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周末讀詩

2021-01-09 新京報書評周刊

冬至將至。冬至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冬至」命名的本意,如同一個溫柔的提示,告訴我們真正的冬天才剛剛開始。冬至這一天,畫八十一瓣素梅,而後日染一瓣,待素梅盡染,數九寒天也就過完,就又是春天。

要知道,春天可不是那時候才來的。自冬至起,大地陽氣已經發動,春天已潛行在赴約的路上。

從前的冬至,記憶中的冬至,雖寒冷卻很熱鬧。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全家團聚過小年,祭祖飲宴,為逝去的親人上墳,俗稱「送冬衣」。

從前是什麼時候?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節氣時令,風土民情,在隔斷地氣的城市生活中,漸稀漸薄,終於成了畫卷中的遠山淡影。

撰文 | 三書

01

北半球最長的夜晚

/ /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 /

設想冬至夜,在北方某個小城,某家簡陋的客棧,一個旅人獨坐燈前。外面飄不飄雪,他都沒心思看,這個夜晚對於他,都是漫長而黑暗的。

這個夜晚不知有唐代,無論宋元明清抑或現代。夜晚只是夜晚,原始而永恆。所謂那朝代這時代,對於夜晚,都不過是夢幻泡影。但因為那位旅人,因為他留下的詩,本來只存在於空間的夜晚,便獲得了一個時間的維度。於是我們說,那是某年某月某夜,詩人白居易在邯鄲。

讀詩不妨非理性,不妨放任文字帶我們做做夢。此詩題目《邯鄲冬至夜思家》,每個詞,詞與詞組合在一起,已給人無限遐思。邯鄲,這個地名不僅指地理上在北方的一個城,在時間意義上更是一個古代的城。而對於今天的我們,「邯鄲」更是一個典故中的城,一個戰國諸子寓言中的城。

如果把邯鄲換成保定,「保定冬至夜思家」,我們立刻會覺得詩味被去魅了。雖然白居易當時的確在邯鄲,並非為了美感而故意把保定說成邯鄲,但對於詩的閱讀,這卻是個美麗的偶然。李白的《長相思》其一起句曰「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這首樂府詩純屬虛構,李白所代言的婦人未必在長安,可以在也可以不在,但寫在詩裡卻是「長安」最好。如果換成「長相思,在廣州」,別說廣州了,就是換成今天的西安,詩句的色香味也將喪失過半。

古典詩歌對於我們的意義,既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空間上。像「邯鄲」、「長安」、「絡緯」這些古典的命名方式,喚起我們的審美想像是不一樣的。

較之命名與審美,古典詩歌傳達的經驗相對偏於簡單,遠不如現代詩的繁複和立體。這是古典詩和現代詩最重要的一個差異。遊子獨在異鄉,逢佳節而思親,白居易在這首詩中的體驗,即使今天的讀者不曾親歷,也能一讀即懂,並且覺得很「熟悉」。因為在古典詩歌中,此類體驗已被書寫了太多遍,乃至已範式化套路化。

若從本質進行洞察,其實問題並不在經驗本身。所謂「陽光底下無新鮮事」,古猶今也,但我們把這句話多讀幾遍,就會若有所悟地發現,所羅門真正的意思是陽光下新鮮的不是事。是什麼?是對事的觀照視角和介入方式。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差不多的,成為詩的那部分不是經驗,是對經驗獨特的觀照和審視。

白居易此詩並不獨特,能夠流傳下來靠的如果不是他的名氣,應該就是表達上親切的家常感。「抱影燈前影伴身」,看似孤單寂寥,但因為能靜靜地思家,因為知道家人此時也在念著自己,那麼這個最長的夜晚,也就不再是阻隔而成為緊密的連接了。

白居易還有一首寫於冬至夜的《冬至夜宿楊梅館》:「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同樣的口語感,同樣的處境,只是地點從邯鄲換到了楊梅館,人從抱影燈前挪到了冷枕單床。這個夜晚離家更遠,更冷,或因生病的緣故,似乎家人也渺茫了。

另有一首《冬至夜》,不妨一併來讀:「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 鬢雪多於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偏長。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嘆老嗟病,也無多少實質內容。

大概因冬至夜既冷且長,加之本應是家人團聚的佳節,故而羈旅他鄉的詩人此夜更起鄉思,更動詩情。寫寫詩心裡也就感覺好些了,哪怕今年的詩仍是去年的詩,寫詩這件事已在某種程度上救了自己。

《烏桕文禽圖》

02

在最冷的冬天歌唱春天

/ /

《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 /

杜甫這首詩寫於冬至前一天(即「小至」)。詩中並沒有什麼「憂國憂民」,也沒有什麼「沉鬱忠厚」,就算硬扯也未必能扯進「詩史」。我們應始終警惕,意識形態對生活的綁架,對現實的泛倫理化,都將遮蔽乃至扼殺一首詩。

什麼是詩?有人已經在問。詩的定義千千萬,正如人的定義。可以說詩就是人,有靈魂的人。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與其回答詩是什麼,不如回答詩不是什麼。詩不是政治,不是歷史,不是社會學,不是心理學,不是等等等等。詩關乎生命的本意,詩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

在這首詩中,杜甫有的只是生活的細節:五紋、弱線、六管、飛灰、岸柳、山梅、雲物、酒杯……從這些細微的事物中,杜甫寫出了他在小至這一天,對陰陽運行季節變遷的敏感,以及在天地萬物之中,在世界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常中,人如何獲得生活的可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真誠,對他人真誠,那麼他就會承認,生活的可能並不在於宏大的歷史或時代,而是在於他與簇擁著他的所有日常事物之間的關係,在於他對所有細節的敏銳捕捉與豐富想像。

杜甫寫詩的功力正在於他能從這些細節發現生活,並能從中揭示出人的存在。他如果活在另一個時代,可能會寫不一樣的詩,但詩永遠是詩,因為他寫的不是時代,而是人的存在。

我們對此詩稍加點醒。「天時人事日相催」,第一句真好。杜甫要求自己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也經常說到做到了,他的詩中總有驚人的句子。一般人但覺流光容易把人拋,即天時催人。杜甫在這裡一併道出「人事」,對此我們現代人應該更有切膚之感,往往今年還沒過完,明年的日程已經給你排好了。人對時間的體驗原本是永恆的,就像小孩子,無所謂日月年這些概念,是天時和人事創造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時間」。在此二者的相催之下,人在衰老之前,心理上首先因焦慮而感覺老了。古人雖然生活節奏慢,但或因壽命短,他們對於衰老也很敏感,尤其詩人動輒嘆老已成習慣。

「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句對我們現代人很新鮮。從冬至開始進入最冷的數九天,然而這一天卻是陽氣已生,春天已經發動。下聯的日增一線與六管飛灰,皆為由此而來的物象。今天比昨天白晝長了一點,這個變化很細微難以顯現,我們雖然可以用日出日落的時間加以計算,但算出的數字仍是抽象而無法感知的。古人以女工日增一線來描述,實在很形象很易於感知。六管則是將葦膜燒成細灰,置於律管中,冬至前灰飛向下,冬至陽生則灰飛向上。

五紋、六管也並非詩人寫詩當日親眼所見之物,但作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用在詩中仍是形象化的,且語言上也自然玄妙地對仗成文。這則又是語言、事物和詩,三者之間不可言說的神秘關係。

儘管寒冬臘月剛到,但冬至陽氣發動,詩人心中已滿是春天的願景。「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這兩句讀起來哪像要進數九天?岸柳將舒,山梅欲放,分明看得見、摸的著的勃勃生機。而「待臘」與「衝寒」,也似乎是滋潤而歡喜的。一個人如若沒有對生命的愛,能在漫漫嚴冬歌唱春天嗎?

雲物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詩人此時的心情且喜且悲,且叫兒子斟上酒來,不如痛飲。

項聖謨 《雪影漁人圖》

03

美好的生活步行而來

/ /

《冬至夜發峽州舟中作》

舟中萬裡行,燈下一陽生。

不減在家好,都忘為旅情。

霜幹風愈勁,雲淡月微明。

況有詩兼酒,樽前莫問更。

/ /

南宋詩人範成大此詩,亦作於冬至夜,亦身在客途,較白居易的三首冬至夜詩,其處境更加荒野。但石湖此詩並沒有嘆老嗟病,也沒有孤寂無聊,反而十分快意灑脫。

儘管「舟中萬裡行」,詩人卻不覺得孤悽。即使在三峽的江上,他仍喜悅於冬至的「燈下一陽生」。不系情於一鄉一土,而將生命安放於廣闊的天地之間,有此大境界,煩惱憂戚自然就少。

在天涯就一定沒有在家好嗎?詩人說「不減在家好」,他沒有否認在家好,但在天涯也挺好。或許他心裡更加自在,乃至都忘了身在羈旅,此種心態在古代實屬難得。農業時代的人安土重遷,只要出門在外,不論是不是真苦過在家,也往往被認為且自認為是苦的。詩人們常常哀嘆不能趕緊回家,如果真的回到家裡,心情也未必就比在外面更好吧。

真正通達之人,在家也好,在外也好,一好皆好,一不好皆不好。世上沒有樂土,只有心裡清淨。心清淨了,處處不妨是樂土。

峽州江岸,山林間霜風獵獵,雲月也並不明朗,但詩人並不因外境欠佳而生煩惱。外境無所謂好壞,且不由我們做主,而心境卻在於自己。何況詩人說,還有詩還有酒呢。有詩有酒,還有什麼消化不了的煩惱?「樽前莫問更」,這句話說給自己,也說給旁人。當此長夜,喝酒吟詩,管他現在幾點了!

冬至陽生,熬過數九,不知不覺,我們就又在春天了。這一年不可重啟,也不必重啟,經受住絕望的氛圍,美好的生活就像春天,早已孕育在嚴寒中。它將出現,步行而來。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三書;編輯:張進;校對:李項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觀看書評周刊vlog,帶你了解詩人臧棣為《新京報書評周刊》讀者薦書!)

延伸閱讀

晏殊的小令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一首冬至詩,寫出了堪比《靜夜思》的思鄉情,值得一讀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要出門辦事,往往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家,比如行商與趕考,常常一離家就是半載以上,當然,還有一類人離家的時間更長,那就是在異地做官之人,故而,我們能在古代詩詞中讀到不少「羈旅詩」。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讀過的許多思鄉詩其實就是羈旅詩,其中最有名的當然要數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實,詩魔白居易也曾有一首羈旅詩,雖沒有《靜夜思》有名,但是白居易在詩中表達出來的思鄉之情並不輸於李白,並且他寫這首詩時還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日子——冬至。
  • 筱青讀詩詞: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今天冬至今天冬至。讀完老杜的《冬至》我們再讀一首老白的「冬至」。在唐代,冬至是大節,也稱「冬節」。「冬至大如年」,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這一天人們把一年積攢的錢拿出來置辦新衣,買好酒好菜,享祀先祖。然後走親訪友,互贈禮物,互致祝賀,一派熱鬧景象。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三十三歲的白居易,任秘書省校書郎。這年年底的冬至節,白居易恰好出差在邯鄲。白天辦完了公事,晚上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宿於邯鄲驛舍。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在此意義上說,李商隱通過直覺和語言天才,做到了千年以後詩人們意識到以及想做到的事。本期周末讀詩,就與你一起閱讀這位前衛、極具現代性的晚唐詩人。然而,讀不懂真的是因為沒有像漢代大儒鄭玄為《詩經》所做的註解嗎?註解了就能讀懂嗎?更關鍵的問題是:一定要讀懂嗎?中國新詩史上有過所謂「朦朧詩」,特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新崛起的詩群。這個概念自誕生就帶著「晦澀」的原罪,批評之聲不斷,但更多的是讚美。朦朧詩當時在中國詩壇的確是一股思想和美學解放的清流,但如果論其詩歌表達本身,在今天讀來已不再朦朧。
  • 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 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
    漢語言博大精深,你會發現有的句子正讀和反讀意思完全一樣,不得不感嘆語言文學的神奇和魅力,讓人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詞語和句子還有很多,下面帶來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杜甫寫燕子,與他寫戰亂流民一樣,用真誠去寫,寫具體的、有體溫的所見所感,故而新鮮。本周「周末讀詩」,我們在《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燕子來舟中作》兩首詩中,走進杜甫和燕子,看杜甫憨厚純真的樸質,如何與燕子的靈動可愛相遇,他們又如何在彼此的命運中相互見證,相互慰藉。撰文 | 三書鳥鳴是春天的好聽,尤其在春分以後。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詩人在天色微明中,看到這些物象,彷佛看到他自己正走向陌生,或許他也將變成另一個人。這時忽而想起昨夜的夢。他夢見回到杜陵,看見大雁都飛回來,落滿了回塘。雁和春天一起回到長安,而他卻不得不離開,行走在夢與現實的裂縫。至此,讓我們回顧詩的題目「商山早行」。「早行」已覺傷感,偏偏此山叫做「商山」。現實中的偶然,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
  • 今天冬至啦!今天吃什麼?讀什麼?快給孩子上一堂「民俗課」吧!
    冬至已至,春日不遠。 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冬至稱:「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 《詩經》中最浪漫的一首詩:即便距離遙遠,也想漂洋過海來看你
    有這樣的一句詩,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句詩表達了求而不得、虛幻而縹緲的愛,如鏡中花,水中月,看得到花的嬌美,卻觸碰不到它的嬌嫩芬芳,感覺得到月色的清冷,伸手觸碰,卻只剩下漣漪拂過指尖的微涼。
  • 冬至:至夜綿長不寐天,黃鐘歌舞慶豐年
    冬至前後,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此時,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比地面散失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所以,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三九」是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大約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間,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 冬至到了,泉州人過冬至要吃冬至圓!
    在福建泉州,冬至被稱為「小年兜」,是與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習俗。在老泉州人的記憶中,全家人會在這一天圍在一起搓圓仔。如今,雖然許多人不再動手搓圓仔,但那一碗熱騰騰的冬至圓,仍是一家人必吃的冬至美食。冬至這天,有些事是不會隨著天氣改變的。比如,太陽行至最南處,北半球迎來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
  •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冬至同題詩歌之四月詩刊(2020)卷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冬至同題詩歌之四月詩刊(2020)卷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 白居易最孤獨的一首詩,一個人在孤獨的冬夜想念故鄉,道盡了相思
    ,寫下了《邯鄲冬至夜思家》一詩。白居易的詩大多寫得通俗易懂,但是用詞又是很簡練,在這首詩中儘管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同樣感人肺腑,當時詩人正是感受到了孤獨,用一種極為悲痛的口吻娓娓道來,從而寫出了內心最孤獨的感受,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遙遠的故鄉也是很熱鬧,自己卻又是在千裡之外的異地他鄉,這種孤獨的情緒,還有思鄉之苦,讓他在夜裡輾轉反側。
  • 6種身邊常見卻陌生的動物,第3種為殘剩的遠古物種
    豺,豺在我們生活中似乎是經常聽到甚至是身邊常見的一種動物,但其實很多人對豺狼虎豹中的豺是陌生的,豺跟狼一樣同屬犬科動物,但其體型卻介於狐狸和狼之間,生性兇殘狡猾。三眼恐龍蝦 ,三眼恐龍蝦這個名字聽起來十分霸氣也有些陌生,但在我國北方種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動物,它們是於恐龍同代生存過的動物,為殘剩的遠古物種,其生命周期僅有三個月左右。白額高腳蛛,白額高腳蛛這一稱呼對大家來說是陌生的,但其形象卻是在生活在非常常見的,一般民間俗稱為馬龍騎、拉牙、地虎等,常出現在農舍屋內,是室內最大型的蜘蛛,是蟑螂的天敵。
  • 二十四節氣 丨 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平均時間法劃分的節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 讀首詩再睡覺|我在流浪,和螞蟻一起
    《流浪》文/風月草我在流浪,和螞蟻一起天邊的紅霞,畫下笛聲浮過江面的笑容一滴雨,越過大山匯入小溪.如果我的生活容不下陽光,雨水和須臾那我也要渴求黑夜,愛情和流浪流浪,是流水的翅膀是流星的舞步我們,正從一隻流淚的眼睛前往一條流汗的銀河《吻別》 文/步天歌觸碰然後分離唇間,燃起激情流轉在冰冷的身軀裡而我的靈魂,在戰慄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一首好詩也是如此,讀詩就像看月亮吃橘子,不是答出它們是什麼意思,而是要心裡有感覺,嘴裡有滋味。《靜夜思》就像一隻冰涼作響的橘子味月亮。我們且來慢慢品嘗。讀出「靜夜思」三個字,就會聽見夜的寂靜,思本無聲,但因為夜靜,無聲之思也如樂曲輕輕奏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子有先後,感覺上幾乎同時。看見明月光,以為是地上霜。
  • 這首詩傳到皇宮,皇帝讀了立馬下旨,白居易卻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
    李白有詩仙之稱,杜甫被譽為詩聖,白居易呢,人稱詩魔,又稱詩王。白居易的詩,在日本,遠比李白杜甫的影響要大得多。其實,大唐的頂級詩人很多,並不能排出一二三四的順序,只不過是各有千秋罷了。白居易的詩更多地關注民間,他的追求是讓老百姓也讀懂他的詩,是走平民化路線的。白居易從小就是神童,四五歲就能作詩。但是,他沒有因為少有才名而有絲毫的驕氣,而是刻苦讀書,屬於勤奮苦讀派,以至於成了少白頭。
  • 細雨溼流光:那些落進詩行裡的雨丨周末讀詩
    如果春草象徵著流光,或將流光還原為春草,這句詩的筆力雖勁,卻缺少了新意。如果流光指就是流逝的光陰,那麼「細雨溼流光」便有了使人驚訝的陌生感。細雨打溼芳草沒有新意,細雨打溼流光,這樣的表達好比用詞語變了個魔術,它一下子就能豎起我們的耳朵,全身的耳朵。杜甫的《春夜喜雨》,體貼入微,詩的語言和春雨本身一樣自然。馮延巳此詞在語言上的「不自然」,恰是他作為詩人的創造力。
  • 冬至冬意濃
    不知不覺,已經冬至,才發現,冬日深了。天氣越來越冷,冬天的節氣在蕭條冷寂中悄然更替著,你也許忽略了立冬,也許錯過了小雪,大雪,但是北風裹挾著的刺骨的寒,分明在提醒著你,冬日時光,不會那麼輕易就溜走的。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妥妥的「陰盛陽衰」,冬天的味兒,也更加地濃了。冬至宵難短,孤眠恨自長。
  • 冬至來啦!今天要吃什麼讀什麼?了解哪些知識?給孩子上一堂「民俗課...
    民間俗稱「進九」。但此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氣溫還不是一年中最低。《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徒令去京國,羈旅當歲寒。 子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 私燕席雲罷,還齋夜方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