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唐朝那會兒,是全民的偶像,文藝界巨星,粉絲眾多,如果放在現在只有劉德華能與之比較。其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新高度,畢竟「詩仙太白」的名號不是憑空而來的。
李白的詩無論是古代,還是如今婦孺皆知。他的詩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面很多詩人的詩都受其風格的影響。他的詩風格豪放,清醒飄逸,想像力十足,意境奇妙,這與當時所在的社會環境是有關係的,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去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出了大量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如眾人熟知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
有人會說:貴為詩仙的李白,怎麼可能寫「low」詩呢?即便是有,那也是你們後人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我今天就要說說的我看法,從小到大背過李白很多詩,但有一首我覺得點「low」。那就是這首婦孺皆知的《靜夜思》。
原詩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仔細一讀,押韻郎朗上口,通俗易懂沒什麼毛病。但對比李白其他的詩來看,這首詩我覺得差了那麼些藝術魅力。由於李白「詩仙」的名號,這首詞迅速就得到了推廣,千年傳唱。我覺得這首歌完全配不上李白,這不是當時的兒童五言詩水平嗎?沒有構思,除了押韻之外,好像也就那麼回事,這首詩只不過是沾了李白這個大「IP」,才會迅速流傳開來,被世人熟知。
恕我鬥膽,我是沒有資格去評判李白的詩寫得不好的。畢竟人家是李白,高大偉岸,被世人歌頌,誰去敢說他寫的詩不好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種現象,越是通俗的東西就越容易推廣、流傳。就好像現在的網絡歌曲一樣,當某首網絡歌曲火爆起來的時候,立刻傳唱大街小巷,上到五六十的大媽,下到上幼兒園的誰都能哼唱幾句,因為其旋律簡單,歌詞易懂,多以被更多人記住,誰能告訴我還有誰不會唱《小蘋果》的?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大部分的作品想像力豐富,意境深遠用詞華麗。但唯獨這一首《靜夜思》太過於平淡,安安靜靜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毫無浪漫可言,完全沒有發揮出當年「詩仙太白」的真實風格水平。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裡面一共出現了兩次「明月」,李白怎麼會「詞窮」?
後來,又有人說李白的原詩是這樣的,只不過後人做了修改,但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首《靜夜思》就是一首流傳度高,能迅速與人們產生共鳴,但其水平絕對要高於「打油詩」,一種李白的即興「隨筆」罷了。按照當時盛唐時期的詩歌水平來看,他並不高級,談不上雅致。所以,我覺得在李白眾多經典詩篇之中,這首顯得最「low」。