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創始人:慧遠大師
祖 庭:江西廬山東林寺和陝西西安香積寺
代表人物:慧遠、善導、際醒、法照、藕益、印光、聖嚴、昌臻......
眾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淨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淨土論著,解釋與弘揚淨土法門。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稱三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東晉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教義: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宗,創立於唐代,因該宗認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而得名。又因被淨土宗後人推尊為初祖的東晉高僧慧遠(334—416)曾在廬山和十八高賢共結蓮社,同修淨業,故又名蓮宗。淨土宗的實際創宗人為唐代善導。
產生及代表人物:
淨土意指被淨化的國土,是佛、菩薩和佛弟子所居住的世界,也是佛教徒所追求和嚮往的地方,是和娑婆世界的穢土相對而言的。淨土一般沒有惡行,沒有煩惱,沒有汙垢,大家都沒有慾念,生活無憂無慮。淨土信仰最早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產物,根源於佛教僧眾對釋迦牟尼佛的懷念和對其說法道場的嚮往。
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淨土教義的集大成者,是唐代僧人善導。善導(613—681),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出家,先學《法華經》和《維摩經》。貞觀十五年(641)隨道綽受業,聽講《觀無量壽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正式創立淨土宗。著有《觀無量壽經疏》(簡稱《觀經疏》)四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簡稱《法事贊》)二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簡稱《觀念法門》)一卷等。在這些著作中,善導系統地闡述了淨土的教義及其禮儀規則,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淨土思想體系。
祖庭:
淨土宗的祖庭有香積寺、東林寺、玄中寺。
香積寺位於西安市南長安縣香積村,建於唐代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淨土宗的門徒為紀念第二代祖師善導而在其墓塔旁邊的寺院,香積寺也是中日兩國淨土宗的祖庭。
東林寺位於江西廬山西北麓,北依東林山,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一說太元六年即公元381年),淨土宗初祖慧遠在此創建道場,弘揚淨土法門,為淨土宗重要祖庭。唐代高僧鑑真和該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傳經講學,慧遠和東林淨土教義也隨之傳入日本,故日本東林教奉慧遠為祖師,東林寺為祖庭。
玄中寺又稱玄忠寺、石壁寺,全稱大龍山石壁永寧玄中禪寺。位於山西交城西北石壁山南。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曇鸞大師所興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始告完成,是曇鸞大師住持的道場,後來由其弟子道綽繼承法席。唐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善導在此開創淨土宗,並視玄中寺為祖庭。
特點:稱名念佛和「正行」。
淨土宗的主要典籍依據是「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本宗認為,眾生只要信仰阿彌陀佛,從事念佛修行,死後就可以憑藉阿彌陀佛拯救世人的願力,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1.稱名念佛。所謂「念佛」實踐一般有四種,其一是「稱名念佛」,即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二是「觀想念佛」,即冥想佛的相好功德;其三是「觀像念佛」,即觀想念佛的入門法,將佛像的塑像或畫像放在跟前,注意觀察,將其形象牢記在心,然後閉目觀想;其四是「實相念佛」,即思考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之理(了解萬法都是空無自性的)。這四種念佛法門歷代都有提倡者,善導以弘揚「稱名念佛」為主。他們倡導的淨土修行實踐,也叫「稱名正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舍,以往生淨土為期。由於這種修行方法簡便易行,備受廣大信徒的喜愛,中唐以後,曾廣泛流傳。
2.正行。善導關於佛教修持的理論,最具特色的是對「正行」、「雜行」的劃分。「正行」是指依淨土經典所從事的一切修行活動。具體又可分為五種:(1)讀誦正行,指專讀誦淨土宗所依的《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2)觀察正行,指專思想、觀察、憶念彌陀淨土;(3)禮拜正行,指一心專禮彌陀一佛;(4)稱名正行,指一心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5)讚嘆供養正行,指一心專讚嘆、供養彌陀一佛。除此之外的一切修行,皆為雜行。善導的淨土法門,就是要舍雜行,歸正行,要求信徒捨棄別教,皈依淨土。
總結來說,淨土宗主張:(1)仰仗佛力;因為如果是自度,就必須精讀佛經,獲得般若智慧,經過累世修行,才能成就果位,而一般的信眾,沒有時間或者能力去修讀佛經,斷除迷惑,無法靠自己力量自度,那麼想擺脫煩惱,就必須依靠佛的力量去接引。(2)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歸宿;任何人,不論什麼根基,學佛多久,只要能夠「真心厭倦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將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眾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3)不要求明心見性,也不要求斷惑證真;這是淨土宗最大的特點,不斷惑業和罪業,就可以跳出輪迴,只此一生,就可以登佛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帶業往生」。此外,淨土宗還宣傳地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的宗教性、民間性比禪宗更強,如果說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精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淨土宗則是印度佛教和中國民間文化相結合的經典。
淨土宗的發展:
善導之後,淨土宗一直盛行不衰。唐代有懷感、少康、慧日、承遠、法照等繼續弘揚。宋初以後,禪宗、天台宗、律宗等的學者多兼弘淨土,如雲門宗的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天台宗的四明知禮、律宗的靈芝元照等。從宋代開始,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實際上是各宗派共有的信仰,並不是某個宗派所獨有的思想內容。同時,西方淨土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最流行的佛教信仰之一。
淨土宗主要寺院: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東林寺
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蓮開淨寺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弘願寺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開元寺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報國寺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靈巖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