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便,人們要出門辦事,往往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家,比如行商與趕考,常常一離家就是半載以上,當然,還有一類人離家的時間更長,那就是在異地做官之人,故而,我們能在古代詩詞中讀到不少「羈旅詩」。所謂「羈旅詩」就是「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並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讀過的許多思鄉詩其實就是羈旅詩,其中最有名的當然要數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其實,詩魔白居易也曾有一首羈旅詩,雖沒有《靜夜思》有名,但是白居易在詩中表達出來的思鄉之情並不輸於李白,並且他寫這首詩時還是在一個十分特殊的日子——冬至。
冬至,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在古代,人們認為冬至之後,白天越來越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故而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廣東地區至今仍舊有這樣的習慣)。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朝廷會給官員們放假,民間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不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等,我們四川地區如今保留下來的只剩下飲食——吃羊肉湯。
既然,冬至有大如年的說法,古人如果不能夠在冬至歸家,自然也是一大憾事,誠如杜甫所言「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咱們就來讀一讀白居易寫在冬至的羈旅詩:
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那年,白居易遠離家鄉,獨自在驛站中過冬至節,如果這一日在家,白居易會按照習俗,穿上新衣服去給親朋好友祝賀,而今卻只能在驛站中苦熬這一中夜晚最長的日子。這漫長的一夜要如何度過呢?白居易獨自抱著膝蓋枯坐在燈前,能夠和他為伴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形單影隻,實在是寂寞與悽清。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沒有自己寫自己有多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是用家人深夜思念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家中親人今夜一定是圍坐在一起到深夜,也一定會聊著自己這個遠離親人的遊子。
白居易由自己深夜抱膝枯坐,寫到推想親人思念自己的場景,在空間上擴大了思念之情,也留給大家足夠的遐想空間。這種表現手法其實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比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借空間的擴大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顯得那樣感動人心。
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遠離故鄉在外打拼的人,也會在節日之時越來越思念親人與故土,中年人或許更能懂白居易的心情吧。
想要了解白居易的人生以及閱讀更多他的作品,小佛推薦《白居易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