供養彌陀一佛。除此之外的一切修行,皆為雜行。善導的淨土法門,就是要舍雜行,歸正行,要求信徒捨棄別教,皈依淨土。

總結來說,淨土宗主張:(1)仰仗佛力;因為如果是自度,就必須精讀佛經,獲得般若智慧,經過累世修行,才能成就果位,而一般的信眾,沒有時間或者能力去修讀佛經,斷除迷惑,無法靠自己力量自度,那麼想擺脫煩惱,就必須依靠佛的力量去接引。(2)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歸宿;任何人,不論什麼根基,學佛多久,只要能夠「真心厭倦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將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眾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3)不要求明心見性,也不要求斷惑證真;這是淨土宗最大的特點,不斷惑業和罪業,就可以跳出輪迴,只此一生,就可以登佛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帶業往生」。此外,淨土宗還宣傳地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的宗教性、民間性比禪宗更強,如果說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精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淨土宗則是印度佛教和中國民間文化相結合的經典。

淨土宗的發展:

善導之後,淨土宗一直盛行不衰。唐代有懷感、少康、慧日、承遠、法照等繼續弘揚。宋初以後,禪宗、天台宗、律宗等的學者多兼弘淨土,如雲門宗的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天台宗的四明知禮、律宗的靈芝元照等。從宋代開始,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實際上是各宗派共有的信仰,並不是某個宗派所獨有的思想內容。同時,西方淨土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最流行的佛教信仰之一。

淨土宗主要寺院: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東林寺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蓮開淨寺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弘願寺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開元寺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報國寺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靈巖山寺

相關焦點

  • 我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寺院都在哪?有一個省竟佔了七座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我國,發展至今,三大語系佛教活動場所已有3.3萬餘座,其中漢傳佛教約2.8萬餘座。漢傳佛教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僧,依據不同的佛教經典,逐漸形成了諸如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八大佛教宗派。這八大宗派的祖庭寺院共有十一座,其中陝西省竟佔了七座。
  •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展與傳承
    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廬山東林寺被譽為淨土宗祖庭之一。此後,有曇鸞於北方超化寺等地專修淨業,傳龍樹菩薩大乘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200餘遍,並勸人用麻豆計數,精進念佛。自己日誦佛號七萬遍。
  • 農曆八月初六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紀念日
    30日,農曆八月六日,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紀念日。三、淨土。元興元年,慧遠與劉遺民、周續之、張季碩等一百餘人於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以來生生西方彌陀淨土為期,並提倡以觀想為內容之念佛法門。曇鸞以後雖由觀想轉重稱名,形成淨土一宗,而後人仍以慧遠為淨土宗之始祖。四、禪法。江南一地素闕禪法,慧遠曾遣弟子往西域求禪經。義熙六至七年佛陀跋陀羅在長安,因與鳩摩羅什門下不和,於南下廬山,慧遠請其譯出《達磨多羅禪經》,自此禪法得以流行江南各地。五、律學。
  • 佛教:八大菩薩都是哪幾位?最後一尊在佛教密宗中地位非凡!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崇佛教之後,漢地的的佛教地位開始穩步上升。達摩祖師來到漢地之後,說道:此地一片大乘景象,真乃佛法棲身之所。不可否認,大乘佛教與漢地文化相互影響,後又誕生出八大菩薩、四大菩薩等等多出神祗,讓眾信徒所嚮往。
  • 佛教十宗之金剛頂宗(密宗)
    密宗簡要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密教興起於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壞滅亡為止。密教雖在印度消失,卻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傳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為骨幹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與禪、淨土,同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
  • 淨土宗:乘佛願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入大乘正定聚
    引言 淨土法門的特質信願行乃淨業修持之宗要,其內涵非常深廣。本人於二〇〇五年曾經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講過《淨土資糧——信願行》。這十年來,隨著對淨土法門修學的深入,愈加體會到信願行的內涵如大海般深廣。在二〇一五年東林寺第八屆淨土宗弘法人才培訓班上,本著教學相長的心態,與大家進一步交流探討淨土宗的一些核心話題。於此擬從三個方面展開淨土法門特質的論述:第一,教內真傳,他力救度;第二,眾生與阿彌陀佛感應之道;第三,淨土文化的普世價值。
  • 禪宗五家七宗一半源於江西,不到江西,求什麼佛
    江西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歷史上就有「求官到長安,求佛到江西」,「不到江西,不得禪宗之要」的說法。據梁代慧皎所著的《高僧傳》記載,東漢末年(約公元188年前後),就有西域高僧來到江西弘揚佛法。到了東晉時期,慧遠禪師駐錫廬山,倡導彌陀淨土,聲名遠播,使廬山成為與長安(今陝西西安)遙相呼應的南方佛教交流中心。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淨土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開宗之祖,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 681年) 在長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的巨著──《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 《往生禮讚》、《般舟贊》,尤其是《觀經疏》四卷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3、漢地佛教有影響力的派別①(1)天台宗:中國僧侶自創的宗派,創立於隋朝,創始人智顗,教典是《法華經》教義中心思想是「一念三千」「圓融三諦」(2)三論宗:始於後秦的鳩摩羅什一脈,於隋煬帝時代吉藏完成「三輪」註疏,創立三論宗,教典是《中論》、《十二門論》、《白論》,基本教義是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
  • 龍樹菩薩選擇往生淨土,給我們學佛人的幾點啟示!
    比如淨土宗是講有的法門,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以念。又比如禪宗金剛經就是講無的法門,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有所相皆屬虛妄等。那麼不論是講有,還是講無?你不要執著這個法,學法的目的是成佛!哪個法能夠讓你成佛,你就修那個法!只要能夠讓你成佛,適合你的法就是正確的法。
  • 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時隔37年迎來新門主
    6月6日上午,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新門主大谷光淳在京都市下京區的西本願寺內繼承法統(共同社)【共同社6月6日電】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6日在本山西本願寺(位於京都市下京區)舉行「法統繼承儀式」,時隔37年迎來新門主。全國的僧侶及門徒約八千人列席了儀式。
  • 【93期】漢傳佛教的素食主義:影響中國改變世界
    ,最後以國家行政命令的形式,頒布了制斷酒肉的禁令,從此素食逐漸而成為中國漢傳佛教修行與生活中的基本定製。發生在六世紀中國佛教場域中的這段關於佛教教義是否戒殺與素食的論爭,可以說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件,它不僅決定和影響了中國漢傳佛教以素食主義為特色的生活傳統,也塑造與規範了中國人俗世生活中的許多習行與禮儀。佛教來源於印度,而在原始印度佛教的法流中,初期上座部的戒律並沒有對肉食的嚴格禁制,中國漢傳佛教對於肉食的禁制是與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有關的。
  • 佛教:念佛往生,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佛教淨土宗祖師,徹悟得道後,憐憫眾生迷在聲色當中,特開念佛往生方便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意為:上、中、下之根器)。就連不識字的老人,只要發心求往生,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都能往生。這個法門確實方便,但你真的理解對了嗎?淨土祖師慈悲啊,讓我們憶佛念佛,是讓我們斷絕惡念,親近諸佛菩薩啊!佛菩薩何許人也?
  • 淨土宗: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
    因為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有人覺得念佛求往生是小乘自了漢的心態,不是大乘菩薩所為,一位大乘菩薩應該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這個苦難的地方度眾生,哪能離開這個世間去自己求安樂呢?對於這個觀點,我們要用智慧來辨識。要知道念佛法門求往生的目的是什麼?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普度眾生。
  • 八大菩薩分別是誰?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出自《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虛空藏菩薩,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法海寺壁畫中的普賢菩薩造像位於水月觀音造像東側,右手持蓮花,蓮花上置一寶卷,衣飾華麗,裙帶飄舞……  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普賢是菩薩行的表徵,任何一個眾生,實踐菩薩行圓滿之時,就是普賢菩薩,而圓滿普賢的果位就是毗盧遮那如來,眾生具足著普賢之因,也就是毗盧遮那佛性。
  • 佛教: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單從修行人數來說,淨土宗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畢竟這個的門檻是最低的,理論上來說只要念過一次「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甚至聽過一次的師兄都可以算在內。因為這個念佛非常殊勝,「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不管念過還是聽過,將來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只要這菩提種子種下了,遲早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只不過時間早晚罷了。
  • 佛教法器簡介,那些杵、鈴有什麼特殊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在傳承上卻有漢傳和藏傳的區別,藏傳佛教在吐蕃王朝之後,隨著藏地戰亂興起,漸漸式微,最終伴隨著各地封建領主、軍事將領、貴族和義軍首領割據一方,形成了各個宗派,其中不乏像密宗一樣神秘的宗派,他們誦經時手拿法器,顯得莊嚴神聖,其中左手拿的應該是鈴鐺,右手拿的應該就是金剛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