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對海豹製品說「不」
歐盟市場關閉後,加拿大海豹業迅速萎縮。該國海豹業一位海外產品市場負責人公開表示:「中國人無所不吃。」海豹業者激動地高喊「賣到中國去」
《望東方周刊》記者柴愛新 | 北京報導
「中國人不關心動物」,長期以來,中國人承擔了國際社會這樣的片面指責。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又常被當做不人道動物產品的傾銷地。
《望東方周刊》記者了解到,近期多種跡象表明,中國正被困境中的加拿大海豹產品供應商視為新目標傾銷國,而消費海豹產品必受國際輿論強烈詬病。
這一次,中國人是否會為不人道消費品埋單?
「賣到中國去」
先在圓滾滾的小腦袋上一記棍棒,然後鉤竿鉤住身體,利用浮冰拖到固定地點剝皮,小海豹們身後留下條條鮮紅印記。它們中有的剝皮時還未失去知覺,仍在徒勞掙扎。方圓幾英裡冰雪覆蓋的海面被鮮血染紅⋯⋯
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中,97%被捕殺的加拿大海豹是不到三個月大的海豹寶寶,大多數不到一個月,因為此時它們的皮可以賣到最高價。海豹毛皮主要用於出口,供給國際時裝市場,而海豹屍體被遺棄在浮冰之上,任其腐爛。
2009年,歐盟通過法令終止與加拿大的海豹產品貿易,同年,俄羅斯政府也禁止本國商業性海豹屠宰。至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禁止了海豹產品的進口,其中包括日本、墨西哥、南非等,而美國早在1972年就已取締海豹產品貿易。
歷史上,美國和歐盟曾是最大的海豹產品消費市場。2009年歐盟市場關閉之後,加拿大海豹業迅速萎縮。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加大了開發中國市場戰略力度,該國海豹業負責海外產品市場的一位負責人曾公開說:「中國人無所不吃。」
「在失去歐洲市場之後,加拿大政府把目光轉向東亞地區,為垂死的海豹業尋找一塊苟延殘喘之地。加拿大海豹業斷言尚沒有動物保護意識的中國將是最大的潛在市場。」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加拿大分會執行主任麗貝卡·阿爾德沃斯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
2010年初,加拿大海洋和漁業部長Gail Shea到訪北京,其間還參加了北京某時裝秀,返加後他很有信心地公開表示,「中國將是非常重要的海豹產品市場,它的潛力比歐盟等其他地區更巨大。」
據加拿大媒體公開報導,當地海豹業者獲得這個信息後非常激動,興奮地高喊著「賣到中國去!」
中國的取捨將決定海豹命運
從加拿大海洋和漁業部公開的這組數據可清晰看出,2009年歐盟市場關閉之後,海豹捕殺數量急劇下降。
目前,中國每年海豹製品進口額大約100萬美元。「中國人多、錢多,如果中國市場潛力被激發,這個經過艱苦努力才下降了的數字將會迅速回升,萎縮的加拿大海豹業將起死回生。」麗貝卡·阿爾德沃斯說,她相信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有讓加拿大海豹滅絕的危險。
世界各國禁止商業捕殺海豹的原因,除了捕殺方式不人道之外,更重要的是出於環境因素考慮。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一些物種大批死亡,海洋哺乳動物生存空間已變得非常脆弱,即使加強保護,很多情況下都無力回天,商業捕殺無疑是雪上加霜。
格陵蘭海豹依靠海上浮冰孕育和撫養它們的幼崽,但全球變暖使得西北大西洋的冰蓋正迅速消融。近年來,數以百萬計的海豹幼崽還未成長到可以在開放水域生存之前,就已經因海冰融化而死亡。加拿大上一次大量屠宰海豹的時期是半個世紀前—— 其間格陵蘭海豹數量迅速減少了2/3。
美國國會早在1972年就通過法案,禁止所有海洋哺乳動物貿易。當時的美國科學家已經證明,海洋哺乳動物貿易會引起動物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有損海洋環境保護。
「海豹皮毛和海豹油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完全可以替代,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這項消費而去獵殺海豹,傷害環境。希望中國政府加入禁止海豹產品行列,這不會影響到中國人的收入,也不會有中國人因此失業。」麗貝卡·阿爾德沃斯說。
麗貝卡·阿爾德沃斯2010年11月第一次到中國,目的即是敦促有關方面終止與加拿大海豹貿易,「我會繼續到中國來做工作,直到目的達到為止。」她說。
海豹業在加拿大也不受歡迎,加拿大民意調查顯示,近70%的當地人反對商業性海豹捕獵,但加拿大政府受某些利益驅使,遲遲沒有出臺相關的禁止法令。
他們不了解中國
「國際上認為中國人對動物不關心,這次來到中國,我發現他們是錯誤的,他們並不了解中國和中國人,中國人對動物的態度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沒有差別,很多人願意討論這個話題。」麗貝卡·阿爾德沃斯對本刊記者說。
2010年11月,麗貝卡·阿爾德沃斯就加拿大海豹問題在北京舉行了一個小型說明會,讓她大感意外的是,很多動物保護組織和普通民眾自發參加會議,並討論熱烈。
「中國人動物保護意識已在慢慢加強,很多消費者主要出於無知,不知道那些產品來自殘忍虐殺並會造成環境破壞。」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會長秦肖娜接受《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很多人認為得到象牙並不危及大象的生命,「這是銷售商的謊言,因為只有把大象的頭砍下,才能取出深入頭骨裡面的部分象牙。」
秦肖娜透露,現在中國很多保健品櫃檯銷售的所謂「海狗油」,實際上就是海豹油。
本刊記者獲悉,在中國臺灣,加拿大海豹產品已經遭遇抵制。當地動物保護組織向零售商和消費者說明這些產品的真相,很多海豹產品零售商因此將相關產品撤櫃。
多年從事動物保護工作的秦肖娜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9年底,北京市懷柔區政府發布消息,懷柔區將引進西班牙鬥牛項目,作為區發展規劃中的一項措施。該消息引起環保和動物保護者關注,但苦於投訴無門。幾個月後,首都愛護動物協會會長秦肖娜在一次活動中偶遇一位中央領導,把此事反映給他。這位首長當即表示:「我去過歐洲,鬥牛活動在西班牙也是有爭議的,我去找區委書記談。」後來這個項目沒有啟動。
「我們的領導人具有動物保護意識。」秦肖娜說。耐人尋味的是,就在採寫此稿過程中,本刊記者獲得消息,北京密雲深山區擬建佔地6000餘畝的「華北最大狩獵場」。
目前,中國尚無動物保護相關法律,但2010年3月由中國社科院教授常紀文等人撰寫的《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已提交全國人大,正在等待審批。
「對於以虐殺方式捕獲並生產的海豹產品,請中國有關部門從國際形象方面考慮,慎重決定是否禁止進口其製品。同時也希望中國立法機關正視全社會的呼籲,維護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優良道德傳統,儘快出臺《動物保護法》,並把動物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管制納入該法。」山東大學法學副教授張式軍代表《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起草小組發表正式聲明。
公元438年,綿延上千年的角鬥士決鬥表演在羅馬廢止。85年後,鬥獸表演也被廢除。
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制定,禁止瀕危野生動物貿易,老虎、大象等瀕危野生動物被列入其中。8年後,中國加入公約。
2010年7月28日,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議會通過自2012年1月1日起在該自治區禁止鬥牛的決議。
隨著文明發展的腳步,很多不人道的消費品和活動已漸漸退出人類的生活舞臺。
這一次,中國政府和消費者能否對海豹產品說「不」?■
(責任編輯: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